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精神世界被绑架
![]() |
“纯美无暇的美丽少女奥吉塔,被天鹅的躯体束缚,她渴望自由。而只有真爱才能打破魔咒。她的愿望马上就要和王子实现,但就在她表白自己的爱意之前,她邪恶的双胞胎姐妹黑天鹅奥吉莉亚,诱惑勾引了王子。在绝望之际,白天鹅跳下了悬崖,选择自杀,并在死亡中,最终得到了自由。”Nina对艺术近乎偏执的追求和与白天鹅相同的结局引发了我对教育和人性一些片面性的思考。
极端教育对人性的扼杀
影片中的Nina在生活中几乎处处都被妈妈保护着。房间里大面积的粉色,堆积的玩偶,睡前的八音盒乐章,每天按时的作息和就餐习惯,随时被关注的身体和长久被克制的性意识。这一切只因为Nina的妈妈在芭蕾舞事业巅峰因贪迷于男女之情使自己的事业中断,于是便把自己未完成的企愿寄托在Nina的身上。不想让她重蹈覆辙,所以对她要求严格,以至于过分干涉。即使她已经28岁了。
但是随着影片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Nina在一步步挣脱这种来自妈妈的束缚。先是不顾妈妈的反对和Lily去夜店嗑药狂欢,再是幻想着与Lily交欢,还疯狂地用门夹妈妈的手,到最后幻想杀死了竞争对手,由此蜕变成了妖冶的黑天鹅,成为了真正的“天鹅女王”。她最终挣脱了内心积攒的压抑,却以毁灭自己为代价。某种程度上,是她妈妈的过分保护毁了她。
这种极端教育下孩子的反抗让我想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 。他的妈妈与Nina的妈妈刚好相反。她对霍尔顿从来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就仿佛把他生下来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于是霍尔顿逃课,说脏话,转学,去成人世界“探险”……对周围的一切几乎都持反对态度,他不停地独自寻觅着一份温暖,以使他摆脱精神困境,接受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融入成人世界。但他比Nina幸运,最终菲比的爱使他得到了救赎。
青春期其实并非一个年龄阶段,而是心理阶段,对于28岁的Nina而言,正是这样。青少年的自我体验中主要包括自尊,罗森伯格指出,“具有较高自尊的人对自己有着充分的认同,他会承认自己的缺点,不过他会尽力地予以克服”。这种较高的自尊意味着对自我有一个客观的判断,对自我持接受的态度。Nina的自尊心极强,对成功的追求可以说是过分的偏执,她明白只有释放自己才能成功,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与内心的怯懦娇柔作斗争,但漫长的28年让她变得唯唯诺诺,缺失了独挡风雨的能力和女性应该有的“硬”,以至于柔软脆弱的她最后是以一种扭曲的方式使自己得到救赎。
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认为,人格的发展依赖于足够好的母亲为孩子提供一个促进性环境,使孩子的自体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达到自我世界与非我世界的平衡。否则,自体发展出现障碍,就会出现各种精神问题。这段话立场鲜明。首先,女性对一个家庭中后代教育的影响是高于男性的,其次父母为孩子提供的环境要有“促进性”,不能过于极端。但丁也曾说过,本身爱无罪,但当爱太强或不够或不正确时就会产生罪。
![]() |
完美主义者的罪人意识
罗素在《幸福之路》里是这样评价“畏罪狂”的,“他的犯罪感觉可能深埋在潜意识内,只在醉酒或熟睡时浮现。但一切东西都可引起这味道。他心里依旧承认他儿时的诫条。赌咒是恶的;喝酒是恶的;普通生意上的狡狯是恶的,尤其,性行为是恶的。当然他并不会割弃这些娱乐,但这些娱乐为他是全部毒害了,毫无乐趣可言,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为了他们堕落的。”
当自己没做到足够完美时,这种恶就会在Nina的心中滋生。第一次竞选“天鹅女王”时的失势,成为了“天鹅女王”之后对Beth的愧疚,正式表演时得知Lily是替补后的慌乱和无力,幻想杀死Lily时恶的全面爆发。一方面Nina渴求像Beth和Lily一样毫不费力地展现妖媚的黑天鹅,另一方面在性格上,她怯于突破,怯于竞争,双方激烈争夺的结果便是实现了不正常的“完美”。完美主义者过于重视竞争的成功,把它当作幸福的主源,但其实这也种下了烦恼之根。就像罗素说的,“成功只能为造成幸福的一分子,倘牺牲了一切其余的分子去赢取这一份子,代价就太高了。”
拿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理论来讲,芭蕾是一种“超我”艺术,Nina身上的“本我”一直被压抑着,“自我”一直在找寻平衡“本我”和“超我”的方法。压抑的“本我”,怯懦的“自我”,完美的“超我”三者的相互碰撞是造成Nina心理嬗变的内在原因。
过度关注自身的人通常自卑且自傲。人应该学会向外看,不要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攥着一颗玻璃心不放,还美其名曰“完美主义者”。
娜塔莉·波特曼丰富的精神世界
当我被Nina的双重人格吸引时,我去了解了她的扮演者娜塔莉·波特曼本人。一个高学历,高智商,高颜值的有思想的奥斯卡影后,暂不提她曾塑造过的经典角色,单是她的独立和理性就令我叹为观止。
她曾在哈佛大学毕业演讲上讲述了自己对学业,事业以及自我认识的一个变化过程。从开始时鄙视演艺,追求严肃科学以证明智商到最后承认自己的真正喜好,认真投入演艺事业,把热爱的事情做好。
她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玛蒂尔达走红之后,她推掉了《洛丽塔》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大片的邀请,而去参演了一年的舞台剧,只因为她不想以“萝莉”的身份成为被性幻想的对象,以继续演艺生涯,而是用实力告诉别人,她在努力地塑造一个好女孩。“从小,我就跟其他的孩子有些不一样。我有野心,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为了它们,我奋力拼搏”。
她也说到Nina这个角色跟她本人很相似。在我看来Nina身上所缺少的判断力,胆量和特立独行,娜塔莉本人却是不遗余力。如她所说,“我不是那种把什么都奉献给银幕的演员,相较之下,我的生活比较重要。
精神世界的独立性不言而喻,它们值得被坚守而非被绑架,这一点任何人都一样。
![]() |
参考文献:孟雯.浅析电影《黑天鹅》的悲剧美学意味[J].影视艺术创作理论
2017年9月17日
Emiri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