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二》,电影结束了,但是她们不应该被遗忘。
(一) 那天,下了班,坐章莉的车子去了市区,就为了去看《二十二》。 这是中国首部公映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电影。在电影院看纪录片,这是头一遭。 大约是影片上映后不久,就称为关注的焦点,在《战狼2》的火热势头下,排片量一路猛增。就连武夷山这样的县城,也从原来每天下午仅有的一场,变成晚上的黄金档增开。 所以,走进影厅的时候,被座无虚席的场景吓到了。 (二) 作为一部特殊的记录电影,《二十二》没有旁白,没有历史画面带穿插,也没有煽情的配乐。整部纪录片都是用一种特别安静的方式,在向观众诉说那些曾经作为受害者的老人如今的晚年生活。 在电影院看这样一部电影,对于很多观众而言,都是第一次。老人的诉说没有节奏可言,中间还穿插了大量的空镜头,有时候甚至会让人觉得有些“无聊”。 可是,当你认真去听老人的讲诉,那一张张在经过岁月洗礼后布满皱纹的脸,那一个个因年老而直不起腰的孤独背影,还有看似平淡的诉说,却有着一种戳心的力量,那不仅是电影的艺术表达手法,更是经过岁月长河洗礼后,人性的的坚韧。 (三) 22位经历过“慰安妇”痛苦遭遇的老人,面对镜头,没有撕心裂肺的控诉,平淡的言语之中,更像是在讲诉故事。 只是,情动处,默默摆手示意“不说了”的瞬间,却十分戳心。 整部片子,就是这样,缓慢而戳心。 (三) 在纪录片里,有一位老人叫毛银梅,1922年出生于韩国,原名朴车顺。 她原先是韩国人,很小的时候就逃难来到了中国,与母亲和亲人在火车站走散,后来被骗到武汉做了“慰安妇”。被解救后,她说,说因为毛主席救了她,所以她也要姓毛。她还收养了女儿,养育她长大成人。 在影片里,已经八十多岁的老人在中国生活了一辈子,却还是记得儿时的乡音。采访的最后,她唱起了朝鲜族民歌《阿里郎》。 「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哟!我的郎君翻山过岭,路途遥远,那边的那座山便是白头山吧,冬至腊月也有花儿绽放!」 末了,老人又唱起了《桔梗谣》: 「桔梗哟,桔梗哟,桔梗哟,白白的桔梗哟,长满山野,只要挖出一两棵,就可以满满地装上一大筐。艾嗨艾嗨哟,艾嗨艾嗨哟,艾嗨哟,多么美丽哟,多么可爱哟,这也是我们的劳动生产。」 老人唱着,脸上的表情隐约透出某种幸福感。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 可是,影片尚未上映,毛银梅老人却已于2017年01月18日去世。 (四) 影片的最后,屏幕上不断出现带白框的名字。这些白框在提醒我们,从电影拍摄到上映,不断有老人离世。 到影片上映时,仅有8名老人在世。 也许用不了几年,这个数字就会变成0。 (五) 导演郭柯在接受采访时说: “相处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这些老人把苦难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她们在生活中都非常积极,非常坚强。” 这些老人不仅是特殊群体,她们的影像更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应该站在她们的角度,把她们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而非仅仅她们的痛楚呈现出来,展现给世人并永久保存。” 从影片不难看出,这些经历过岁月苦难的老人,有的儿孙满堂,有的晚景凄凉,她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晚年生活过得并不好。 所以,当导演没有刻意把过往的痛苦放大,而是把镜头对准这些老人如今看似平淡的生活,听她们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诉过往的经历,已经她们对于如今生活的看法时,两者之间的对比,既凸显了影片的克制和谨慎,却又同时制造了一种让人无法言语的揪心。 “都过去了,不说了,不说了。”这是老人们在电影里说得最多的话。 (六) 没有刻骨铭心的仇恨,没有通过强烈的情绪冲突来凸显对战争的控诉。 《二十二》是在以一种看似平静的方式,提醒世人这段历史的存在。同时,也在以另一种方式告诉世界:在看似和平的今天,依然还有这样一群历史的受害者存在。 她们,在等待道歉。 又或许永远也等不来这一声道歉。 只是,虽然电影已经下线很久了。 但是,这群老人,不应该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