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世总是不安稳,做个篾匠也挺好
虚岁七岁那年,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带着我从外地回到老家,从此结束在外颠沛流离同时也无忧无虑的日子。
跟祖父母分了家,母亲分到一些碗筷盘子和几筐大米,领着我们三姐弟住进了曾祖父遗留下来的一栋破旧黑黢的土砖房。
万事开头难,刚分家的生活自然比较拮据,缺衣少食是肯定的,就连最基础的生活用品也是极度缺乏的。
直到有一天,外公翻山越岭来到家里,说是刚完成上家雇主的活计,得知母亲分家的消息,特意赶来帮忙置办一些生活用品。
外公是个篾匠,常年在外帮人编织竹子制成的家具和生活用品,在老家算是个受人尊敬的手艺人。

外公一来住了大半个月,一切从零开始,从山上砍来竹子,用蔑刀(一种主要用于处理竹子的长条状的刀)打竹枝、刮青、削竹节、破竹、分片、分层,准备工作完成后才正式开始进入制作阶段。


先做竹椅,管状的竹子和破成条状的竹片用竹钉进行拼接,靠背椅用于客厅休息,矮椅子主要在烧火、择菜、拔秧苗等需要弯腰劳作时用来节省腰力。


然后是盛装东西的器具,大量竹片编织成面,厚竹片圈成边框或加固底座,簸箕、竹斗、粪箕,各有作用。

但主角是装粮食的箩筐,一定要仔细做好,只有当粮食一箩筐一箩筐装回家的时候,才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无忧,所以每做完一个,外公就用毛笔在箩筐外侧写上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祈求丰收的吉祥语,最后署明制作的年月日,留个纪念才算圆满。

最花时间的是各类用于晾晒的竹席、竹搭子、大簸箕,长长的竹片在外公手中来回穿梭,最终交织成纵横交错的一大片平整的面,上面还有好看的纹理。有时为了满足我那蠢蠢欲动的好奇心,简单的地方外公也会让我上手,看着薄薄的竹片在手中上下翻飞,最终规整得结合在一起,别有一番趣味。

最后再做些小东西,关家禽用的笼子、挑东西用的扁担、捞饭用的笊篱、刷锅用的竹刷把,刷把多做几把备用,废的快,小时候觉得刷把也算是种神器,一根竹筒破成无数根小签子,既相互分离又始终聚集在一根竹筒上,刷起铁锅来方便至极,还能发出很好听的沙沙声。

经过大半个月的日夜赶工,一批全新的竹制品也就在家里各个角落各司其职了,青翠的颜色给灰暗的生活增添些许光彩。之后外公便回家去了,没拿一分工钱。
若不是帮自己的女儿,制作这样一批用品可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作为农村人,外公一辈子没怎么种过地,靠一门手艺养活姨母、母亲和舅舅们,这大概也是他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情吧。
现在外公过世已经许多年,他的手艺也跟着他入了土,舅舅们和表哥们都没能继承这门手艺,不念书后都是选择外出打工。而我念书还算将就,一直到两年前大学毕业,在城里找了份工作,在此期间,这辈子要做个竹匠这种想法从未涌上过心头。

然而今时今日,在职场上经历人事纷杂之后,在喧嚣的城市中灵魂无处栖息之时,蓦然想起,假如外公还在,跟着学习竹编技艺,安心当个篾匠也挺好,面对芊芊翠竹,将匆匆流逝的岁月交织在手里,平心静气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