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是2017迄今最佳华语片
看死君: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是来自郑大圣导演的《村戏》。小编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前夕看的,原本并不抱太大期待,结果却被活生生震撼到。

终于,这部电影来北京展映了。9月21日晚7点半,北京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就会有一场《村戏》放映,郑大圣导演还将亲自来现场。

作者| 凯普林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首发| 巴塞电影
2016年春天,清明刚过,太行山下,井陉县梁家村。有一个电影剧组在村外的一块九亩空土地上,种下了花生种子,这可乐坏了村里来围观的大爷们。大冬天种花生?谁都没见过。
但此时此刻,剧组人堆里的导演郑大圣比谁都急,他当然知道下种的时间整整提前了一个季度,不符合自然规律。可自己的新片《村戏》里有场“九亩花生地绿意盎然”的戏要拍,村子里没现成的地,只能自己种,而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整组停工,花半年时间种地已经是极限,“我能荡半年,不能荡一年啊,人家演员还要演出”,郑大圣望着大雪刚消后硬邦邦的土地,愁上心头……

郑大圣出生于电影世家,其外祖父是被誉为“海派戏剧引路人”的黄佐临大师,母亲是内地著名女导演黄蜀芹。因幼时在天津的外祖父家长大,郑大圣从小便耳濡目染中国古典的诗书曲艺。
与外祖父将中西戏剧兼收并蓄一样,郑大圣也通吃中西方文化,在上海戏剧学院学过导演,也曾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学过电影。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作品的内里,用西式电影语言形成强烈的视听风格,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贯穿他以往作品,而这部《村戏》更是集大成之作。

旧传统与新潮流之间的博弈,是其作品一直探讨的主题。《村戏》改编自作家贾大山的短篇小说集。当初郑大圣刚读到这些小说短篇时,便萌生了改编成电影的想法:“文字生动可喜,觉得有五篇可以延伸生成(电影)。”之后,他又觉得五篇中三篇,可以引用得更多些,分别是《村戏》、《花生》和《老路》。
尽管以小说为基础,但郑大圣主要还是做了一个延伸的改编,“不是简单揉在一起,要展现的是小说里没写到,或者小说里此前和之后很可能发生的(事情)”。

影片《村戏》的时间节点是1982年,地点在河北某个偏僻的村庄中,背景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事讲述了村民在村书记的带领下,排练那出《打金枝》的戏曲,准备在大年初二时表演给县领导看。在排演“村戏”的主线之下,还插入了“分地”、“树满与小芬的爱情”、“奎生变疯”等等人物之间的情感线索,在郑大圣冷峻克制的黑白镜头下,一幅描绘八十年代农村众生相的画卷缓缓地舒展。

郑大圣酷爱“古玩”,之前有好几部作品都是聚焦旧天津卫的文人雅士,此次却将镜头对准风烈沙卷的乡村,青衫变土袄,书院变破窑,气质一下子由古雅变粗犷。对于这样的变化,郑导觉得挺好:“一片一格,这个试试那个试试。”
用小人物的命运反映大时代的变迁,是郑大圣作品中一贯的手法。《危城之恋》中的三弟,为了抗日放弃了家庭与爱情,流亡海外;《天津闲人》里的苏鸿达,与汉奸抗争,结果落个暴尸大街的下场。而《村戏》中的疯子王奎生更是时代牺牲品,他在疯狂的年代,犯下疯狂的错误,结果也就变成了一个疯狂的人,情节颇为荒诞。
“荒诞”这个词,正是郑导对“时代”的注脚。“任何现代的人看以往过去的事,多少难免会觉得有些荒谬,就像以后的人看我们现在所做的所有的行径,恐怕都觉得很荒谬、可笑。但是我们现在却煞有介事哦。”

戏剧,也是郑导电影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危城之恋》、《一个农民的导演生涯》(纪录片),以及这部《村戏》里都有排戏的内容,《天津闲人》里还出现了舞台戏剧的叙事手法,甚至郑导还执导过一部《廉吏于成龙》的戏曲片。
对此郑大圣解释说:“我喜欢戏剧,喜欢剧场里的人,所以对戏剧、戏曲一直有留心。中国戏曲很智慧,确实给我很多养分。因为喜欢,就会捎带有这些元素。”

在郑大圣的眼里,什么演员、风格、取景啊,都不是事儿,最难的还是还原年代的面貌。幸好这部电影的时间线离现在还不算太远,创作团队中有很多人都经历过那段岁月,“像编剧李保罗做过知青,在乡下干过农活,同时那段时期我们的监制吴滨也是是亲历过的。”
但就算很多主创经历过那个年代,还是在一些细节上有所疏忽。比如,片中村子里很多墙上都刷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字画。一开始,这些字画都是团队中的美术师刷上去的,一笔一划、非常工整。刷完之后,剧组特地请当地的老乡来看像不像当年的样子,结果他们说这些太漂亮了,没有年代感。于是导演又找来一个原本就是在村里负责出黑板报的老秀才,按照当时的样子重新画。“画完了以后,我们住的地方的房东说,这就对了”,郑大圣说。

弄完墙画,剧组开始愁衣服,那个时代的衣服基本上都是破旧的,这得上哪找呢?于是,主创到附近各个村庄找村委会询问,一旦发现有就立马到广场上用大喇叭喊。家里存着这些旧衣服的人听说有人来收,立马出来问价钱。
郑大圣笑说:“他们一来就问,几块钱一件啊。最后商量好了,半大衣五块钱,短的三块钱,人家还觉得挺好,反正这些破烂搁家里也没用。卖了的人还帮忙喊:收破烂儿的来了!结果大爷大妈送来很多。”这衣服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影片于2015年冬天开拍,第一期用33天拍完了所有冬天的戏份,然后就停下来,准备种花生。
花生是件很费时间、人力的农作物,当地村庄的青壮劳动力都跑到城里打工,所以村里基本已没人种花生。郑大圣只能带着剧组亲自上阵,同时也请来老一辈懂行的庄稼汉一起来帮忙。
但有了人没技术还是白忙活,郑导介绍种地经验说:“先浇水还是先除草,这都是兵法。我们请县农科站的农博士,三五天一趟去我们那指导。他让先别除草,喂一遍水,让地里的草喝点水全窜出来,然后斩草除根,分两次才除干净草。”

除完草就下种,但是时节不对,太行山下的土地硬邦邦的,久久不见长草。郑大圣也不能一直看着,要回去开始剪片子。回到北京,他还是不放心,只能每天让现场老乡给他发微信,天天盯着花生地,“我们制片人朱斌天天趴在那儿看苗”。
直到六月份,剧组的地才长出叶子。但是生态构成后,周围的鸟都飞来了。为了不影响花生地的状态,剧组又请了七个老农轮班看管。

前后共折腾了半年,郑大圣的九亩花生地才像模像样。这块地在片中被用在了王奎生的闪回记忆里,他在绿油油的花生地里,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在电影中,为了区分年代,王奎生回忆里的画面都是彩色,但也仅有绿和红两种颜色,绿是花生地和军服,红是小姑娘的衬衣。
郑大圣特地找来西班牙的调色师,调出电影中的效果。调色师试过了很多种色差,郑导最后选中了比较刺眼的色调,“他说这个让人看得很不舒服,我说对对就这个。”
这种“刺眼”,正是郑大圣导演脑海深处最强烈的记忆点,他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对那个视觉的记忆是非常直接而深刻的。我就记得我五六岁的那个时代,除了红绿就没其它颜色。”

影片《村戏》应该说是耗尽郑大圣心血的一部作品,深入荒凉的大山,历经寒冬酷暑,既拍戏又种地,前后制作将近一年时间。如今它终于完成,将来还有可能公映,郑导感到十分满意,同时感慨自己的电影本身就是个“小型奇迹”。
而谈到对这部电影未来的期望,郑大圣没有任何的奢求。他不妄想这部小成本的文艺片能成为所谓的“黑马”,他甚至觉得自己的作品都不应该放在主流市场里论成败,他将文艺片与商业片比作“围棋”与“橄榄球”的关系:“你是拿扇子下棋,人家就是带护具撞的。你也别期待改橄榄球的规则,你再开一桌不就完事了。”
在他看来,就应该开放更多的“文艺院线”来支持小众的文艺片。当记者问他百老汇院线怎样时,他说挺好,就是这样的艺术影院太少了。记者又问他,像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这样的艺术空间怎么样,郑大圣认为,如果有更多艺术空间能接纳电影,那真是太好了。
合作投稿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巴塞电影

-
狗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0-21 20:08:37
-
密林航空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0-21 10:43:50
-
诗和远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0-21 10:32:19
-
宅腐狮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0-14 01:22:18
-
大反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0-13 12:59:40
-
明镜亦非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0-12 08:52:20
-
心は孤独な猟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0-11 23:30:55
-
老骥伏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0-10 20:02:03
-
梁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0-08 10:51:25
-
O(∩_∩)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5 16:02:09
-
温月下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5 13:54:17
-
清晨的小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5 12:57:09
-
仰望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4 21:38:54
-
李太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2 20:46:37
-
南瓜夹馅饼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2 17:27:31
-
哈姆雷特小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2 15:46:02
-
Bazing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2 07:35:55
-
狱女1996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1 23:41:08
-
搁浅不需要借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1 22:32:39
-
Dania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1 21:04:33
-
Dania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1 20:58:52
-
不知道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1 19:39:49
-
后知后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1 18:43:05
-
呆迪晒太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1 17:27:06
-
不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1 12:29:43
看电影看到死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仅有《风林火山》入围戛纳,华语影迷不服 (1人喜欢)
- 金赛纶:融化黑暗,却被黑暗吞噬 (38人喜欢)
- 这15部柏林新片,第一名当之无愧 (2人喜欢)
- 乌镇戏剧节,这个时代的精神“乌”托邦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