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小游印象
家近高铁,说走就走的冲动便有了最大的助力。于是一个周末,去了桂林。
源于九寨沟地震才会觉得,以往不愿意去的景点也许还是应该去一去。但是去了阳朔不到两日,却依旧没有改变最初的印象:不喜欢,想回家。
“印象·刘三姐”算是阳朔的招牌项目了吧?印象的败坏正源于此。
在取票的门外已是人潮汹涌,正规门票200元/张,网上购票是150元/张。每晚三场,每场4500座次。我们买的是第一场的票,大概因为暑假的缘故,满满当当的,座无虚席。
最后获得的却是看了场LED灯光秀的感觉,你想抱怨怎么会这么无聊无趣时,又能看到张艺谋的辩解“这本来就只是一场秀”。好吧,且不说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它比起上海朱家角的实景昆曲牡丹亭简直是望尘莫及;就连同系列的“印象·丽江”,从观赏性角度来看它也是不能望其项背的。印象深刻的反倒是,身后带着小孩的妈妈激动的解说——“孩子快看,要放大招了!哇塞,亮瞎你的眼!”真是令闻者捧腹。
如果要说不错,阳朔的遇龙河漂流还是值得一提的。
因去之前桂林连续两天大暴雨,等到我们去的时候河底淤泥刚清,遇龙河才开张。所以坐在竹筏上,看到河水荡着黄浊,心中还是觉得幸运。浑浊点有什么所谓呢?竹筏行将一半,还看到近在眼前浮沉着两颗脑袋,定睛一看,原来是两个老外在凫水,还炫耀似地朝竹筏嬉笑挥手。
我们很是诧异,问船夫他们怎么进来的?船夫漠然道:“旁边岸上溜进来的,这河去年都死了好几人了,都是来游泳的。”“这河多深?”“也有五六米吧?”不知真假,姑妄听之。
我们的船夫是个干巴巴的瘦黑老头,在检票口处看见一条红幅上醒目地写着:严禁私要小费,严禁下船烧烤。结果竹筏离岸不到十分钟,就看到邻近一个船夫正在跟游客索要小费,我们船的瘦黑老头见着后就开口道:“要给小费咯,按规矩是20元。”
先生大概是见老头一把年纪,很是体恤,搜了半天幸好有20元零钱。一拿到小费,老头就打开了话匣子。旁边一艘艘竹筏都超越了我们,老头只管慢慢划,我们也乐得随波逐流,人在画中行嘛。
我竭力思索还是没有忆起中学课本里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只记得“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名言,口气真叫大。也许青山绿水中游漓江,微风轻抚,心舒意惬,很容易获得美不胜收的心境吧,况且那个年代的竹筏应该是童叟无欺的。
遇龙河漂流很有静水流深的感觉,听到的都是撑竹竿的打水声,以及旁边细流的潺潺声,最喜的是每到下坝时,筏身一个前倾,清凉的河水便涌上竹筏,溅湿腿肚,让人惊叫欢喜。
“您每天撑几趟?”
“五趟吧。那些年轻人有力气能跑六趟!”
说话间一个扎着马尾留着胡子的年轻人,黑黝着双臂打着赤脚,撑着一艘竹筏轻快地超越了我们。我心想,老头偷懒也不容易啊,在烈日底下暴晒,争取到最后也不过是少撑了一趟而已。船到途中,老头又开始极力推荐我们靠岸去吃新鲜烤鱼,岸边妇人频频挥手致意,莫不是家人吧?这回先生没再体恤了,果断拒绝。
我们果然是最后一艘抵达终点的。
接上我们的莫姐则告诉我们,原来每个竹筏都有固定指标,是按家庭分配的。当我们告知所乘的竹筏撑船的老头看上去有些年纪时,她则了然地笑道:只是看上去而已,实际上都不到六十岁,不过既然是领固定工资,老员工自然会懈怠些。
顺便咨询莫姐附近有哪家饭馆物美价廉时,莫姐突然忆起往事来,感慨曾经有一家很好吃的饭馆,后来因为老板受不了厨房的烟熏火燎最后不干了,尽管老板娘请来侄子做菜,但是味道大不如前,自己也不再去吃了。
我忍不住八卦起来:“那老板干吗去了呢?”
“去开专线大巴了!”
“就是我们从高铁站坐过来的专线?”
“对呀,月薪五六千,上一天休两天。”
“那福利也太好了吧?”我忍不住惊叹起来。
“是咯,这都是要有指标才能做的。”
又是指标。
阳朔高铁站设在半山腰,从高铁站出来乘坐专线大巴到县城大概要50分钟,路途并不远,只是路不好走——据说新开了一条路,只是修了两年还没修好——所以车开得慢,晃晃悠悠到了县城,我们再滴滴打车到西街的客栈。
当时滴滴打到黄师傅的车,途中又打探了一下去各个景点的路程以及价格,到了客栈再同样咨询了店里的小胖哥,两相对比,发现黄师傅实诚许多,能省近一半的价钱。于是出行都包给黄师傅了,而莫姐则是黄师傅老婆,开的是出租车,夫妻俩趁着旅游旺季双双出门把钱赚。
坐莫姐的车时除了推荐当季的蔬菜水果饭馆以外,还能听她讲一些当地的逸闻趣事,相较于妻子的能言善谈,黄师傅则是一问一答。他唯一一次忍不住一个人讲了许多话时,还是送我们去高铁站的返程上。
那天退房时小胖哥就很贴心地告知我们,如果打车最好在十一点半前,因为十二点就开始封路了,汽车进不来。
因为客栈位于码头附近,每天中午12点-15点期间,整条路全封闭,只能由政府的旅游观光车出入码头接客,其他车辆进入都要罚200元。这规定我们落脚的第一天就听说了,因为出门见到那种很像城里公园的绿棚顶六人座的简易观光车,首尾相连鱼贯而入地钻进这条街,浩浩荡荡地好不威风,就心生奇怪。
小胖哥忧心忡忡地说政府又要修路了,很担心到时门前的路一修到国庆黄金周都不能解封影响生意。心里很烦恼,开口便牢骚。
黄师傅不像小胖哥那么年轻沉不住气,但是接上我们后竟也忍不住怨声载道。倒不是为了那些旧有的政策,而是为了周末即将实施的“闭县”新政。大意是指以后除了政府车辆能出县接客,其余车辆都只能出不能进。听上去很匪夷所思,但黄师傅说十里画廊已经开始实施了,结果是消费者只能接受政府车辆的高价票。不知真假,姑妄听之。
想起遇龙河那个要小费的老船夫,想起每个景点高昂的票价,再想起小胖哥和黄师傅怨晦的面容,百姓的生活实属不易。
说起票价,值得一聊。据说遇龙河的竹筏以前没有被政府收编时,全程是150元,如今是400元。我们先到其中一个码头,才知道只漂全程的,空荡荡的一个游客都没有。转而去半程的码头,票价200元。
为何百姓却不受惠呢?我不懂旅游业的整顿,虽前有“牢骚过盛防肠断”的劝语,但是要老百姓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肚量也要给予他们基本的信心才行呀。
桂林的市区相较于商业气氛浓郁的阳朔似乎好很多,起码它那干净又安静的街道很得人心。
但是市区内也有景区,象鼻山公园的门票70元/人,路边不少人叫卖50元/张,景观算是乏善可陈。两江四湖的夜游船票则要220元/人,汽轮开得飞快,游人只能跑出船舱到船尾连按快门。
我们自然舍不得花这个钱,所幸入住的客栈正坐落于榕湖边,出门绕着河边散步,一样欣赏得到灯火下的日夜双塔、玻璃桥、湖心亭等景观,还能抬脚走走夜市,绕过古南门,走上古榕桥,观人湖边垂钓。
桂林市区入住的这家客栈尤值一赞,看简介是三个闺蜜合伙开设的,简洁干净又环境幽美。在兴坪古镇也有一家分店,价格比市区要贵些,如果有钱有闲,倒是应该省去挤着去那些景点当冤大头的钱来此小住一段,身心更舒畅。
最后再说叨一下桂林的美食。
桂林米粉其实深圳也做得不差,并无惊艳;啤酒鱼对于常吃鱼的人而言可能会嫌鱼肉过于松软;至于桂林辣椒酱则过咸,山笋做法不当浪费了鲜味。
要论好吃,当推水果,桃子脆爽、葡萄多汁,连香蕉都鲜甜少籽,真是物美价廉。
最意外的美味当属金昌顺的桂花糕,虽然买的时候想作为伴手礼,但是归途中已被拿来佐茶,粉糯清香,做茶点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出游时看的是景色,领略的是风土人情。虽然对阳朔是“不喜欢,想回家”,但还是对那接触过的当地人有所触动,故略作一记。
源于九寨沟地震才会觉得,以往不愿意去的景点也许还是应该去一去。但是去了阳朔不到两日,却依旧没有改变最初的印象:不喜欢,想回家。
“印象·刘三姐”算是阳朔的招牌项目了吧?印象的败坏正源于此。
在取票的门外已是人潮汹涌,正规门票200元/张,网上购票是150元/张。每晚三场,每场4500座次。我们买的是第一场的票,大概因为暑假的缘故,满满当当的,座无虚席。
最后获得的却是看了场LED灯光秀的感觉,你想抱怨怎么会这么无聊无趣时,又能看到张艺谋的辩解“这本来就只是一场秀”。好吧,且不说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它比起上海朱家角的实景昆曲牡丹亭简直是望尘莫及;就连同系列的“印象·丽江”,从观赏性角度来看它也是不能望其项背的。印象深刻的反倒是,身后带着小孩的妈妈激动的解说——“孩子快看,要放大招了!哇塞,亮瞎你的眼!”真是令闻者捧腹。
如果要说不错,阳朔的遇龙河漂流还是值得一提的。
因去之前桂林连续两天大暴雨,等到我们去的时候河底淤泥刚清,遇龙河才开张。所以坐在竹筏上,看到河水荡着黄浊,心中还是觉得幸运。浑浊点有什么所谓呢?竹筏行将一半,还看到近在眼前浮沉着两颗脑袋,定睛一看,原来是两个老外在凫水,还炫耀似地朝竹筏嬉笑挥手。
我们很是诧异,问船夫他们怎么进来的?船夫漠然道:“旁边岸上溜进来的,这河去年都死了好几人了,都是来游泳的。”“这河多深?”“也有五六米吧?”不知真假,姑妄听之。
我们的船夫是个干巴巴的瘦黑老头,在检票口处看见一条红幅上醒目地写着:严禁私要小费,严禁下船烧烤。结果竹筏离岸不到十分钟,就看到邻近一个船夫正在跟游客索要小费,我们船的瘦黑老头见着后就开口道:“要给小费咯,按规矩是20元。”
先生大概是见老头一把年纪,很是体恤,搜了半天幸好有20元零钱。一拿到小费,老头就打开了话匣子。旁边一艘艘竹筏都超越了我们,老头只管慢慢划,我们也乐得随波逐流,人在画中行嘛。
我竭力思索还是没有忆起中学课本里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只记得“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名言,口气真叫大。也许青山绿水中游漓江,微风轻抚,心舒意惬,很容易获得美不胜收的心境吧,况且那个年代的竹筏应该是童叟无欺的。
遇龙河漂流很有静水流深的感觉,听到的都是撑竹竿的打水声,以及旁边细流的潺潺声,最喜的是每到下坝时,筏身一个前倾,清凉的河水便涌上竹筏,溅湿腿肚,让人惊叫欢喜。
“您每天撑几趟?”
“五趟吧。那些年轻人有力气能跑六趟!”
说话间一个扎着马尾留着胡子的年轻人,黑黝着双臂打着赤脚,撑着一艘竹筏轻快地超越了我们。我心想,老头偷懒也不容易啊,在烈日底下暴晒,争取到最后也不过是少撑了一趟而已。船到途中,老头又开始极力推荐我们靠岸去吃新鲜烤鱼,岸边妇人频频挥手致意,莫不是家人吧?这回先生没再体恤了,果断拒绝。
我们果然是最后一艘抵达终点的。
接上我们的莫姐则告诉我们,原来每个竹筏都有固定指标,是按家庭分配的。当我们告知所乘的竹筏撑船的老头看上去有些年纪时,她则了然地笑道:只是看上去而已,实际上都不到六十岁,不过既然是领固定工资,老员工自然会懈怠些。
顺便咨询莫姐附近有哪家饭馆物美价廉时,莫姐突然忆起往事来,感慨曾经有一家很好吃的饭馆,后来因为老板受不了厨房的烟熏火燎最后不干了,尽管老板娘请来侄子做菜,但是味道大不如前,自己也不再去吃了。
我忍不住八卦起来:“那老板干吗去了呢?”
“去开专线大巴了!”
“就是我们从高铁站坐过来的专线?”
“对呀,月薪五六千,上一天休两天。”
“那福利也太好了吧?”我忍不住惊叹起来。
“是咯,这都是要有指标才能做的。”
又是指标。
阳朔高铁站设在半山腰,从高铁站出来乘坐专线大巴到县城大概要50分钟,路途并不远,只是路不好走——据说新开了一条路,只是修了两年还没修好——所以车开得慢,晃晃悠悠到了县城,我们再滴滴打车到西街的客栈。
当时滴滴打到黄师傅的车,途中又打探了一下去各个景点的路程以及价格,到了客栈再同样咨询了店里的小胖哥,两相对比,发现黄师傅实诚许多,能省近一半的价钱。于是出行都包给黄师傅了,而莫姐则是黄师傅老婆,开的是出租车,夫妻俩趁着旅游旺季双双出门把钱赚。
坐莫姐的车时除了推荐当季的蔬菜水果饭馆以外,还能听她讲一些当地的逸闻趣事,相较于妻子的能言善谈,黄师傅则是一问一答。他唯一一次忍不住一个人讲了许多话时,还是送我们去高铁站的返程上。
那天退房时小胖哥就很贴心地告知我们,如果打车最好在十一点半前,因为十二点就开始封路了,汽车进不来。
因为客栈位于码头附近,每天中午12点-15点期间,整条路全封闭,只能由政府的旅游观光车出入码头接客,其他车辆进入都要罚200元。这规定我们落脚的第一天就听说了,因为出门见到那种很像城里公园的绿棚顶六人座的简易观光车,首尾相连鱼贯而入地钻进这条街,浩浩荡荡地好不威风,就心生奇怪。
小胖哥忧心忡忡地说政府又要修路了,很担心到时门前的路一修到国庆黄金周都不能解封影响生意。心里很烦恼,开口便牢骚。
黄师傅不像小胖哥那么年轻沉不住气,但是接上我们后竟也忍不住怨声载道。倒不是为了那些旧有的政策,而是为了周末即将实施的“闭县”新政。大意是指以后除了政府车辆能出县接客,其余车辆都只能出不能进。听上去很匪夷所思,但黄师傅说十里画廊已经开始实施了,结果是消费者只能接受政府车辆的高价票。不知真假,姑妄听之。
想起遇龙河那个要小费的老船夫,想起每个景点高昂的票价,再想起小胖哥和黄师傅怨晦的面容,百姓的生活实属不易。
说起票价,值得一聊。据说遇龙河的竹筏以前没有被政府收编时,全程是150元,如今是400元。我们先到其中一个码头,才知道只漂全程的,空荡荡的一个游客都没有。转而去半程的码头,票价200元。
为何百姓却不受惠呢?我不懂旅游业的整顿,虽前有“牢骚过盛防肠断”的劝语,但是要老百姓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肚量也要给予他们基本的信心才行呀。
桂林的市区相较于商业气氛浓郁的阳朔似乎好很多,起码它那干净又安静的街道很得人心。
但是市区内也有景区,象鼻山公园的门票70元/人,路边不少人叫卖50元/张,景观算是乏善可陈。两江四湖的夜游船票则要220元/人,汽轮开得飞快,游人只能跑出船舱到船尾连按快门。
我们自然舍不得花这个钱,所幸入住的客栈正坐落于榕湖边,出门绕着河边散步,一样欣赏得到灯火下的日夜双塔、玻璃桥、湖心亭等景观,还能抬脚走走夜市,绕过古南门,走上古榕桥,观人湖边垂钓。
桂林市区入住的这家客栈尤值一赞,看简介是三个闺蜜合伙开设的,简洁干净又环境幽美。在兴坪古镇也有一家分店,价格比市区要贵些,如果有钱有闲,倒是应该省去挤着去那些景点当冤大头的钱来此小住一段,身心更舒畅。
最后再说叨一下桂林的美食。
桂林米粉其实深圳也做得不差,并无惊艳;啤酒鱼对于常吃鱼的人而言可能会嫌鱼肉过于松软;至于桂林辣椒酱则过咸,山笋做法不当浪费了鲜味。
要论好吃,当推水果,桃子脆爽、葡萄多汁,连香蕉都鲜甜少籽,真是物美价廉。
最意外的美味当属金昌顺的桂花糕,虽然买的时候想作为伴手礼,但是归途中已被拿来佐茶,粉糯清香,做茶点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出游时看的是景色,领略的是风土人情。虽然对阳朔是“不喜欢,想回家”,但还是对那接触过的当地人有所触动,故略作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