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笔下最打动我的人物
查看话题 >长安,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
高中时候最爱看张爱玲的书,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金锁记》,曹七巧的变态与刻薄简直分分钟要从书中跳出来。然而,最让我心疼的,却是长安。
我总觉得七巧的不幸很多都是自己造成的。即使她因为哥嫂算计嫁到了姜家,如果她能够断了对季泽的痴念,如果她能在姜家人明显不喜欢她时不说那些刻薄的话,也许她的一生就不会过得那么悲剧。而分家后的她,为了控制自己的儿女,更是变态到极致:拿儿子儿媳的私密事当笑话说让大家无地自容,让儿媳最后被逼死,又让儿女都沾上烟瘾,还毁掉女儿的婚事。明明可以不那么惨,但是自己非要把自己一生过得那么凄惨,也是她自己咎由自取。虽然让人同情,但是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然而七巧的女儿——姜长安,却真的是让人只能同情的角色。
长安的出场,就让人感觉到了她的可怜:“七巧的儿子长白,女儿长安,年纪到了十三四岁,只因身材瘦小,看上去才只七八岁的光景……一般都是薄薄的两张白脸,并排站着,纸糊的人儿似的。”简单几个字,就让人感觉到七巧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母亲,连自己的儿女都没照顾好。
季泽来哄七巧卖田买他的房子,七巧识破他的诡计,因为自己的痛苦,竟然将愤怒转移到自己的女儿身上。在那个已经不再裹足的时代,却让十三四岁的长安裹足,哪怕可能会让女儿被人笑话。七巧不会在乎,她在乎的只有自己的感受。
长安曾经有两次机会跳出母亲的阴影。
第一次,是长安去洋学堂上学。
当看到大房三房都送儿女去洋学堂上学,眼红的七巧也想方设法把长白长安插班进了学校。虽然上学是母亲嫉妒的结果,但是长安是快乐的。在学校,“长安换上了蓝爱国布的校服,不上半年,脸色也红润了,胳膊腿腕也粗了一圈。”然而这份快乐是短暂的,因为长安的记性不好总是丢三落四,七巧总是闹着要去找校长要说法。后来,长安便决定退学,给自己的牺牲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当时看到长安选择退学,觉得她太过小题大做。然而现在想来,少年心事大过天,心比天高,脸比纸薄,怎么能够忍受蛮横不讲理的母亲去学校各种闹呢?长安真的不想念书吗?她想!要不然也不会再决定退学前一晚,自己半夜爬起来吹口琴。她为什么不反抗呢?试想长安从来一直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下,大概是连反抗也不会想到的。因此,与其让母亲去学校无理取闹,倒不如自己退学,好歹还是能给自己在同学朋友心中留下一个好点的印象。
然而七巧并没有让长安如愿以偿。长安退学后,七巧跑去学校闹,没有要到钱,但是也羞辱了校长一番。母亲洋洋自得的结果,是长安日后在街上遇到同学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是朋友寄信来想拆不敢拆而原封退还的羞愧落寞。
长安虽然也曾懊悔不该退学,最后却还是在七巧身边安分守己起来。最让人觉得难受的是,她不仅顺从了,而且学会了母亲的缺点——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政,逢人就变身祥林嫂诉苦,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母亲了。这样的转变,是让人难受的,就像看着自己从前很喜欢的同学朋友,因为家里缘故而被迫早早嫁人,最终当年青春活泼的同学变成了村头不顾形象身材走样的一般农村妇人。
如果说让长安退学已经改变了长安的一生,那在长安得了痢疾后不让她就医服药,反倒是让她抽鸦片而染上毒瘾,更是断送了长安的一生。
因为长安抽大烟,长安的婚事受到影响,说亲的几乎都没有了。而七巧见到女儿嫁不出去,不但没有一丝愧疚,反倒开始各种言语奚落长安是自己不好。这种奚落,被逼婚过的人大概是不会懂,但是被逼婚过的大龄女青年大概是会懂的。也许一开始没找对象,是觉得你年纪没到,到你年纪大了还没找对象,那就是你有问题了。哪怕你没问题,无论是外人还是你的亲人,都会说嫁不出去是你自己不好。如果你的家人是开明的觉得没遇到而已,那真是烧高香了。然而,很多人是被各种贬低的。
好在,虽然七巧人缘不行,但是姜家还是有热心人的,也给长安带来了第二次逃离七巧的机会。
季泽的女儿——长馨给长安张罗对象,将同学海归表叔——童世昉介绍给长安,还带长安打扮让她焕然一新。虽然长安没有明说,但是她是高兴的,当长馨带她换衣服,长安在穿衣镜里端详着自己,忍不住将两臂虚虚的一伸,裙子一踢,摆了个葡萄仙子的姿势,一扭头笑了起来道:"把我打扮得天女散花似的!"
但是,因为长期没有与人打交道,她身边只有七巧长白和一众仆人,她所有的交际方式都学自母亲。她明知约定时间,却故意拖延。一起吃饭时,她又觉得百般不适。
和童世昉订婚后,长安还是快乐一阵子的。两个人偶尔出去逛公园,“秋天的太阳,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气,空旷的绿草地,寂寂的绮丽的回廊,半透明的蓝绸伞,千万粒雨珠银烂的车窗,窗外营营飞舞的星光乱梦”,在一起的时光是如此美好,如梦似幻。
然而,七巧是见不得长安的这份快乐的。她自己不快乐,就希望所有人都跟着她一起痛苦才好。她看着长安的快乐便觉得如针刺心,冷言冷语奚落长安。长安不计较母亲的刻薄,而是一心想着戒烟。
长安的转变彻底恼怒了七巧,她变本加厉地辱骂女儿,她说长安好不自量,问长安有哪点叫人看得上眼,让长安不要别自己骗自己,说童世昉不过是看中了姜家门第,还暗骂长安猪狗不如。当时看七巧骂长安的话,觉得天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种妈?为了把女儿留在家里,竟然将女儿说得一无是处,辱骂到简直不能更严重的程度。
七巧的疯狂,将长安的美梦彻底击碎。长安自己知道七巧的变态,但是童世昉不知道。在童世昉心里,长安是温婉柔静的,若是童世昉得知自己竟然有个这样癫狂的母亲,他能接受吗?他还愿意跟自己结婚吗?母亲是断然不会让自己和童世昉结婚的,如果继续和童世昉交往下去,她知道她母亲会放出什么手段来。她相信她母亲什么都干得出来,迟早要出乱子,迟早要决裂。
这是她的生命里顶完美的一段,与其让别人给它加上一个不堪的尾巴,不如她自己早早结束了它。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她知道她会懊悔,但她还是做出不介意的样子跟母亲说愿意退亲。
跟童世昉说退亲时,长安一再拖延,一再三缄其口。最后没办法了,也是没有说真实理由。可见她心里多么不愿意退婚。然而,没有办法,谁叫她摊上了个这样的母亲呢。
回家的路上,长安悠悠忽忽听见了口琴的声音,迟钝地吹出了Long Long Ago——"告诉我那故事,往日我最心爱的那故事。许久以前,许久以前……"这个口琴声和当初退学的口琴声一模一样,而结局也是一样的,长安没能挣脱七巧,反倒被拖向了更深的深渊。不同的是,这次,长安着了魔似的去找那吹口琴的人——去找她自己,最终却根本没有找到。只有一个吹着口琴的男孩,吹着另一首歌,童世昉找到了她,表示愿意尊重她的意见。长安望着梧桐叶在太阳中摇着像金铃铛,举起皮包遮挡脸上的光。遮挡了光,却压根没法遮挡这黄金枷锁在她身上的烙印。长安大底也是彻底明白了,自己压根就不可能脱离七巧。
虽然退婚,但是长安和童世昉做起了朋友。然而,这让七巧无法忍受。她想要所有人跟她一样不幸,所以女儿最后的一点快乐,也是她不能容忍的,所以她下了个狠招。
七巧刻意邀了童世昉到家里,还避开长安私下泄露长安抽鸦片的事,而且添油加醋说长安是从出生就抽。童世昉当场就变了脸色,毕竟在他心中,长安是幽娴贞静的中国闺秀。七巧轻描淡写的重复说长安抽鸦片,而姨奶奶又突然添了孩子。添孩子是真是假不知道,只是这一系列的事,终于彻底击溃海归童世昉。
童世昉要走,长安跟在身后送他走。虽然明知道两人不可能,但是长安还是因为见到童世昉而高兴,“她两手交握着,脸上显出稀有的柔和”。童世昉大概也是有话想对长安说,但是最后什么也没说。大概是遭遇的事太过瘆人,他已经不知道能说什么。长安看着童世昉走,“觉得她是隔了相当的距离看这太阳里的庭院,从高楼上望下来,明晰、亲切,然而没有能力干涉,天井、树、曳着萧条的影子的两个人,没有话——不多的一点回忆,将来是要装在水晶瓶里双手捧着看的——她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爱。”
最后的最后,七巧终于死了,长安搬了出来。谣言说长安和男人在街头买吊带袜,但是言语间尽是轻蔑。
长安也许能够重新走出来,毕竟她曾经努力走出来。但是也许长安再也走不出来,毕竟她曾经的努力都被扑灭,她的翅膀早就被七巧折断。七巧给长安的阴影不是那么容易摆脱的,就像如今大家所说的没法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梏,就像张爱玲说的,“ 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