百无一用是书生?许知远的访谈你看尴尬了吗?
每周网络上那么多热点话题里,近期最让我得益的要数许知远访谈马东的事件了。先是看到很多关注的大V都对访谈中的许知远充满了嘲讽奚落的评价,我很好奇他是如何惹怒这批精英分子的?
最开始知道许知远是缘于他那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后来在《金融时报》的中文网也能看到他的专栏,再后来得知他创办了单向街书屋。也许因为对他的文字并不感冒,所以了解也就戛然而止。并不知道他还与时俱进开了个网络访谈节目《十三邀》。而引来众人奚落嘲笑的正是《十三邀》第二季的第一期,采访的马东。
看这期的采访会很膈应,即使作为观众都有迷之尴尬。这不仅是许知远与马东在思想上处于不同的两个世界,尽管他们都属于社会那少数的5%,但是在许知远看来平常自然的问题,一抛出口,却如同故纸堆里爬出来的幽灵,令人骇然。
马东何许人呀?马季之子,央视主持人,春晚导演,离职到爱奇艺,创办《奇葩说》《饭局的诱惑》《饭局狼人杀》等收视率超高的网络节目,成立米未公司,现任CEO。
面对这样一位浸润在媒体界多年的成功商人,他对媒体语言的把握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远非许知远这一介书生所能比拟的,因此这期的火花就在于“无比尴尬”。
尴尬之初,许知远问马东觉不觉得现在大众文化越来越有粗鄙化的倾向,马东一脸惊讶回敬道:“我们曾经精致过吗?”
许知远还不知进退地问马东:觉得英国人看莎士比亚戏剧的娱乐,跟现在人看《奇葩说》,这种娱乐有没有高下之分?噗,作为观众都忍不住笑出声来,马东自然没想到还有这种问题。他很机敏地扯到精英论上了,意思是这社会只有5%的人是思考宏观的形而上的问题,95%的人是庸常大众,而许知远只需要关注他自己的5%问题即可。还说《奇葩说》是给90后看的节目,不适合他这种70后。
看到这里觉得有点惋惜,就本意而言,许知远还是认为马东跟自己是同类人,同类人就该像他自己那样肩负起该有的社会责任,做的节目至少也该有点意义,或在审美上,或在思想上,不该去粗鄙地取悦大众;而马东则认为你阳春白雪你的好了,我扎根于我的现实生活,在他心里,并不认为自己跟许知远是同一类人。
面对许知远的书生意气马东也开始不耐烦起来,他问了许知远一个挺嘲讽的问题:你是学计算机的?而许知远不知就里,还得意起来。
可是许知远就是具备知识分子的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犟毛病,一开始他问马东是否喜欢这个时代,马东已经连续回答三次喜欢来肯定了,到后面他还坚持不懈地问马东:你对这个时代一点抵触的情绪都没有?马东回敬他说:我没那么自恋。
如果说看到这里已经觉得尴尬了,那么接下来才是尴尬之巅峰。实在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为了打破沉默,许知远说自己最近看了一本英国作家写的书,里面有一段是关于澳洲的,他本人很喜欢,就径自念给马东听。
当他自我陶醉地念起大段大段的文字时,马东早已抓耳挠腮的不耐烦了,读完后许知远还问:“你觉得怎样?”马东毫不客气回答道:“想太多了吧!”
上一次这么尴尬的时刻还是采访罗振宇的时候,罗也当面取笑他说:“我特别可怜那些为时代唱挽歌的人。”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而许知远则尴尬笑道:“我就是那个唱挽歌的人。”但是不能因此就厚此薄彼地进行非议,要知道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是“忧贫的多,忧道的少”呀。
网络舆论对许知远进行大肆的鞭笞,那些文字看得旁人都觉难堪。他是迂腐吗?他是思维固化吗?他是假知识分子吗?他是兜售情怀吗?
要知今日被人供上神台誉为战斗大师的鲁迅,在民国时期并没有这般的好口碑,因他生性多疑,与兄弟都可以“笔锋一转,便成棍棒,不留情面地敲打对方”,对待他人更是动不动就疑心病起,手中握笔如握匕首,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战士,所向披靡。私下里也经常搬弄是非,授人以柄,笔仗打不完。有一次他被围剿得厉害,胡适便站出来帮他挡架,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
这句话太适用于今天我们对人的判定。如果我们轻易去相信舆论的片面之词,不做研究,就无法做出客观的判断。
当我把《十三邀》第一季许知远采访李安、冯小刚、贾樟柯、俞飞鸿、蔡澜、罗振宇的视频都看完整后,也看到了舆论是怎样断章取义地去吹捧或抹黑一个人。舆论最喜欢拿采访俞飞鸿时的片段来抨击许知远猥琐下流,其实,苏小妹对苏轼说的那段话最能解释舆论的此种行径:“见心见性,你心中有什么眼中见到的就是什么。”
俞飞鸿在许知远面前说了很多心里话。
譬如她说:“年纪大了后发现,其实生命毫无意义。那么就力图让生活有滋有味。”
她说:“感谢上天赐我平庸。我觉得天才,他在这个人世里头是要有极大的痛苦来完成这个肉身的经历。我不希望遭遇那样的痛苦。”
她还说:“在这样一个时代,做任何一种坚持都很难。”
最后还心生敬佩地问许知远怎么会想到开书店?
无论是舆论也好,键盘侠也好,对许知远的一棍子打死都让人觉得有点悲哀。《十三邀》是非常成功的采访节目,可以说即使看很多期的《鲁豫有约》都不如看一期《十三邀》收获大,因为嘉宾在这里愿意敞开心扉讲真话,你能透过他们的表述进一步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而看到他们据以生存的世界观价值观。
与其说许知远故作情怀,不如说他不谙人情世故更准确。他所访问的嘉宾里几乎没几个是乐观主义者,像享乐主义的蔡澜也说,自己是用享乐的方式来度过这虚无的一生;而贾樟柯则叹息:“三代人过去了,思维模式没有一点变化。”所以他“越来越对形成一种共识不感兴趣。”离开北京回到山西老家,他要过自己想过的日子;甚至是在商言商的罗振宇也坦言了他的人生观:“我一直打心眼里告诉自己,不要做一个理想主义者,要做一个现实主义者,做一个鼠目寸光的人。不要给自己的人生构建一个宏大的计划去实现。"
百无一用是书生吗?对许知远这介书生,我还是保留尊重的。现在已经很少像他这样子以天下为己任而自许的知识分子了吧,钻进故纸堆的迂腐也没有比钻进钱眼里的虚伪差多少吧?
想当初王首富“一个亿的小目标”采访言论一出,舆论是喧哗着追捧的;而许知远问“你在这个时代不焦虑吗”的言论一出,舆论是追着痛打落水狗的。
为什么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都没有产生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或者学者呢?甚至专家变“砖家”呢?伏尔泰有句名言是:“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是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最开始知道许知远是缘于他那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后来在《金融时报》的中文网也能看到他的专栏,再后来得知他创办了单向街书屋。也许因为对他的文字并不感冒,所以了解也就戛然而止。并不知道他还与时俱进开了个网络访谈节目《十三邀》。而引来众人奚落嘲笑的正是《十三邀》第二季的第一期,采访的马东。
看这期的采访会很膈应,即使作为观众都有迷之尴尬。这不仅是许知远与马东在思想上处于不同的两个世界,尽管他们都属于社会那少数的5%,但是在许知远看来平常自然的问题,一抛出口,却如同故纸堆里爬出来的幽灵,令人骇然。
马东何许人呀?马季之子,央视主持人,春晚导演,离职到爱奇艺,创办《奇葩说》《饭局的诱惑》《饭局狼人杀》等收视率超高的网络节目,成立米未公司,现任CEO。
面对这样一位浸润在媒体界多年的成功商人,他对媒体语言的把握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远非许知远这一介书生所能比拟的,因此这期的火花就在于“无比尴尬”。
尴尬之初,许知远问马东觉不觉得现在大众文化越来越有粗鄙化的倾向,马东一脸惊讶回敬道:“我们曾经精致过吗?”
许知远还不知进退地问马东:觉得英国人看莎士比亚戏剧的娱乐,跟现在人看《奇葩说》,这种娱乐有没有高下之分?噗,作为观众都忍不住笑出声来,马东自然没想到还有这种问题。他很机敏地扯到精英论上了,意思是这社会只有5%的人是思考宏观的形而上的问题,95%的人是庸常大众,而许知远只需要关注他自己的5%问题即可。还说《奇葩说》是给90后看的节目,不适合他这种70后。
看到这里觉得有点惋惜,就本意而言,许知远还是认为马东跟自己是同类人,同类人就该像他自己那样肩负起该有的社会责任,做的节目至少也该有点意义,或在审美上,或在思想上,不该去粗鄙地取悦大众;而马东则认为你阳春白雪你的好了,我扎根于我的现实生活,在他心里,并不认为自己跟许知远是同一类人。
面对许知远的书生意气马东也开始不耐烦起来,他问了许知远一个挺嘲讽的问题:你是学计算机的?而许知远不知就里,还得意起来。
可是许知远就是具备知识分子的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犟毛病,一开始他问马东是否喜欢这个时代,马东已经连续回答三次喜欢来肯定了,到后面他还坚持不懈地问马东:你对这个时代一点抵触的情绪都没有?马东回敬他说:我没那么自恋。
如果说看到这里已经觉得尴尬了,那么接下来才是尴尬之巅峰。实在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为了打破沉默,许知远说自己最近看了一本英国作家写的书,里面有一段是关于澳洲的,他本人很喜欢,就径自念给马东听。
当他自我陶醉地念起大段大段的文字时,马东早已抓耳挠腮的不耐烦了,读完后许知远还问:“你觉得怎样?”马东毫不客气回答道:“想太多了吧!”
上一次这么尴尬的时刻还是采访罗振宇的时候,罗也当面取笑他说:“我特别可怜那些为时代唱挽歌的人。”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而许知远则尴尬笑道:“我就是那个唱挽歌的人。”但是不能因此就厚此薄彼地进行非议,要知道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是“忧贫的多,忧道的少”呀。
网络舆论对许知远进行大肆的鞭笞,那些文字看得旁人都觉难堪。他是迂腐吗?他是思维固化吗?他是假知识分子吗?他是兜售情怀吗?
要知今日被人供上神台誉为战斗大师的鲁迅,在民国时期并没有这般的好口碑,因他生性多疑,与兄弟都可以“笔锋一转,便成棍棒,不留情面地敲打对方”,对待他人更是动不动就疑心病起,手中握笔如握匕首,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战士,所向披靡。私下里也经常搬弄是非,授人以柄,笔仗打不完。有一次他被围剿得厉害,胡适便站出来帮他挡架,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
这句话太适用于今天我们对人的判定。如果我们轻易去相信舆论的片面之词,不做研究,就无法做出客观的判断。
当我把《十三邀》第一季许知远采访李安、冯小刚、贾樟柯、俞飞鸿、蔡澜、罗振宇的视频都看完整后,也看到了舆论是怎样断章取义地去吹捧或抹黑一个人。舆论最喜欢拿采访俞飞鸿时的片段来抨击许知远猥琐下流,其实,苏小妹对苏轼说的那段话最能解释舆论的此种行径:“见心见性,你心中有什么眼中见到的就是什么。”
俞飞鸿在许知远面前说了很多心里话。
譬如她说:“年纪大了后发现,其实生命毫无意义。那么就力图让生活有滋有味。”
她说:“感谢上天赐我平庸。我觉得天才,他在这个人世里头是要有极大的痛苦来完成这个肉身的经历。我不希望遭遇那样的痛苦。”
她还说:“在这样一个时代,做任何一种坚持都很难。”
最后还心生敬佩地问许知远怎么会想到开书店?
无论是舆论也好,键盘侠也好,对许知远的一棍子打死都让人觉得有点悲哀。《十三邀》是非常成功的采访节目,可以说即使看很多期的《鲁豫有约》都不如看一期《十三邀》收获大,因为嘉宾在这里愿意敞开心扉讲真话,你能透过他们的表述进一步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而看到他们据以生存的世界观价值观。
与其说许知远故作情怀,不如说他不谙人情世故更准确。他所访问的嘉宾里几乎没几个是乐观主义者,像享乐主义的蔡澜也说,自己是用享乐的方式来度过这虚无的一生;而贾樟柯则叹息:“三代人过去了,思维模式没有一点变化。”所以他“越来越对形成一种共识不感兴趣。”离开北京回到山西老家,他要过自己想过的日子;甚至是在商言商的罗振宇也坦言了他的人生观:“我一直打心眼里告诉自己,不要做一个理想主义者,要做一个现实主义者,做一个鼠目寸光的人。不要给自己的人生构建一个宏大的计划去实现。"
百无一用是书生吗?对许知远这介书生,我还是保留尊重的。现在已经很少像他这样子以天下为己任而自许的知识分子了吧,钻进故纸堆的迂腐也没有比钻进钱眼里的虚伪差多少吧?
想当初王首富“一个亿的小目标”采访言论一出,舆论是喧哗着追捧的;而许知远问“你在这个时代不焦虑吗”的言论一出,舆论是追着痛打落水狗的。
为什么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都没有产生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或者学者呢?甚至专家变“砖家”呢?伏尔泰有句名言是:“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是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