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看看不一样的大西北——甘肃陇南深度游
一提到甘肃,映在脑海里的,一定是漫天的黄沙和荒凉的隔壁,干旱缺水地广人稀……其实我再没到甘肃之前,对于甘肃,也是这样的印象,然后到了陇南,我才发现我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陇上江南”果然名不虚传。
在甘肃这几天,几乎都是连绵的阴雨天气,第一天我们来到了红色旅游胜地——宕昌县哈达铺

甘肃陇南宕昌县哈达铺的红军长征纪念馆。

这里被誉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当年毛主席就是在这里提出“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很有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莫大人这次同行认识了很多当年老红军的后代,来这里感受前辈们曾经走过的路~





现在这也是红色旅游的圣地,大家来甘肃玩,不能错过的一个目的地。

在长征纪念馆外面的街上,有一家当地传统凉粉店,拥有百年的历史,当地朋友特地打我们来品尝地道的美食。




大家去宕昌游玩的时候,一定要去尝一尝,味道很好!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国家4A级景区,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

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郊。由官珠沟、鹅嫚沟、木隆沟、庙沟等景区组成,总面积4.2万公顷。集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天象景观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湖泊如珠、峡谷如线、瀑布如织,动植物分布多样,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奇特。此外公园内居住有藏、羌民族3000余人,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服饰、风俗。

这次带我游览官鹅沟的,正是一位当地的羌族姑娘。


羌族人的传统服饰。


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瀑布了吧,瀑布又多又奇又美,几乎可以满足你对瀑布的所以幻想。下面就是我亲手排的一些瀑布盛景,可惜当天没带三脚架,不然一定能拍出更多瀑布的美照。







当日正好陇南地区在下小雨,雨后的雾气和云笼罩在原始森林里,更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天池的湖水清澈湛蓝,湖上还有野鸭和天鹅。



湖边的植物生长的很茂盛,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路边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


万象洞
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汉王镇杨庞村的半山腰,距市区10公里。该洞已有2.5亿至3亿年的历史,是中国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处规模宏大,艺术价值高,既具北国之雄奇,又有南国之灵秀的岩溶地貌。景区已开发的11个景区,有120多个较大景观,依形象排为月宫、天宫、龙宫三大洞天。有“华夏第一洞”、“中国北方第一洞”、“地下文化长廊”、“地下艺术宫殿”等美誉。








万象洞,是我去过内部空间最大的一个喀斯特溶洞,位于半山腰的一个巨大洞口。这次有幸看到了洞内五代十国时期大周人留下的笔记,原来我和古人一起都走进过这个洞穴,有一种时空穿梭的感觉。“中国北方第一洞”,值得一看。

我们还有幸参观了祥宇集团在陇南市武都区的橄榄油基地。

陇南武都区是我国屈指可数的橄榄油种植和开发地,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能够种植品质非常好的橄榄。这里的橄榄树种也是当年周恩来总理从阿尔巴尼亚引进的,为了纪念周总理,集团特别用周总理字的谐音“祥宇”来命名。

祥宇集团是一家集油橄榄良种育苗、集约栽培、规模种植、科技研发、精深加工、市场营销、旅游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橄榄油产品在国际大赛获得了金奖,也是民族企业的骄傲。




橄榄油冷榨流水线


成品橄榄油仓库
离开武都,我们来到了陇南市成县。专门来吃了当地的特色小吃——马占祥牛肉混沌


特别幸运,有机会参观一下餐厅的后厨。了解了牛肉混沌的制作过程。



混沌馅儿主要由牛肉和韭菜组成,很鲜香的口感。绝不能错过的美食。

在陇南市成县,还拜访了一位当地的民间艺术家,有幸观看他的手工泥塑全过程


在当地,只有老人家一个人会这种民间技艺,很担心手艺会失传,感兴趣的年轻人,不妨去拜师学艺,为民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西狭颂汉代摩崖石刻

西狭颂汉代摩崖石刻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名碑,《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东汉建宁四年(171)六月刻,仇靖撰刻并书丹。《西狭颂》与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门颂》、略阳县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有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篆额有“惠安西表”四字。正文右侧刻有“邑池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和承露人。颂在图之左,阴刻隶书20行,共385字,颂之左为题名,隶书竖行12行,计142字。整碑高2.2米,宽3.4米。记载武都太守李翕生平,歌颂其为民修复西狭栈道为民造福的政绩。




《西狭颂》书法古朴方劲,刚健整饬,用笔多方笔起收,少作提按,取中锋行笔,兼参侧锋作波磔。尤其是笔画转折处外方内圆,方处棱角分明,圆处刚劲深含拗力。此碑在汉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书法篆意楷形,既严劲又灵动。杨守敬评其“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徐树钧则说:“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复可以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



康县花桥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晚上我们在有名的花桥村住宿一晚,体验一下地道的西北乡村民宿。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知名驿站。花桥村景区是西北地区集乡村养生养老、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乡村旅游培训及农特产品加工、展示、销售等产业链融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于2016年12月30日正式荣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可以听到夏虫叫声的一晚,周边绿色植被覆盖率要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天然的氧吧,一觉醒来神清气爽。






花桥周边还有一个房车营地,喜欢房车旅行的朋友,可以来这里体验一下。



西和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

2015年,西和县抢抓陇南市被列为全国电商扶贫试点市的机遇,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电商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全县网店总数达1180家,当年完成销售额2.05亿元。如今电商在西和县更是越做越好。
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参观一下电商服务中心,到底是什么样子。

喜欢书法的朋友,一定听说过一种纸——西和麻纸
西和麻纸是出产于甘肃东南部陇南市北端的纸产品。西和麻纸产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制作工艺世代相传,是古代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发明和创造的一种民间工艺。其原料采自天然野生构树皮,经过泡、蒸、踩、砸、切、抄等七十二道工序,纯手工精心制作而成。纸质坚柔,结实耐久,适宜于手卷、扇面、书札、小品的书写,书画效果极具表现力,为一般宣纸所不及。也是当今书法界相当推崇的一种纸。

西和剪纸也是当地一绝。
被誉为“流淌在岁月深处的民间女子手工技艺”


西和县当地的民间刺绣和手工艺品


陇南还是一个产茶叶的地方,陇上春、三炮台都是西北特色茶





这些西北特产,现在大家都可以在京东、天猫购买到。这也多亏了当地政府大力推广电商的功劳。
西和县最著名的还要数——乞巧女儿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常有幸,在七夕期间,参观了西和县盛大的乞巧女儿节活动。当天我们跟随乞巧姑娘们从晚霞湖景区湖心岛、湿地公园、悦湖广场和坐巧人家等地一路走来,乞巧女儿们的原生态精彩歌舞表演给我和朋友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天因为一路直播,没有亲自拍照留念,真是很遗憾。借用一下当地旅游局的照片,分享给大家。




西和县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乞巧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十分感激!也希望大家能关注传统文化,关注甘肃旅游,欢迎大家来陇南玩,体验不一样的民间文化。
这次甘肃陇南之行,让我收获很多。
-
Queeni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22 13: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