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汪曾祺
查看话题 >汪曾祺:我事写作,原因无他,从小到大,数学太差
汪曾祺在《我为什么写作》中写:
我事写作,原因无它:
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
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当年西南联大出人才啊!
很多人看汪曾祺是从短篇小说《受戒》开始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980的《北京文学》10月号,当时汪曾祺的小说在整个伤痕文学的氛围内,犹如一股和煦的清风,他的作品一般远离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没有什么深刻敏感的主题,在当时并未引起注意。
但是,多年过去,很多当时轰动一时的作品都失去初时的魅力,而他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的风俗故事画,那些直白朴实的生活小感悟,却依旧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在地域性的美学趣味和人性美的哲学态度上与他的师父一脉相承。
汪曾祺的小说犹如一幅幅风俗画,它追忆着过去,追忆着原初,给人们酿成的是一股温馨的田园古风。
在汪曾祺的文学世界里,即便是苦,也伴随着美好而珍贵的情感,伴随着美味而难忘的食物,伴随着小溪潺潺明月朗朗的风景。
《受戒》中,小和尚明海大声回答小英子要娶她后,这样写道: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在《黄油烙饼》中,在萧胜奶奶逝世前的那段艰苦岁月,是这样写的:
『后来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人也瘦了,猪也瘦了。往年,撵个猪可费劲哪。今年,一伸手就把猪后腿攥住了。挺大一个克郎,一挤它,咕咚就倒了。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奶奶吃得不香。他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汪老忆苦,常常带着一丝甘甜
汪老思甜,却又能品出一丝苦涩。
汪曾祺的儿子汪朗曾说,
“老头儿有一种固执的观念,总是把生活中他认为美的一面展现给读者,而把那些不好的东西自己藏起来。”
汪曾祺一生远不如他在他的作品中那么云淡风轻,波澜不惊。
“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有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蒲桥集》
汪曾祺写下这句话时,正是1948年的年底。
一路奏凯的解放军包围了这座萧条的故都。
此时的汪曾祺,刚刚从失业和贫困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在他的老师沈从文的帮助下,在设于午门的历史博物馆里谋得一个馆员的差事。
“我愿意是个疯子,可以不感觉自己的痛苦。”
——《惶惑》
1957年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汪曾祺在黑板上写下一段话,开始了他惶惑的十年。
1958年夏,汪曾祺被补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
1960年他摘掉了“右派”帽子,但仍然被打入另册。他曾经一度被江青赏识,被宣布可以“控制使用”,为当时如火如荼的样板戏创作助力。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
——《一辈古人》
经历了动荡岁月的汪曾祺一度曾想搁置自己手中的笔,他甚至向朋友表示自己“不写了,没什么好写的!”但最后,他还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笔墨,,一个“淡泊从容”、“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的汪曾祺形象,通过他的文字渗进了读者的心灵,在这个由少年时的江南水乡和老北京的寻常生活共同构建的世界里,苦闷、忧郁和惶惑都化于无形,只有让人舒服的温情和安静。
原文《东野圭吾的小说,看这7本就可以了》
发布在我的公众号『茶人闲话』上面
不是营销号,写一些电影书评生活感悟,可能也会写一点故事
坚持写自己想写的但是也希望会有读者,欢迎你来关注。
我事写作,原因无它:
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
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当年西南联大出人才啊!
很多人看汪曾祺是从短篇小说《受戒》开始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980的《北京文学》10月号,当时汪曾祺的小说在整个伤痕文学的氛围内,犹如一股和煦的清风,他的作品一般远离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没有什么深刻敏感的主题,在当时并未引起注意。
但是,多年过去,很多当时轰动一时的作品都失去初时的魅力,而他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的风俗故事画,那些直白朴实的生活小感悟,却依旧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在地域性的美学趣味和人性美的哲学态度上与他的师父一脉相承。
汪曾祺的小说犹如一幅幅风俗画,它追忆着过去,追忆着原初,给人们酿成的是一股温馨的田园古风。
在汪曾祺的文学世界里,即便是苦,也伴随着美好而珍贵的情感,伴随着美味而难忘的食物,伴随着小溪潺潺明月朗朗的风景。
《受戒》中,小和尚明海大声回答小英子要娶她后,这样写道: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在《黄油烙饼》中,在萧胜奶奶逝世前的那段艰苦岁月,是这样写的:
『后来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人也瘦了,猪也瘦了。往年,撵个猪可费劲哪。今年,一伸手就把猪后腿攥住了。挺大一个克郎,一挤它,咕咚就倒了。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奶奶吃得不香。他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汪老忆苦,常常带着一丝甘甜
汪老思甜,却又能品出一丝苦涩。
汪曾祺的儿子汪朗曾说,
“老头儿有一种固执的观念,总是把生活中他认为美的一面展现给读者,而把那些不好的东西自己藏起来。”
汪曾祺一生远不如他在他的作品中那么云淡风轻,波澜不惊。
“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有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蒲桥集》
汪曾祺写下这句话时,正是1948年的年底。
一路奏凯的解放军包围了这座萧条的故都。
此时的汪曾祺,刚刚从失业和贫困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在他的老师沈从文的帮助下,在设于午门的历史博物馆里谋得一个馆员的差事。
“我愿意是个疯子,可以不感觉自己的痛苦。”
——《惶惑》
1957年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汪曾祺在黑板上写下一段话,开始了他惶惑的十年。
1958年夏,汪曾祺被补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
1960年他摘掉了“右派”帽子,但仍然被打入另册。他曾经一度被江青赏识,被宣布可以“控制使用”,为当时如火如荼的样板戏创作助力。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
——《一辈古人》
经历了动荡岁月的汪曾祺一度曾想搁置自己手中的笔,他甚至向朋友表示自己“不写了,没什么好写的!”但最后,他还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笔墨,,一个“淡泊从容”、“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的汪曾祺形象,通过他的文字渗进了读者的心灵,在这个由少年时的江南水乡和老北京的寻常生活共同构建的世界里,苦闷、忧郁和惶惑都化于无形,只有让人舒服的温情和安静。
原文《东野圭吾的小说,看这7本就可以了》
发布在我的公众号『茶人闲话』上面
不是营销号,写一些电影书评生活感悟,可能也会写一点故事
坚持写自己想写的但是也希望会有读者,欢迎你来关注。
![]() |
-
豆友186144850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8 11:32:59
-
刘嘉龙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0 01:06:22
-
tt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4 14:49:04
-
Gerald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29 23:37:15
-
gulu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09 09:48:55
-
糖纸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09 13:02:56
-
Chua-Chu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8 17: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