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选择和独立思考
达洛维夫人说:“我要自己去买花。”
这部《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我接触到这部作品的契机是看了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电影——《时时刻刻》。当时,被这部电影震撼的我觉得自己之前像是个愚昧未开化的野人。虽行走于天地之间,不亚于行尸走肉之无感。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这是三个问题,应该时时刻刻的询问自己。作为一名女性,一个人,我的独立人格应该怎样体现,我应该怎样保护她不受伤害,这都是我以前没有考虑过但是现在想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达洛维夫人》这部小说,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并没有看懂。对于她想要表达的,亦或是她只想在写这本书的同时和自己对话,都离我的生活那么的遥远。我希望去理解她对烦闷生活压抑身心的无奈,但是又看到她那常人无法比肩的有趣的自由的灵魂,这让我感到无力。这种无力,似乎和精神病人看待世界的想法一样,他们自有一套理论或者常人所言的“歪理邪说”,在一片汪洋大海中,没有人到达的地方有一扁舟,她站在扁舟上,想要有人和她一起观看这片壮阔,却又不在意是否有人能理解,但是最终会被无边无际的蓝色吞没。
女性主义在我思想中的觉醒,让我对身边某些事情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喜欢和自己独处,并和自己的身心交流。不需要去依附谁或者成群结队,只是在自己经历的经验中得到向前走的启示。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里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我不想再赘述这个观念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很多悲惨的故事都因为这种愚蠢造成的。有人说不知者无罪,但是我觉得愚昧就是一种罪恶。
和从媳妇熬成婆的一心想要孙子保小不保大的女性谈女性主义,无异于对牛弹琴;和随波逐流一直按照社会标准年龄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完全没有想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女性谈女性主义,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和小时候比玩具长大比吃穿结婚比老公,把自己的价值完全依附于自身之外的女性谈女性主义,是可笑的。
“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欣赏的玩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是也要尽情的感受这没有答案的人生。”——弗吉尼亚·伍尔芙
社会的普遍价值观会让一个人为了自己不受异样的眼光而放弃自我,忠实地履行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保障表面的平和以及压抑内心的声音。但是在一个已经觉醒了独立人格的人眼中,这种做法最终会让炙热的心被“普遍”这个词淹没。就算她最后选择了自杀,我认为也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我不需要按照别人规定的“应该做什么”“标准”“规则”来追求我的人生。自由的选择和独立的思考是一个人本身具有的但是却后天被压制住了的一双“翅膀”。自杀,是她的选择。
有人说过,年轻人更喜欢阴暗带有死亡气息的音乐、戏剧或者文学作品,因为他们的生命力非常的旺盛,需要这些东西来消耗以保持平衡。而年迈的人更喜欢柔和的温暖人心的东西,因为这些会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死亡,是对生活的极大热爱,不是悖论。因为太过热爱,但是现实的生活压抑着这种即将沸腾的情感,所以就在沉默中爆发了,而这爆发的形式对她而言就是选择死亡。
独立的思考能做到吗?很简单也很难。首先要有思考的意识,不人云亦云。独立思考也不是故意的特立独行,而是在综合所有因素后运用知识以及经验教训得到自己对于某件事物的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永远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读书学习是让人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最简单的途径。头脑空空,思考不出什么东西,思考也是白思考。思考的结果会让人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是否是正确的选择,就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了。
一旦做出选择,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变通。有人说这是两个反义词啊,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坚持就会成功,什么时候就必须要变通才能有转机。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因为生活永远无法被预知,我只知道,遵从内心的声音。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做的,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做出选择之后,坚持下去。迷茫的时候,问问内心,不违背内心就好,与它和睦相处,就算是困苦时期艰难时刻,也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回归女性这一角度,我虽然不是享乐主义,但是对我来说,生活质量是很重要的。这包括房屋,衣服以及食物。并不是说依附于外物,而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会更好的和自己相处对话,不是只频于奔命,就算没钱也会买花的理念非常重要。人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生活态度和写作风格我极为推崇,对于她来说,写作没有性别这个限制,一旦在写作中想到自身性别,就会无法成为一部精彩的作品。
女性要是想要写作,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空间。在独自一人坐在书桌前的时候,面对的是最真实的自我。没有化妆,没有伪笑,每一个细小的表情动作,都是真真切切的内心反应。也许你会忍受不了内心的空虚,脸上的坑坑洼洼,头脑空空无没有灵感的煎熬,还没有达到思考的深度就想要画一个精致的妆,穿上最美的裙子出门参加一场热闹的派对,或是在床上躺着和朋友煲电话粥。是的,这是最轻松的能让人感受到快乐这一情绪的方式。而这种情绪是最容易掩饰心灵的空洞的,因为它让你产生生活充实的错觉。想写出灵动的震撼人心的文字,需要挖掘。挖掘灵魂深处最纯粹的东西,挖掘自身经历的每一个感动的点,挖掘言谈举止中的魅力和人性的体现。同时也许要放大,放大各种情绪到达极点,将这种膨胀感描绘于纸卷之上,又要有些肆意而为的畅然和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