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面设计分享会不完全记录】
编者按:
内容摘自【我是面粉 X 我是设计师】分享会,介绍为主,个人看法为辅,非官方非正式非完整无商用,侵权删~~
爱吃爱玩爱生活爱设计,所以这帮人聚在这里,一起探讨设计与商业的跨界新趋势 人物:2位设计大咖+500个热爱设计的小伙伴+若干路过围观群众+n个熊孩子 坐标:树德生活馆


第一讲:餐饮 X 设计,能迸发出什么化学反应? Johnny(亚洲吃面公司合伙人/品牌主理人)

笔记: 1看法 2想法 分析品类、运营模式、团队优势、拓展方法——提出最有价值的品牌定位 3玩法 寻找差异化、传播思维、制造话题、预想行为结果……翻转式创意 4手法 设计风格、表现方法、技术手段、质量把控,最好的表现手法 x 最可行的执行方案

"人类的欲望,从来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体验的方式。"

体会:感觉是一次深入浅出的分享,把营销策划的四大组成部分用一种有趣、易记的方式重新呈现,旧的观点,新的表达,让设计人更容易理解,干货满满。略带磁性的嗓音听着舒缓却不催眠, 感谢亚面郑中基~
第二讲:从标签到标配,从思维到工具,从专业到业余,要忘记你是设计师,你是个人。 痞子(亚洲吃面公司董事长/不方便面馆总经理/联合文创发起人) 他给自己设计的头像,把汉字"痞"字,融入佛像的视觉元素,巧妙的结合了两者,颇有耐人寻味之味。

笔记:
痞子把他的设计师生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工作 (抠图修图,工作做好下班约会) → 职业(养成职业修养&设计水平,买书学习,交流请吃饭,专业突飞猛进,做了网站《创意中国》) → 事业 (开公司,愁发工资,不能以设计师的目的开设计公司,短板:运营,沟通。甲方买你东西,不单单是设计,更多的是其他层面的利益,强调设计很重要,其实很无力) → 行业 (建立协会/联盟,拒绝比稿,拒绝暗箱操作)

点线面体 点,专业知识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下来。 线,很多点组成线,那就是专业。 面,转线成面。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老板面前不谈设计,让老板相信你就行。 体,旋面合体。架构设计生态链,设计提供解决方案,改变很多东西。 像设计师一样,做设计就是试错的过程,就算转行,血液也留着两个基因: 1.动态思考(效果图其实是一种低成本沟通) 2.即时反馈。 请记住:你不止是设计师。而是个人,你要抛开设计师的身份,你是个人。 一个杯子,四个定义(不同阶层不同理解) 设计师:作品。→品牌 工厂商:产品。→品类 经销商:商品。→品味 老百姓:用品。→品质 跨界是一个标签,打破固有的设计边界,跨界玩出新境界。 跨界是一种标配。融入互联网思维,闯出设计营销跨界创新之道。 从标签到标配。从思维到工具。从专业到业余。 要有更多爱好,因为爱好不会郁闷。 最富创造力业余爱好者网络。 亚洲吃面就是: (chimian)依托文化创意产业优势,创建各种新鲜有趣的吃喝玩乐品牌。 (jianmian)不仅仅吃面,还想见你一面,连接一帮极具创造力,企图追求自我,改变生活的投资人、创业者、消费者。 (dianmian)依托城市商业空间,直面消费者,把“创造力”转化成"商业价值"

“生存解决了才有发展。先活着才能解决有趣的事。”——pizi
初识亚面:
我理解的亚面,是一家不完全以设计为主导的设计公司,旗下产品有:网红聚集地“不方便面店”等,借圈层文化的力建立品牌建设,轻社交、轻互动,引发新一轮社会化媒体营销。设计与商业与圈层式潮牌文化,三者如果能巧妙融合,脑里不禁会响起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u know what? 简称“欢乐颂” ,应该是件欢乐并具有挑战性的事。
后记: 分享会结束后有跟痞子有聊了一下,我对痞老师关于职业道路的四个关键词赞同并能产生共鸣,顺道说了一下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一些瓶颈请前辈支招。前辈简单分享了一下他一路走来的不易。
我说假如我转型,就必须面临那些专业对口、科班出身的小鲜肉的冲击。他的回答让我印象很深,我理解消化后把他的大概意思复述出来:很多人都标榜自己的是斜杠青年,但其实在人力资源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个关于T型人才的理论。T的一横代表知识面,代表涉猎范围,一竖代表某一领域的专精。深挖那一竖的工作比较难,有多难呢?就像学好一门课然后考个高分一样。T型人才,要看你往哪方面钻研。懂得设计,它日后能对你的工作起一定作用的。不要慌,把现阶段的工作做好,学会分阶段考虑人生规划,心态平和积极。

同行小伙伴也顺着话题和痞老师闲聊了一下。后来我也想了想,虽然前辈没有给我很明确的指示,但,谁的青春不迷茫呢?痞子的话还是有如醍醐灌顶,把我从迷局中拉了出来,看到自己的定位,再好好思考一下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