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丨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原创 雷雅缨&陶安龙 西安睿思心理咨询
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是近年来社会变革中逐渐衍生和正在趋成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家庭的不完整,承受着父(或母)犯罪入狱这一应激性事件,而且他们普遍年龄小,社会阅历不足,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易受环境影响。
父母的犯罪对他们来说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然而他们所感受到的来自社会和他人的不良负面信息和在成长过程中性格上的缺陷都可能让他们产生不良的想法并作出其他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西安睿思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关注到这一特殊群体,与陕西回归儿童救助中心取得并建立联系。
陕西回归儿童救助中心是由陕西省回归研究会1996年建成的,替罪犯代教代养其无人抚养的未成年子女的公益性慈善机构。救助中心有孩子70余名,最小的孩子不到2岁、最大的孩子21岁,大部分是学龄儿童。
睿思心理工作人员每月去两次儿童村,安排不同主题的沙龙、团体辅导游戏等活动,与孩子们一同度过一个愉快的晚上。在与孩子们亲密相处的7个月来,睿思心理为救助中心专门编制了的一对一访谈。从儿童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对儿童村孩子进行全面的访谈和了解。
救助中心的孩子们是一个长期被忽视,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弱势群体,也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群体。睿思心理为了解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陕西回归儿童救助中心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特进行“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研究。
填写问卷现场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所选被试及爱心妈妈进行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多数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超过半数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和自责倾向与同年龄段的其他孩子不同;自责倾向高于全国常模;部分孩子的“身体不适”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焦虑;个别孩子存在过敏、孤独、恐怖倾向和人际焦虑。个性特征多为内向,个别被试人格出现异常,半数以上被试情绪稳定。
本次结果为救助中心的工作提供了数据上的支持和工作上的方向,睿思心理也根据陕西回归儿童救助中心孩子的研究结果与实际需求提供心理帮助,并且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一弱势群体。这些孩子其实和我们的孩子一样,但他们也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版权声明
本研究内容归西安睿思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陕西回归儿童救助中心及论文作者——雷雅缨、陶安龙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上述所有者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传播、发表或将本报告做其他用途。报告内容涉及陕西回归儿童救助中心孩子的隐私状况,必须得到应有的保护,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科研项目论文报告
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以陕西回归儿童救助中心为例
雷雅缨,陶安龙
【摘要】为了解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以更好地提供心理健康援助,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EPQ-C)对44名年龄7~16的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现场施测和一对一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多数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超过半数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和自责倾向与同年龄段的其他孩子不同;自责倾向高于全国常模;部分孩子的“身体不适”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焦虑;个别孩子存在过敏、孤独、恐怖倾向和人际焦虑。个性特征多为内向,个别被试人格出现异常,半数以上被试情绪稳定。
【关键词】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
1 前 言
据2006年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课题组《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逾60万。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社会对服刑人员的普遍偏见,较正常家庭孩子而言,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容易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感强烈、过分敏感、人际交往困难等[1][2][3][4][5]。
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普遍年龄小,社会阅历不足,难以受到必要的社会支持,易受环境影响。父母的犯罪对他们来说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然而他们所感受到的来自社会和他人的不良负面信息和在成长过程中性格上的缺陷都可能让他们产生不良的想法并作出其他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援助服务,对维护儿童和青少年合法权益、提升特殊家庭成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服刑人员早日回归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对象
陕西回归儿童救助中心7-16岁儿童,参与调查的被试共44人,完整完成问卷43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17人。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综述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服刑在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和心理健康援助的相关研究资料和成果,为本次研究提供切入点和可行方法。
3.2 观察法
按每月2次的频率连续7个月对研究被试进行自然观察,了解和记录被试日常生活、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等情况。
3.3 访谈法
对陕西回归儿童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员、爱心妈妈和44名儿童进行访谈,了解被试在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及需求。
3.4 问卷调查法
3.4.1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根据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测验信效度高。根据焦虑情绪所指向的对象和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行为两个方面,涉及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等8个内容量表及1个效度量表。参考大陆常模,各内容量表分在8分以上者属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需制定个别的心理辅导计划。
3.4.2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EPQ-C)
由英国心理学家H.J.艾森克编制,适用于7-16岁少年儿童,信效度良好。四个分量表为:内外倾向(E),情绪性(N),精神质(P)和效度量表(L)。P、E、N量表得分随年龄增加而下降,L则上升。
3.4.3 自编一对一访谈问卷
采用西安睿思心理咨询有限公司为陕西回归儿童救助中心专门编制的一对一访谈。旨在了解被试基本情况、兴趣爱好、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和社会支持等信息。
3.5 统计分析法
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MHT数据结果
根据测评总体情况,被试MHT总分的平均分为38.08±14.63分,在正常范围之内。MHT总分高于65分为高焦虑水平,提示存在心理问题,其中MHT总分高于65分的有1人,占2.3%,56-64分为心理状态欠佳,有4人,占9.3%,需要进行关注。56分以下为心理健康水平正常,共38人,占88.4%。
儿童村MHT测量平均分

4.2 MHT结果分析
4.2.1超过半数的学生有较为明显的学习焦虑,这与以往对其他学龄青少年研究相一致。
对学习的焦虑情绪过强,容易导致厌倦学习。在极度的学习焦虑之下,学习态度会不踏实,学习效果欠佳。
4.2.2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出现明显的冲动倾向,与全国常模结果存在差异。
当个体总是体验到强烈的焦虑情绪时,冲动倾向会有所增加。但若只是单一的冲动倾向特别强烈,需要考虑到是否先天性的情绪冲动和易变性。当冲动倾向表现强烈,但其他焦虑倾向得分很低时,可能是其他焦虑倾向受到了压抑和隐藏。
4.2.3自责倾向高于同年龄的平均水平
通常来说,孩子失去父母、教师、朋友等社会支持时将难以生活。遇到这种情境,孩子会对权威人物产生不满,进而产生自责倾向。自责倾向构成基础不安,这种不安源于失去了他人的爱。对于这类孩子的帮助,首先是让他感受到别人对他的爱,以解除他的不安。但在改变的过程中,大多会暂时出现“攻击”和“反抗”的行为。低年级的孩子尤为明显。
4.2.4 部分孩子出现一定的身体不适感
这些身体不适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但身体上的不适一般和焦虑同事存在,或是焦虑在真正起作用。尤其是当出现多种身体症状时,大多数焦虑在起作用。对孩子进行身体治疗的同时需要关注心理原因,解决或缓解焦虑情绪。如果身体症状表现强烈,一定是焦虑收到了压抑。
4.2.5 个别孩子出现过敏倾向、孤独倾向、人际焦虑及恐怖倾向
过敏倾向会在各种情境或场合下表现出来。伴有多种症状,如果只关注其中一种,将很难达成效果,反而会恶化。
人际焦虑的孩子在大众面前总会感到不安,受到批评闷闷不乐,思维容易变得狭窄,具有退缩、过于老实、提心吊胆、没有魄力、不敢讲话等特点。但即使是有组织能力、表现积极的孩子可能也有人际困扰。
孤独倾向的表现:有的孩子在同学们愉快玩耍时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暗自神伤或偷偷观察。有的孩子总是形单影只,习惯一个人呆着。有的孩子平时和小朋友打得火热,但一旦一个人时就悄悄地自言自语或感叹:“我连一个好朋友也没有”。
恐怖倾向的原因可能有多种,过分被关注或照料的孩子依赖心强、缺乏独立性。当一个人独处时,他会感到焦虑,害怕黑暗的地方,总是带有孩子气。另一方面,曾经遇到过的一些不好的经历也可能会对孩子留下不良影响产生恐惧。
4.3 EPQ-C人格量表数据结果与分析
E量表结果显示,特别外向有3个孩子,占7%;偏外向有4个孩子,占9.3%;中等水平的有9个孩子,占21%;偏内向的有10个孩子,占23.2%;特别内向有17个孩子,占39.53%。孩子们基本上属于安静,独处,内省,喜爱阅读而不喜欢接触人。保守,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除非挚友)。很少进攻行为,多少有些悲观。
P量表结果显示,人格出现异常的孩子有3个,占7%。这些孩子会表现得有些孤僻,对同伴和动物缺乏同理心,即不能考虑他人的感受。即使是很接近的人和亲人,也会有攻击或仇视行为。是非观念淡薄,不考虑安危。对他们来说,较少有社会化概念,罪恶感低,对他人的关心少。其它40个孩子未出现异常。
N量表结果显示,情绪特别不稳定的孩子有5个,占11.6%;情绪有不稳倾向的孩子有4个,占9.3%;中等水平的孩子有11个,占25.6%;情绪比较稳定的孩子有11个,占25.6%;情绪反应特别稳定的孩子有12个,占27.9%。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情绪多为焦虑,紧张,易怒,常常伴有抑郁。睡眠质量欠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情绪激发后难以平复。强烈的情绪反应容易影响了他的正常反应,或直接被情绪控制,甚至有时走上危险道路。
4.4 访谈结果与分析
4.4.1生活
大多数孩子在生病和感到难受的时候会及时和爱心妈妈说,但是个别的孩子会等他人的发现(如爱心妈妈或大一些的孩子)。
超过8成的孩子最近的心情状况很好,心情愉悦。开学了能见到很多同学,而且访谈当天学校对上一学期的优秀学生进行了表彰,促使很多学习不错的孩子在访谈时非常开心。但是有个别的孩子因为开学离开家庭会感到心情低落,想要回家。
在未来希望发生的事上面,孩子们有很多各自的想法,能够看出孩子们的愿望有时很简单也很现实。超过20%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学习能越来越好,这和考试焦虑维度的结果相一致。14%的孩子希望和自己的家人团聚。
4.4.2学习
语文、数学和体育是大家最喜欢的三门课程,同时语文和数学也是孩子们最不喜欢的课程。女生大多偏爱语文,男生多喜欢数学。
在课业完成不了的时候,多数孩子向年龄大的孩子寻求帮助,接下来是问学校老师。有的也会问在儿童村同年级的孩子。
关于未来的目标,小部分的孩子没有想过,大部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充满希望。有的孩子希望未来能在自己兴趣爱好方面成为杰出人物,有的孩子的想法非常简单比如上自己理想的高中。
4.4.3社会支持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和爱心妈妈是寻求帮助的首选对象,其次是要好的朋友或较大年龄的孩子,然后是自己解决。
最让孩子们开心的事,是能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或者出去玩。
5 结论
此次研究结果即被试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与杨美荣[6]等人的研究结果不同,但超过半数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学习焦虑这与中德心理医院的工作报告结果一致[7];冲动倾向和自责倾向与同年龄段的全国常模不同;自责倾向要高于全国常模,这与中德心理医院的工作报告结果一致[8];部分孩子的“身体不适”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焦虑;个别孩子出现过敏倾向、孤独倾向、人际焦虑及恐怖倾向。
性格方面孩子们多内向,个别孩子人格出现异常,超过半数的孩子情绪稳定。
参考文献:
[1] 阡陌.“太阳村”托起失落的爱[J].人民公安,2007,24(5):34-36.
[2] 谢启文.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存与救助[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20(1):44-46.
[3] 周涛.谈服刑人员子女的社会保护[J ].辽宁警专学报,2005,8(4):67-69.
[4] 古峻杰,赵晚星.“法律孤儿”温暖的家[J].人权,2007,6(1):38-42.
[5] 郭欣.浅谈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保护问题[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4):89-92.
[6] 杨美荣,郭鑫,张聪颖,孙才智,宛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3,7.
[7] 张淑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特点及形成原因[J].北京市太阳村——全国首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辅导研讨会.
[8] 张淑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特点及形成原因[J].北京市太阳村——全国首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辅导研讨会.
睿思心理近期活动推送:
·17年11月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火热招生中:17年11月份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高调启程
· 家庭治疗培训课程正在进行中:实战派家庭治疗大咖焦文燕和您分享陕西本土家庭治疗盛宴
记得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觉得文章不错可以分享给朋友们看看呀~
西安睿思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公众号

助理微信

⊙心理咨询中心:西安市电视塔西北角农林巷蓝山国际公寓1710室
⊙企业EAP中心:西安市长安区神舟四路航创广场C座
⊙电话:029-87875915
18092253164
⊙网站:www.xapsych.com
睿思心理,用心聆听,用爱交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