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表弟
我的小表弟是我大姨母的小儿子,只活了18岁。
小表弟出生于1990年,正是中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最紧的时候。我的家乡位于安徽省中部,经济上的贫穷,文化上的落后,都注定了它会成为“超生”的重灾区。我的小表弟就是大姨母千辛万苦“超生”出来的。
为了生儿子,大姨母将刚出生的三女儿寄养在芜湖的亲戚家,后来又辗转送给了别人。怀上小表弟后,她到处东躲西藏,跟着大姨父一边打工一边流浪。也许正是由于孕期的颠沛,小表弟刚出生就被诊断出患有肛门闭锁症。没错,就是那句骂人话里说的:“生儿子没屁眼儿。”
小时候看电视剧,出现这句诅咒语的时候,前面通常还会有一句“你这么缺德!”但我大姨母家几代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夫妻二人更是出了名的老好人。所以小表弟出生后,亲戚、乡邻里没有一个人嘲笑过他们。当然,也有男性亲戚从自以为的理性出发,劝他们扔掉这个孩子。但大姨母哪里舍得。前去探望的她的五婶子,也就是我的五外婆,一生都因为没有生出儿子而自卑难过,她抱着刚出生的小表弟,对大姨母说:“大萍啊,留下这孩子吧,长得这么俊!”
另一边,县医院的医生也说,无肛症是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平均每3000个孩子里就有1个,只要做个人工造肛手术,他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大姨母左思右想,终于做出了决定。她止住眼泪,抱着小表弟转去了省医院。刚出生的小表弟在省医院住了整整1个半月,才终于回到了家。
小表弟家里还有2个姐姐,当时,大姐6岁,二姐4岁。大姨母夫妇外出后,两个姐姐就跟着她们半疯半傻的奶奶一起生活。看到大姨母终于抱着弟弟回家,两个姐姐特别高兴。她们光脚趿着大人的老棉鞋,披头散发地从屋里跑出来看弟弟。隆冬腊月的天,破旧的小院子里堆满了积雪。大姨母看着两个女儿挂着鼻涕的小脏脸,冻得通红皲裂的小手小脚,一时间又落下泪来。
我出生于1989年,只比表弟大1岁,所以表弟出生时的情景我没有见过,是后来外婆复述给我听的。我第一次意识到表弟的异于常人,是在5岁的时候。我隐约记得那是个夏天的傍晚,太阳已经落下去了,但天还没有完全黑,蚊子也暂时没上来。外婆、大姨母还有母亲一起坐在外婆家的老屋门口乘凉。我和小表弟,还有隔壁堂舅家的儿子,在院子里一棵很大的柿子树下捉蜻蜓玩。堂舅家的儿子和小表弟同龄,但长得没他可爱,双唇厚而微噘,用乡下的糙话说就是长了一张鸡屁股嘴。我有点嫌弃他,只跟小表弟好。小表弟长了一张小圆脸,两颗黑眼珠又大又亮,鼻子小小的,嘴巴也小小的,笑起来的时候一边一个酒窝。如果不是面色暗黄,他简直就和年历上的小男孩长得一模一样。
正玩着,堂舅家的儿子突然说他要屙屎,说着就自己褪下了裤衩,蹲在了树下。那时候的乡下,小孩子在院里大小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作为院子主人的外婆也没发一言,只等他拉完,到灶膛里铲一点草木灰一盖,再扫起来倒进粪坑就行了。而大姨母却怔怔地看着树下那个满脸通红、嘴巴也变得更噘的孩子出神,她喃喃地自言自语道:“要是我家禾苗也能自己屙屎就好了。”
禾苗是小表弟的小名,大姨父给他取这个名字,是希望他能像田里的禾苗一样,在阳光雨露下,茁壮地成长。可惜事与愿违,禾苗不仅长得不壮,而且从10岁开始,就下不了床,只能隔着窗户感受外面的阳光。
禾苗出生时的那场手术,是在他肚子上接一根人工瘘管。等长到3岁,为了让他更像正常的小孩,大姨母夫妇又带他去做了第二次手术。这次手术后,禾苗终于有了肛门。然而,因为天生耻骨直肠肌发育不全,他依然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大便。两次手术让大姨母家欠下了数千元的债务。在那个年代,一个农民家庭一年的收入也只有两、三百块,因此,他们再也看不起病了。而且,瘦弱的禾苗也再经不起手术的折腾了。
10岁以前,禾苗虽然一直比同龄的孩子瘦弱,但好在能走能跑,爱说爱笑,是个很讨人喜欢的小男孩。不过,印象里,他很少出门,甚至从没到外婆家以外的亲戚家做过客。大姨母也很少出门,只有在每年拜年的时候才到我家来一次,而且从来都不带禾苗来,这常常让我很失望。每次母亲挽留她,希望她在我家留宿一晚时,大姨母总是拒绝。她说:“如果我在这儿,晚上就没人给禾苗换尿布了。”那时候,市面上还没出现纸尿裤。所谓的尿布,是用家里的旧床单、破布头做成的。每天晚上睡觉前,大姨母都要给禾苗 “打包”。“打包”是我老家的土话,意思是用几块尿布垫在孩子的屁股下面,再在外面裹上一块很大的棉布,最后再用绳子绑住系好。这根绳子要从腰部一直绑到小腿,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孩子的腿乱蹬,蹬离了尿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老一辈的人认为腿是越绑才长得越直越长的。当然,这都是针对1岁以内的小婴儿而言的,直到十几岁还要“打包”睡觉的,我所见过的,也只有禾苗一人了。
小时候和母亲去大姨母家串门,进了院门,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摆在屋门口的一只很大的木盆。木盆里浸了几十块脏布头,都是禾苗昨天夜里换下来的。大姨母每天半夜都要给禾苗换一次尿布,早上起床再换一次。等吃好早饭,大姨母就要赶紧将这些尿布都搓洗干净,然后下地干活。而大姐或是二姐,就会被指派将这些尿布拿到河边槌洗一遍,以滤去脏水。等这些尿布像万国旗一样被挂到院里的晾衣绳上时,我和禾苗已经去小卖铺买回了2毛钱1根的绿豆冰棒,坐在门槛上慢慢地吃起来了。那时候的我,很喜欢到他们家玩。有时候母亲回去了,我还要再多住几日,然后由大姨父送回家。
大姨父是个和蔼的大个子,脸型很长,模样有点像央视的主持人李咏。他说话的语速很慢,嗓音微哑,大概是常年抽劣质烟的缘故。他很喜欢小孩子,每当我在他家调皮捣蛋,被母亲训斥的时候,他总是笑吟吟地说:“还是小侠们(小孩子)嘛,不要紧的,别哄(四声,意思是骂)她了!”对于禾苗,他更是疼爱有加。禾苗卧床之后,每天三顿饭都是他送到床边的。那时的乡下孩子都很馋,对于肉食有着强烈的执念。但禾苗却不喜欢吃肉,他每天只吃两样菜,一个是炒土豆丝,一个是炒藕丝,而且一定要是大姨父做的。两个姐姐对禾苗也都很好。大姐读书成绩不错,但为了赚钱给禾苗治病,只读到初三就辍学了。二姐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就留在家里照顾禾苗。14岁的禾苗浑身是病,大姨母也在一场意外中摔断了腿。最困难的那几年,大姐成了家里的经济支柱,二姐则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大姨父一个人承包了30多亩田,每天早出晚归,50岁不到,就已经满头白发。那时候的我,也已经上了高中,课业渐重。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我变成了一个沉默敏感的青春期女孩。但我还是很喜欢去大姨母家玩,喜欢坐在禾苗床边,和他一起说笑聊天。二姐有时候也会加入我们,我们谈论的话题大多是关于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各自喜欢的明星等等。有时候,我们也会打扑克,跑得快、斗地主、红五星,都玩过。禾苗的牌技很好,印象中从未输过,即使是和村里的大孩子一起打,他也没输过。二姐说,禾苗拥有超群的记忆力,他之所以打牌能赢,是因为他记住了所有我们出过的牌。我对二姐的推测十分认同,不过也并没有问过禾苗赢牌的秘诀。
禾苗没有上过学,但却认识很多字。别的孩子都去上学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有字幕,他就是这样自学认字的。等家里人发现,几乎所有的常见字他都认识并且理解之后,就开始买书给他看了。小舅舅曾经送给我和他一人一本儿童版的《唐诗三百首》。我只草草翻过一遍,在母亲的监督下背会了十几首诗,就把书扔到了一边。但禾苗却将那本书翻得扉页都烂了,他背会了书里所有的诗,整整218首。当时的他,已经因为肾病走不了路了。他的肚子越来越大,腿和胳膊却越来越细,身高从8岁之后就没再长过。他每天都坐在床上,背靠着一床很厚的叠的四四方方的被子。即使夏天也是这样。每一个到他家做客的人,都听过他背诗,也都听过大姨母不无骄傲地说起禾苗会背200多首诗的事。
禾苗走的时候,我已经上了大学。那是2008年的初冬,家里人没有通知我。等我从电话里得知消息,已经是一周以后了。母亲说,他走的时候,身体看上去只像个5、6岁的小孩,肚子出奇的大,四肢皮包骨,双脚萎缩,体重大概30斤都不到了……我再也听不下去,“哦”了一声,就挂了电话。感觉喉咙里像是被什么很硬的东西哽住了,眼睛发酸,整个脸都在发酸。我手扶着宿舍墙上的电话机,背靠在双层床架上,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的滚落。18年,禾苗只活了18年。这18年里,他没有1天不在受苦。
禾苗走之后,我偶尔会想起他。去年去大姨母家拜年,看到她家墙上的玻璃相框里,还留着一张我和禾苗的合影。那是在外婆家的院门口照的。照片里的我们都没有笑,表情很严肃。因为拍照之前,我们刚刚吵了一架。照片右下角的日期显示是1996年的7月29日。帮我们拍照的是大舅舅,那天他刚从珠海打工回来。他带回了很多我们以前见都没见过的零食,还带回了一台照相机。那天,因为知道大舅舅要回来,母亲一大早就带我到了大姨母家,想邀请她一起回娘家。但大姨母家田里的晚稻秧还没插完,母亲于是决定留在她家帮忙,等下午插完了秧再一起去。但我哪里等得及,我恨不得马上飞到大舅舅身边,否则他带回来的零食和玩具就要被其他表姐妹瓜分完了。在央求大人无果后,我决定自己先去。从大姨母家到外婆家,要沿着一条很长的河埂走上大约3公里左右。对于一个7岁的小孩子来说,那条路实在太长了,我不敢一个人走。大姐二姐自然是要留在家里帮忙的,于是我怂恿禾苗和我一起去。禾苗很兴奋的答应了,他和大姨母软磨硬泡了半天,大姨母也终于同意,并且从口袋里掏出了5角钱,让他和我在路上买冰棒吃。
我们带着那5角钱,高高兴兴的上了路。我们走的那条河埂很宽,两边长着茂盛的狗尾草,还有红红的蛇莓,竖着长长花柱的车前草,又高又直的大头蒿子、紫花的泥胡菜、好看的马兰……我们一路走一路玩,2个多小时后才到了外婆家。见到大舅舅,我们都很高兴,当然更高兴的是吃到了好多零食。到了傍晚,大姨母和母亲都来了。大人小孩挤了一屋子,非常热闹。我和禾苗却不知道为什么原因吵了起来。吵架的缘由,我现在怎么想也想不起来,只记得他生气地说:“哼,大舅舅是我的大舅舅,不是你的!”我也不甘示弱,“明明是我的大舅舅,不是你的,你回你家去!”大舅舅听了笑得止不住,一边把我们拉开,一边提议说:“给这两个侠们照张合影吧!”
禾苗去世之后,大姨母家的经济状况日渐好转。由于住在河埂上有安全隐患,他们家和周围邻居一样,也搬到了圩中心的公路边上去住,在原先的菜地上盖起了一栋3层的楼房。大姐和二姐也先后出嫁,并且生了孩子。如今大姐的女儿已经6岁了。每年除夕,两个姐姐都会带着孩子回到大姨母家过年。我们老家有除夕夜祭祖的习俗。到了天擦黑的时候,将酒菜碗筷摆上桌,放一挂小爆竹,站到大门口喊一声:“老祖宗啊,回家吃年饭了!”
大姨母家的祭祖桌上一共摆了八副碗筷,其中一副就是给禾苗的。禾苗的碗里除了饭之外,还有大姨父亲手炒的土豆丝和藕丝。大姐把她女儿推到敞开的木板门后面,说:“大丫,蹲下,看看桌上个有人?”老家传说躲在门后的小孩子可以看到桌上的老祖宗。大丫两只小眼珠瞪得滴溜圆,怯怯地盯着面前的桌椅看。大姨母坐在门边的一把矮凳上,笑容可掬的问大丫:“丫啊,个看到人了?你小舅舅个在吃饭?”“没……”大丫刚要开口,蹲在旁边的大姐暗暗地扯了下她的衣角。“我看到了,外婆!小舅舅在吃土豆丝呐!”大丫转过头,一脸懵忡地对大姨母说。
小表弟出生于1990年,正是中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最紧的时候。我的家乡位于安徽省中部,经济上的贫穷,文化上的落后,都注定了它会成为“超生”的重灾区。我的小表弟就是大姨母千辛万苦“超生”出来的。
为了生儿子,大姨母将刚出生的三女儿寄养在芜湖的亲戚家,后来又辗转送给了别人。怀上小表弟后,她到处东躲西藏,跟着大姨父一边打工一边流浪。也许正是由于孕期的颠沛,小表弟刚出生就被诊断出患有肛门闭锁症。没错,就是那句骂人话里说的:“生儿子没屁眼儿。”
小时候看电视剧,出现这句诅咒语的时候,前面通常还会有一句“你这么缺德!”但我大姨母家几代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夫妻二人更是出了名的老好人。所以小表弟出生后,亲戚、乡邻里没有一个人嘲笑过他们。当然,也有男性亲戚从自以为的理性出发,劝他们扔掉这个孩子。但大姨母哪里舍得。前去探望的她的五婶子,也就是我的五外婆,一生都因为没有生出儿子而自卑难过,她抱着刚出生的小表弟,对大姨母说:“大萍啊,留下这孩子吧,长得这么俊!”
另一边,县医院的医生也说,无肛症是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平均每3000个孩子里就有1个,只要做个人工造肛手术,他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大姨母左思右想,终于做出了决定。她止住眼泪,抱着小表弟转去了省医院。刚出生的小表弟在省医院住了整整1个半月,才终于回到了家。
小表弟家里还有2个姐姐,当时,大姐6岁,二姐4岁。大姨母夫妇外出后,两个姐姐就跟着她们半疯半傻的奶奶一起生活。看到大姨母终于抱着弟弟回家,两个姐姐特别高兴。她们光脚趿着大人的老棉鞋,披头散发地从屋里跑出来看弟弟。隆冬腊月的天,破旧的小院子里堆满了积雪。大姨母看着两个女儿挂着鼻涕的小脏脸,冻得通红皲裂的小手小脚,一时间又落下泪来。
我出生于1989年,只比表弟大1岁,所以表弟出生时的情景我没有见过,是后来外婆复述给我听的。我第一次意识到表弟的异于常人,是在5岁的时候。我隐约记得那是个夏天的傍晚,太阳已经落下去了,但天还没有完全黑,蚊子也暂时没上来。外婆、大姨母还有母亲一起坐在外婆家的老屋门口乘凉。我和小表弟,还有隔壁堂舅家的儿子,在院子里一棵很大的柿子树下捉蜻蜓玩。堂舅家的儿子和小表弟同龄,但长得没他可爱,双唇厚而微噘,用乡下的糙话说就是长了一张鸡屁股嘴。我有点嫌弃他,只跟小表弟好。小表弟长了一张小圆脸,两颗黑眼珠又大又亮,鼻子小小的,嘴巴也小小的,笑起来的时候一边一个酒窝。如果不是面色暗黄,他简直就和年历上的小男孩长得一模一样。
正玩着,堂舅家的儿子突然说他要屙屎,说着就自己褪下了裤衩,蹲在了树下。那时候的乡下,小孩子在院里大小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作为院子主人的外婆也没发一言,只等他拉完,到灶膛里铲一点草木灰一盖,再扫起来倒进粪坑就行了。而大姨母却怔怔地看着树下那个满脸通红、嘴巴也变得更噘的孩子出神,她喃喃地自言自语道:“要是我家禾苗也能自己屙屎就好了。”
禾苗是小表弟的小名,大姨父给他取这个名字,是希望他能像田里的禾苗一样,在阳光雨露下,茁壮地成长。可惜事与愿违,禾苗不仅长得不壮,而且从10岁开始,就下不了床,只能隔着窗户感受外面的阳光。
禾苗出生时的那场手术,是在他肚子上接一根人工瘘管。等长到3岁,为了让他更像正常的小孩,大姨母夫妇又带他去做了第二次手术。这次手术后,禾苗终于有了肛门。然而,因为天生耻骨直肠肌发育不全,他依然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大便。两次手术让大姨母家欠下了数千元的债务。在那个年代,一个农民家庭一年的收入也只有两、三百块,因此,他们再也看不起病了。而且,瘦弱的禾苗也再经不起手术的折腾了。
10岁以前,禾苗虽然一直比同龄的孩子瘦弱,但好在能走能跑,爱说爱笑,是个很讨人喜欢的小男孩。不过,印象里,他很少出门,甚至从没到外婆家以外的亲戚家做过客。大姨母也很少出门,只有在每年拜年的时候才到我家来一次,而且从来都不带禾苗来,这常常让我很失望。每次母亲挽留她,希望她在我家留宿一晚时,大姨母总是拒绝。她说:“如果我在这儿,晚上就没人给禾苗换尿布了。”那时候,市面上还没出现纸尿裤。所谓的尿布,是用家里的旧床单、破布头做成的。每天晚上睡觉前,大姨母都要给禾苗 “打包”。“打包”是我老家的土话,意思是用几块尿布垫在孩子的屁股下面,再在外面裹上一块很大的棉布,最后再用绳子绑住系好。这根绳子要从腰部一直绑到小腿,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孩子的腿乱蹬,蹬离了尿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老一辈的人认为腿是越绑才长得越直越长的。当然,这都是针对1岁以内的小婴儿而言的,直到十几岁还要“打包”睡觉的,我所见过的,也只有禾苗一人了。
小时候和母亲去大姨母家串门,进了院门,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摆在屋门口的一只很大的木盆。木盆里浸了几十块脏布头,都是禾苗昨天夜里换下来的。大姨母每天半夜都要给禾苗换一次尿布,早上起床再换一次。等吃好早饭,大姨母就要赶紧将这些尿布都搓洗干净,然后下地干活。而大姐或是二姐,就会被指派将这些尿布拿到河边槌洗一遍,以滤去脏水。等这些尿布像万国旗一样被挂到院里的晾衣绳上时,我和禾苗已经去小卖铺买回了2毛钱1根的绿豆冰棒,坐在门槛上慢慢地吃起来了。那时候的我,很喜欢到他们家玩。有时候母亲回去了,我还要再多住几日,然后由大姨父送回家。
大姨父是个和蔼的大个子,脸型很长,模样有点像央视的主持人李咏。他说话的语速很慢,嗓音微哑,大概是常年抽劣质烟的缘故。他很喜欢小孩子,每当我在他家调皮捣蛋,被母亲训斥的时候,他总是笑吟吟地说:“还是小侠们(小孩子)嘛,不要紧的,别哄(四声,意思是骂)她了!”对于禾苗,他更是疼爱有加。禾苗卧床之后,每天三顿饭都是他送到床边的。那时的乡下孩子都很馋,对于肉食有着强烈的执念。但禾苗却不喜欢吃肉,他每天只吃两样菜,一个是炒土豆丝,一个是炒藕丝,而且一定要是大姨父做的。两个姐姐对禾苗也都很好。大姐读书成绩不错,但为了赚钱给禾苗治病,只读到初三就辍学了。二姐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就留在家里照顾禾苗。14岁的禾苗浑身是病,大姨母也在一场意外中摔断了腿。最困难的那几年,大姐成了家里的经济支柱,二姐则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大姨父一个人承包了30多亩田,每天早出晚归,50岁不到,就已经满头白发。那时候的我,也已经上了高中,课业渐重。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我变成了一个沉默敏感的青春期女孩。但我还是很喜欢去大姨母家玩,喜欢坐在禾苗床边,和他一起说笑聊天。二姐有时候也会加入我们,我们谈论的话题大多是关于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各自喜欢的明星等等。有时候,我们也会打扑克,跑得快、斗地主、红五星,都玩过。禾苗的牌技很好,印象中从未输过,即使是和村里的大孩子一起打,他也没输过。二姐说,禾苗拥有超群的记忆力,他之所以打牌能赢,是因为他记住了所有我们出过的牌。我对二姐的推测十分认同,不过也并没有问过禾苗赢牌的秘诀。
禾苗没有上过学,但却认识很多字。别的孩子都去上学的时候,他就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有字幕,他就是这样自学认字的。等家里人发现,几乎所有的常见字他都认识并且理解之后,就开始买书给他看了。小舅舅曾经送给我和他一人一本儿童版的《唐诗三百首》。我只草草翻过一遍,在母亲的监督下背会了十几首诗,就把书扔到了一边。但禾苗却将那本书翻得扉页都烂了,他背会了书里所有的诗,整整218首。当时的他,已经因为肾病走不了路了。他的肚子越来越大,腿和胳膊却越来越细,身高从8岁之后就没再长过。他每天都坐在床上,背靠着一床很厚的叠的四四方方的被子。即使夏天也是这样。每一个到他家做客的人,都听过他背诗,也都听过大姨母不无骄傲地说起禾苗会背200多首诗的事。
禾苗走的时候,我已经上了大学。那是2008年的初冬,家里人没有通知我。等我从电话里得知消息,已经是一周以后了。母亲说,他走的时候,身体看上去只像个5、6岁的小孩,肚子出奇的大,四肢皮包骨,双脚萎缩,体重大概30斤都不到了……我再也听不下去,“哦”了一声,就挂了电话。感觉喉咙里像是被什么很硬的东西哽住了,眼睛发酸,整个脸都在发酸。我手扶着宿舍墙上的电话机,背靠在双层床架上,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的滚落。18年,禾苗只活了18年。这18年里,他没有1天不在受苦。
禾苗走之后,我偶尔会想起他。去年去大姨母家拜年,看到她家墙上的玻璃相框里,还留着一张我和禾苗的合影。那是在外婆家的院门口照的。照片里的我们都没有笑,表情很严肃。因为拍照之前,我们刚刚吵了一架。照片右下角的日期显示是1996年的7月29日。帮我们拍照的是大舅舅,那天他刚从珠海打工回来。他带回了很多我们以前见都没见过的零食,还带回了一台照相机。那天,因为知道大舅舅要回来,母亲一大早就带我到了大姨母家,想邀请她一起回娘家。但大姨母家田里的晚稻秧还没插完,母亲于是决定留在她家帮忙,等下午插完了秧再一起去。但我哪里等得及,我恨不得马上飞到大舅舅身边,否则他带回来的零食和玩具就要被其他表姐妹瓜分完了。在央求大人无果后,我决定自己先去。从大姨母家到外婆家,要沿着一条很长的河埂走上大约3公里左右。对于一个7岁的小孩子来说,那条路实在太长了,我不敢一个人走。大姐二姐自然是要留在家里帮忙的,于是我怂恿禾苗和我一起去。禾苗很兴奋的答应了,他和大姨母软磨硬泡了半天,大姨母也终于同意,并且从口袋里掏出了5角钱,让他和我在路上买冰棒吃。
我们带着那5角钱,高高兴兴的上了路。我们走的那条河埂很宽,两边长着茂盛的狗尾草,还有红红的蛇莓,竖着长长花柱的车前草,又高又直的大头蒿子、紫花的泥胡菜、好看的马兰……我们一路走一路玩,2个多小时后才到了外婆家。见到大舅舅,我们都很高兴,当然更高兴的是吃到了好多零食。到了傍晚,大姨母和母亲都来了。大人小孩挤了一屋子,非常热闹。我和禾苗却不知道为什么原因吵了起来。吵架的缘由,我现在怎么想也想不起来,只记得他生气地说:“哼,大舅舅是我的大舅舅,不是你的!”我也不甘示弱,“明明是我的大舅舅,不是你的,你回你家去!”大舅舅听了笑得止不住,一边把我们拉开,一边提议说:“给这两个侠们照张合影吧!”
禾苗去世之后,大姨母家的经济状况日渐好转。由于住在河埂上有安全隐患,他们家和周围邻居一样,也搬到了圩中心的公路边上去住,在原先的菜地上盖起了一栋3层的楼房。大姐和二姐也先后出嫁,并且生了孩子。如今大姐的女儿已经6岁了。每年除夕,两个姐姐都会带着孩子回到大姨母家过年。我们老家有除夕夜祭祖的习俗。到了天擦黑的时候,将酒菜碗筷摆上桌,放一挂小爆竹,站到大门口喊一声:“老祖宗啊,回家吃年饭了!”
大姨母家的祭祖桌上一共摆了八副碗筷,其中一副就是给禾苗的。禾苗的碗里除了饭之外,还有大姨父亲手炒的土豆丝和藕丝。大姐把她女儿推到敞开的木板门后面,说:“大丫,蹲下,看看桌上个有人?”老家传说躲在门后的小孩子可以看到桌上的老祖宗。大丫两只小眼珠瞪得滴溜圆,怯怯地盯着面前的桌椅看。大姨母坐在门边的一把矮凳上,笑容可掬的问大丫:“丫啊,个看到人了?你小舅舅个在吃饭?”“没……”大丫刚要开口,蹲在旁边的大姐暗暗地扯了下她的衣角。“我看到了,外婆!小舅舅在吃土豆丝呐!”大丫转过头,一脸懵忡地对大姨母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