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一个问题:10-18岁都读过些啥书?
因为没人管这事儿,也就没有人干涉,喜欢什么读什么。印象之中,是10岁的时候,语文老师,也是当时的班主任给了我一张学校读书馆的借书卡,那时候,这是班上少数几位同学才有的福利,我虽然只是小队长,但因为语文比较好就受到了照顾。记忆中,大量的课外书阅读就是从这之后开始的。
小学的图书馆自然都是些少儿读物,从学校图书馆里借过不少书,具体是哪些不记得了,但是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套绿封皮的少儿版世界名著,前些年在豆瓣上看到,欣喜不已,知道了那套书是北京文学社出版的儿童世界名著选读,记忆中最喜欢的那本叫《伦敦塔》,然而完全不记得剧情了,没再找来读,为什么说最喜欢呢?因为脑袋里闪过自己一下课就把这本书拿出来读的场景。大概是五年级的时候,从同学那里借到陈丹燕的《我的妈妈是精灵》,她是从镇上的少儿图书馆借到这本书的,虽然当时读这本书并没有特别喜欢,但知道了原来还有个少儿图书馆,并托同学的妈妈帮我也办了一张卡,从此便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在这里插一句,这本《我的妈妈是精灵》我在高三逛书店时再次遇到,自己买本,再读,一下子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好也是在那个时候才真正体会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确实在“阅读理解”方面会有长进,能从故事中读到更多的爱和无奈。少儿图书馆里借到的书,印象最深刻的是黄蓓佳的《今天我是升旗手》,记得那时候外公住院,这本书的部分章节我是在医院的凉亭里读的,故事生动有趣,最后主人公实现理想的那一段让我尤为感动,也种下了我也要当升旗手的愿望。再读到黄蓓佳的书要到也是高三,《我要做好孩子》,那金铃身上可真是有太多我自己的影子啦!从此黄蓓佳的名字彻底在心里种下,到了大学,有了更多的时间读闲书之后,我成了黄蓓佳的脑残粉。那是十八岁以后的事了,就此打住。我在小学毕业留言册上写下的最喜欢的一本书叫做《闹心》,也是少儿童书馆借的,在豆瓣上找到了这本书,这本是北京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青春自画系列,印象之中这套丛书我很喜欢,图书馆里能借到的都读了。除此之外,小学时段读的能记下的非常喜欢的作家是秦文君,能借到和买到的她的书我都读过。也记得读过梅子涵、殷健灵的书。这些是小学时代的记忆,嘚瑟一下,当年因为给老师打杂,有特权,原本每周只有一次借还书的机会变成了不限次,所以,有时候,读书快,一晚上的时间加上课间就能把前天借的书读完,第二天中午去图书馆换书。
有了小学的经验,初中时继续给图书馆的老师打杂,换来了可以随意选书(有部分书籍只对老师开放),多借个一两本的机会,具体借了些什么没有印象了,只记得那个时候开始读现代文学,《家》、《骆驼祥子》、《子夜》等特别著名的那几本小说都读了,也喜欢鲁迅先生的杂文,读了一部分,觉得鲁迅先生讽刺起来真让人觉得过瘾。有次借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他班的语文老师问我能读懂么,我记得我回答她就是想读就读,也没想着读明白。那还真是我一以贯之的读书信仰。对了,初一的语文老师有推荐过作家刘墉的作品《萤窗小语》,我买了那套书,当时很喜欢这样的小故事,还在早读课还是语文课上应老师要求给同学们读过几篇。
再说说高中时期的阅读吧,对巴金有特殊情感,因为印象中几次生病在家都是在读他的书,偏爱他的《随想录》,忘了是否从这本书开始,我关注并感兴趣关于文革的话题,杨绛的那些关于文革的散文我个人很偏爱,也是在高中时期读的。高中时候也还是会去读儿童文学的,除了前面自己已经喜欢上的旧相识,我从《青铜葵花》知道了曹文轩,读了不少他的儿童文学作品。整个高中时期,现在想起来真是一点儿也没拼命读书备考,但于我却是意义重大,在这一时期,我喜欢上了作家王安忆(《长恨歌》)、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括弧里记录下的是初次读到,让我喜欢上这个作家的作品,正好在此做个记录。)对于王安忆的喜欢可以用“上天入地求之遍”来形容,我想尽一切办法,买来了所有当时我能买到的她的书,至于你要问我问什么如此喜欢,答案只有三个字“不知道”。我是高一时偶然在书店里邂逅《长恨歌》才知道王安忆的,说来好玩儿,当时是因为喜欢白居易的《长恨歌》才关注到这本书,以为这书就是这诗的小说版,并不曾能料想到,从此神迷王安忆。
以上便是我关于10-18岁读过些啥书的大致回忆,记得但抹掉不想提的是余秋雨,因为我知道王安忆对他是很不齿的,哈哈哈。
对了还想提一位儿童文学作家程玮,我是在上大学之后读到她的书的,很喜欢,因为超过18岁了,所以不算这题的范围了。
小学的图书馆自然都是些少儿读物,从学校图书馆里借过不少书,具体是哪些不记得了,但是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套绿封皮的少儿版世界名著,前些年在豆瓣上看到,欣喜不已,知道了那套书是北京文学社出版的儿童世界名著选读,记忆中最喜欢的那本叫《伦敦塔》,然而完全不记得剧情了,没再找来读,为什么说最喜欢呢?因为脑袋里闪过自己一下课就把这本书拿出来读的场景。大概是五年级的时候,从同学那里借到陈丹燕的《我的妈妈是精灵》,她是从镇上的少儿图书馆借到这本书的,虽然当时读这本书并没有特别喜欢,但知道了原来还有个少儿图书馆,并托同学的妈妈帮我也办了一张卡,从此便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在这里插一句,这本《我的妈妈是精灵》我在高三逛书店时再次遇到,自己买本,再读,一下子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好也是在那个时候才真正体会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确实在“阅读理解”方面会有长进,能从故事中读到更多的爱和无奈。少儿图书馆里借到的书,印象最深刻的是黄蓓佳的《今天我是升旗手》,记得那时候外公住院,这本书的部分章节我是在医院的凉亭里读的,故事生动有趣,最后主人公实现理想的那一段让我尤为感动,也种下了我也要当升旗手的愿望。再读到黄蓓佳的书要到也是高三,《我要做好孩子》,那金铃身上可真是有太多我自己的影子啦!从此黄蓓佳的名字彻底在心里种下,到了大学,有了更多的时间读闲书之后,我成了黄蓓佳的脑残粉。那是十八岁以后的事了,就此打住。我在小学毕业留言册上写下的最喜欢的一本书叫做《闹心》,也是少儿童书馆借的,在豆瓣上找到了这本书,这本是北京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青春自画系列,印象之中这套丛书我很喜欢,图书馆里能借到的都读了。除此之外,小学时段读的能记下的非常喜欢的作家是秦文君,能借到和买到的她的书我都读过。也记得读过梅子涵、殷健灵的书。这些是小学时代的记忆,嘚瑟一下,当年因为给老师打杂,有特权,原本每周只有一次借还书的机会变成了不限次,所以,有时候,读书快,一晚上的时间加上课间就能把前天借的书读完,第二天中午去图书馆换书。
有了小学的经验,初中时继续给图书馆的老师打杂,换来了可以随意选书(有部分书籍只对老师开放),多借个一两本的机会,具体借了些什么没有印象了,只记得那个时候开始读现代文学,《家》、《骆驼祥子》、《子夜》等特别著名的那几本小说都读了,也喜欢鲁迅先生的杂文,读了一部分,觉得鲁迅先生讽刺起来真让人觉得过瘾。有次借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他班的语文老师问我能读懂么,我记得我回答她就是想读就读,也没想着读明白。那还真是我一以贯之的读书信仰。对了,初一的语文老师有推荐过作家刘墉的作品《萤窗小语》,我买了那套书,当时很喜欢这样的小故事,还在早读课还是语文课上应老师要求给同学们读过几篇。
再说说高中时期的阅读吧,对巴金有特殊情感,因为印象中几次生病在家都是在读他的书,偏爱他的《随想录》,忘了是否从这本书开始,我关注并感兴趣关于文革的话题,杨绛的那些关于文革的散文我个人很偏爱,也是在高中时期读的。高中时候也还是会去读儿童文学的,除了前面自己已经喜欢上的旧相识,我从《青铜葵花》知道了曹文轩,读了不少他的儿童文学作品。整个高中时期,现在想起来真是一点儿也没拼命读书备考,但于我却是意义重大,在这一时期,我喜欢上了作家王安忆(《长恨歌》)、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括弧里记录下的是初次读到,让我喜欢上这个作家的作品,正好在此做个记录。)对于王安忆的喜欢可以用“上天入地求之遍”来形容,我想尽一切办法,买来了所有当时我能买到的她的书,至于你要问我问什么如此喜欢,答案只有三个字“不知道”。我是高一时偶然在书店里邂逅《长恨歌》才知道王安忆的,说来好玩儿,当时是因为喜欢白居易的《长恨歌》才关注到这本书,以为这书就是这诗的小说版,并不曾能料想到,从此神迷王安忆。
以上便是我关于10-18岁读过些啥书的大致回忆,记得但抹掉不想提的是余秋雨,因为我知道王安忆对他是很不齿的,哈哈哈。
对了还想提一位儿童文学作家程玮,我是在上大学之后读到她的书的,很喜欢,因为超过18岁了,所以不算这题的范围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