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筱英和《阿必大》
去年上半年小白给了我一段《阿必大》的视频节目之时,就有心想写一篇纪念石筱英的文章,因为去年刚好是石筱英逝世二十周年的年份,一位乡土气息浓冽的申曲名家,身后没有什么优秀的继承人,本身就令人感到悲哀,虽然当年上海沪剧院让中年的吴素秋跟着石筱英学艺,其实除了天赋之外,还是天赋 - - 我这么说也许很严厉,不过嗓音条件也是天赋,否则就学不成「石派」艺术,就像弹词界没有一个完美的朱雪琴流派唱腔的继承者,不要说艺术流派的全貌了。
石筱英是原来中艺沪剧团的当家花旦,和邵滨荪搭台,新中国成立之后,进入国家剧团的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和丁是娥等人成为同事之后,开始不再成为沪剧舞台上的主角,组织上的需要和服从安排,开始走彩旦一路,是好是坏还真说不准,石筱英的舞台形象丰满,从《罗汉钱》的“五婶娘”开始,风格一新,后来的《阿必大》中的“婆阿妈”,都是这一类的脚色,不过石筱英的表演朴实而真切,唱腔细腻传神,无论是什么脚色,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她演什么像什么的功底所在。「石派」唱腔韵味淳厚是和她的特有的乡土气息浓冽的嗓音条件是分不开的,类似这一路的嗓音,还有一位大姐辈分的凌爱珍(爱华沪剧团),进入国家剧团之后,基本上都没了独当一面的机会。
文革之后石筱英的舞台生涯非常活跃和频繁,《大雷雨》中的“婆婆”、《雷雨》之中的“鲁妈”、《芦荡火种》里的“七龙妈”,《金绣娘》里的“老板鸭”,还有《杨乃武》中的“杨淑英”(这个是她拿手的传统保留节目之一)等等,后来看她和丁是娥、沈仁伟、许帼华等合作挖掘的传统剧目《阿必大》,看了令人捧腹,那种老上海开埠初期的风土人情和上海郊外的乡村风貌,都是回味历史的绝好的资料,如果说国家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就是,而不是现在所指定的风光在先的所谓“艺术家”。
可惜的是小白给我的那段《阿必大》视频仅仅是最后的丁是娥的“婶娘”和石筱英的“雌老虎”之间的相争,精彩自然是最精彩的那段,无奈不是全貌,还是有点惋惜。记得当年这出戏有几段,先是石筱英独自一个人出场又白又唱地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她的儿子人称“石秤砣”(比三寸丁树皮的武大郎好不到哪里去),在白相大世界的哈哈镜面前,人照着看不见了,令人忍俊不住,后来许帼华的“阿必大”出场做了“雌老虎”的媳妇,“阿必大”必不大的身材长短来反衬根本就没有出场的“石秤砣”,其矮小的形象跃然目前。乡下人进城坐上当时摩登的有轨电车那份喜悦和有钱人的自豪,被石筱英演绎的惟妙惟肖,活龙活现,真令人叫绝。
现在已经步入老艺人行列的沈仁伟,当年饰演阿必大的哥哥,去看童养媳的妹妹,因为“不坐客堂坐在柴房”,因为穷,被亲家母的“雌老虎”看不起起口角被打,才有了最后丁是娥的婶娘出场。
石筱英后来嫁给了小于自己的邵滨荪,不过即使筱爱琴没死的时候,他们三个(石筱英、邵滨荪和筱爱琴)的关系也有点耐人寻味的。邵滨荪一生不能没有女人,石筱英之后还有原爱华的韩玉敏成为他的夫人,都是沪剧舞台响当当的人物。韩玉敏恐怕和袁滨忠一样,是沪剧界最后一位流派创始人了,之后的沪剧人才好像再也没有自成一派的机会了。
2010/03/16
石筱英是原来中艺沪剧团的当家花旦,和邵滨荪搭台,新中国成立之后,进入国家剧团的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和丁是娥等人成为同事之后,开始不再成为沪剧舞台上的主角,组织上的需要和服从安排,开始走彩旦一路,是好是坏还真说不准,石筱英的舞台形象丰满,从《罗汉钱》的“五婶娘”开始,风格一新,后来的《阿必大》中的“婆阿妈”,都是这一类的脚色,不过石筱英的表演朴实而真切,唱腔细腻传神,无论是什么脚色,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她演什么像什么的功底所在。「石派」唱腔韵味淳厚是和她的特有的乡土气息浓冽的嗓音条件是分不开的,类似这一路的嗓音,还有一位大姐辈分的凌爱珍(爱华沪剧团),进入国家剧团之后,基本上都没了独当一面的机会。
文革之后石筱英的舞台生涯非常活跃和频繁,《大雷雨》中的“婆婆”、《雷雨》之中的“鲁妈”、《芦荡火种》里的“七龙妈”,《金绣娘》里的“老板鸭”,还有《杨乃武》中的“杨淑英”(这个是她拿手的传统保留节目之一)等等,后来看她和丁是娥、沈仁伟、许帼华等合作挖掘的传统剧目《阿必大》,看了令人捧腹,那种老上海开埠初期的风土人情和上海郊外的乡村风貌,都是回味历史的绝好的资料,如果说国家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就是,而不是现在所指定的风光在先的所谓“艺术家”。
可惜的是小白给我的那段《阿必大》视频仅仅是最后的丁是娥的“婶娘”和石筱英的“雌老虎”之间的相争,精彩自然是最精彩的那段,无奈不是全貌,还是有点惋惜。记得当年这出戏有几段,先是石筱英独自一个人出场又白又唱地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她的儿子人称“石秤砣”(比三寸丁树皮的武大郎好不到哪里去),在白相大世界的哈哈镜面前,人照着看不见了,令人忍俊不住,后来许帼华的“阿必大”出场做了“雌老虎”的媳妇,“阿必大”必不大的身材长短来反衬根本就没有出场的“石秤砣”,其矮小的形象跃然目前。乡下人进城坐上当时摩登的有轨电车那份喜悦和有钱人的自豪,被石筱英演绎的惟妙惟肖,活龙活现,真令人叫绝。
现在已经步入老艺人行列的沈仁伟,当年饰演阿必大的哥哥,去看童养媳的妹妹,因为“不坐客堂坐在柴房”,因为穷,被亲家母的“雌老虎”看不起起口角被打,才有了最后丁是娥的婶娘出场。
石筱英后来嫁给了小于自己的邵滨荪,不过即使筱爱琴没死的时候,他们三个(石筱英、邵滨荪和筱爱琴)的关系也有点耐人寻味的。邵滨荪一生不能没有女人,石筱英之后还有原爱华的韩玉敏成为他的夫人,都是沪剧舞台响当当的人物。韩玉敏恐怕和袁滨忠一样,是沪剧界最后一位流派创始人了,之后的沪剧人才好像再也没有自成一派的机会了。
201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