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必读=职场、家庭、婚姻、人生必读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
链接:http://mhperng2.blogspot.tw/2017/07/blog-post_26.html
来源:作者博客
你想学会创新或批性思考吗?那么,研究生该具备的能力就是你想要的能力。
在职场、家庭、婚姻、亲子与其他人生情境里,你会不会碰到重大的事件,必须找到完整而可靠的答案?那么,研究生该具备的能力就是你想要的能力。
你想跳出所有族群、教派、媒体、商业、文化、民俗等的诈骗、偏见、洗脑与意识形态吗?你相信这是公民基本素养吗?如果是,那么,研究生该具备的能力也是你应该要设法培养的能力。
研究生该具备的能力跟那一种人无关吗?如果想不出来,那么「研究生必读=认真的人必读」。
人生需要那么辛苦吗?我试着举几个例子供你参考。
一、医师怎么对你那么好?
每个人一生里都要做出好几次关于医疗选择的重大决定,却又经常陷入信息不足且左右为难的困境。
如果你的亲人年迈或体弱,家又住在新竹或高雄,有必要长途跋涉去台大就医吗?——光是从急诊室排队排到病房(或单人房),往往就要一两个礼拜,住院期间人力的调度跟后勤得支持更是庞大的工程,往往一个人住院,全家有一半跟着病倒。
就算到了台大,医疗过程医师经常会请病患或家属做许多的决定:要不要在呼吸道插管?要不要气切?要不要插鼻胃管?要不要考虑经皮内视镜胃造口术(PEG)?你如果不小心做错决定,就有可能像前卫生署副署长萧美玲那样永远遗憾:「父亲(第二次插管)醒来后,瞪着大眼、生气的眼神,似乎在怪我:『为何不遵照我的话?』看到父亲痛苦的表情,我知道我做错事了,至今这件事仍一直纠缠着我,经常父亲痛苦的表情仍会在脑海浮现。」
如果你上网去查报纸、网页或健康杂志的相关报导,往往都是信息不完整且分歧或矛盾,而结论则是「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无法一概而论;家属和病患必须考虑自己的经济、心理和各种身体因素来作决定,才不会后悔。」看完后常常还是无所适从。
十年前我父亲罹患肺腺癌,一发现就是末期,而且年事已高;但是他表示要忍受痛苦争取所有可能的治疗,以便尽量陪着我母亲。我陪着他走过将近三年的路,一路上自己上网阅读许多中英文的相关文章、报导,甚至于医学论文,一路上仔细解释各种现况、未来的可能发展给日日忧心如焚的妈妈听,也在爸爸探询时进行必要的解释。最后,在爸爸体力无法支持长途乘车去台大的痛苦时,我建议他接受在家缓和医疗。
父亲过世没多久,校内一位教授来问我肺腺癌的相关信息,因为他父亲也罹患肺腺癌,持续地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做出许多慌乱的医疗决定,以致疲累不堪且很担心自己的决定是不是一错再错。我详细解说许久后,他了解了,却满脸疑惑地问我:「你父亲原本在那里治疗?」「台大。」「我爸也在台大治疗,为什么你知道这么多,而我的医师却几乎什么都没讲清楚?」
你找个机会在刚吃过中饭的时候去台大门诊间外面看看,很多热门的医师不到 9:00就进诊间,下午 2:00还没离开,也还没吃午饭(我父亲的医师每次都这样)。你想想,他们有时间跟你详细解释吗?更何况医疗过程有许多的不确定性,解释过程难免牵涉到许多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背景,医师要如何跟病患或家属解释?
为了让医师可以用最简短的术语和时间向我解释病程进展与用药原则等,我自己门诊前都先阅读过大量信息,预测数种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了解关键的信息;门诊时我会站在医师后面跟着看断层扫描,并扼要提问,没听懂的术语硬背下来回家上网查;医师有医嘱时也一样,尽可能用术语问最关键的问题,听不懂的背起来回家查索网络信息。后来,医师发现我很用功,也听得懂许多简洁的解释,就让我跟他带的医学院研究生一起听他讲解,最后扼要提示病程发展,让我回家去跟爸妈慢慢沟通、讲解——我变成他的「医病关系小助手」。
你可以从台大医师获得多少医疗信息,不是看你跟他有多好,而是看你的医疗知识有多完备,有多好教。
我父亲在台大就医时,为了减轻他的痛苦,我主动跟医师询问可不可以先用标靶药物爱瑞莎;爱瑞莎先是有效,继而失败,考虑到要长期抗战,耗费巨资会让爸爸不舍,我就接受医师建议:改采化疗,循健保给付的疗程,到最后再用健保不给付的最新标靶药物(一年超过一百万)。等到父亲体力已无法忍受新竹台北的奔波后,我又征得父、母亲同意,接洽新竹马偕的居家安宁疗护(不需要去医院)。
同样一种病,可以有多少种医疗选择,不尽然是取决于医师的决定,而有一部分是看你事前准备了多充足的医疗信息,以及懂不懂得在适当时机主动问医师其可行性。
校内这位同事埋怨他们家所获得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信息远比我们家少,问题是:在健保费这么便宜而医师工作负担如此沉重的事实下,我们(病患及家属)就只能靠自己去取得必要的信息。不是吗?
二、只有研究生需要学研究方法?
如果你知道研究(research)的目的和方法,就会知道:每一个认真想要扮演好职场、家庭、婚姻、亲子角色的人都需要学会研究方法;而且,研究的第一步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所有可供参考的既有答案(在21世纪,这就叫做「文献回顾 4.0」)。
研究的目的是为一个扑朔迷离的谜题找可靠的答案(sound answer to a question)或者为一个恼人的问题找有效的解决方案(effective solution for a problem)——前者是基础研究的典型,后者是应用研究的典型。
假如这个谜题(问题)已有现成的答案(解决方案),你不该闭门造车地从头研究起(start from scratch),而应该先研究现成的答案(解决方案)。
如果你看不出现成的答案(解决方案)有何疑点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接受它而不需要再研究下去;如果你看出现成的答案(解决方案)有疑点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就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再针对这些疑点或缺点研究改进的方法,而不需要浪费力气在不需要改进的地方(re-invent the wheel),或者漫无头绪地乱想。
所以,研究的标准步骤是:(1)先从文献回顾取得前人的智慧,(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往前迈进一大步或一小步。
很多人都说:念研究所是为了要学习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很多念过硕博士的人都误以为解决问题(和创新)是完全靠自己的聪明。
如果每一个世代的人解决问题时都只靠自己的聪明(而没用到前人的智慧),人类是很难进步的。这种无效率的方式,在中文叫「闭门造车」,英文叫「reinvent the wheel」(漫画版较传神)。
牛顿的方式是:「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整原意见 [注 1])
牛顿的万有引力则是以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和刻卜勒的天体椭圆轨道运动定律为基础,加以整合成一个理论体系。所以,就物理学的发展史而言,牛顿确实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才能够比前面的巨人看得更远。 但是,你不能小看文献回顾的重要性:只要你掌握到比前人更完整的文献,就有机会突破前人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不需要比前人更聪明)。美苏太空竞赛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训。
三、美苏太空竞赛的教训(节录自《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册》)
太空竞赛的胜负攸关一个国家发射间谍卫星和长程核子导向飞弹的能力,因此美国率先在1955年宣布太空计划,预定要在两年内发射第一枚人造卫星。苏联马上跟进,但是却在两年后先驰得点,完成卫星的轨道运行;而晚两个月发射的美国的火箭却在全国瞩目中爆炸,使苏联赢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随后,苏联航天员又在1961年完成轨道任务后安全返航,创下入类太空旅行的第一个纪录,再次打败美国。
为了抗衡苏联太空科技的潜在威胁,肯尼迪总统争取到国会的支持,宣布要以比苏联多一倍的预算加速太空科技的发展。虽然许多美国人已经对太空总署的能力严重欠缺信心,阿波罗十一号却出乎意料地在1969年登陆月球,终于让美国超越苏联。
根据后来的研究和评估,居功厥伟的是科技人员文献回顾能力的巨幅提升,而幕后英雄则是图书馆界对学术文献的索引编撰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使得跨科系、跨领域的知识流通变得很方便——如果只是盲目地增加人员和经费,美国不可能后来居上。
其实,美国赢得太空竞赛所需要的许多理论和技术,都早已存在于美国的学术刊物里。但是负责太空计划的人并不知道这些理论和技术的存在,而拥有这些理论和技术的人则不知道太空计划里需要该理论和技术。
譬如说,美苏两国科学家都想要知道如何计算出最省燃料的轨道飞行策略。为了达成这个任务,苏联一群最顶尖的数学家在 1958 年破解了这个问题,并且在1961年将研究结果集结成书(这就是后来「最佳控制理论」的起源)。
其实,美国的数学家麦克夏恩(Edward J. McShane)早在 1939年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发表在一个跟太空计划无关的纯数学领域里;但是太空科学家都不知道这个理论的存在,而知道该定理的数学家则从来没去想过它的实际用途——1960年代以前的学术界像是一座又一座的孤岛,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鲜少知道其他领域的研究与成果。此外,当时图书馆的目录与索引(index)是以书本(或整本期刊)为单位,而没有针对已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编撰目录、摘要或索引(index)。由于这两项缺失,学术界的许多智慧都被淹没在黑暗的角落里,乏人问津。
为了促进既有知识的流通与应用,美国太空科学学会从1961年起开始出版学术期刊索引摘要《国际太空摘要》(International Aerospace Abstract),它的覆盖范围包括全世界跟航空与太空科技有关的期刊、专业杂志、学术会议论文、学术会议论文集(proceedings)、学术文献的翻译,以及学位论文,让这些文献以摘要的形式出现,以便于查索与流通。此外,美国太空总署(NASA)在1963年开始出版期刊《太空科学与技术报告》(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erospace Reports),它实际上是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把过去一个月以来被引述过的全球政府研究报告、专利,以及学位论文整理成摘要,以促进既有知识的流通。
这些学术论文的摘要和索引将大量过去累积的科学与技术文献摊在阳光下,突破知识流通的障碍,使得美国的太空科技因而突飞猛进,也使得20世纪下半页的理工学科进步神速。
因此,太空竞赛的最大挑战并不是如何「拓展人类既有知识的边界」,而是如何让「既有知识」被那些需要它们的人知道其存在(exists for those who are in need)——或者说,如何突破文献回顾的瓶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提升应用研究的首要关键是促进知识流通(强化文献回顾的能力),而不是强化基础研究。
四、后进国的竞争优势
后进国家的进步速度原本可以比先进国家快,因为先进国家的任何进步都靠「前无古人」的创新,而后进国家的(技术与制度)进步只需要靠技术扩散或者向先进国家学习。
此外,有些人误以为只有工程师需要「研发」,其实即便是个小餐厅也需要研发,而服务模式的创新或管理模式的创新更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工作和竞争力所在。国外的管理学院有那么多的研究成果,我们为什么不去参考?
心理学界有那么多关于两性关系、亲子教育的严谨研究,为什么我们老是要仰赖媒体和二手传播里哗众取宠、扭曲夸大或过度简化事实的「幸福科学」与「爱情科学」?
为什么我们不肯自己读论文,根据自己的需要与遭遇去寻找「量身订做的幸福」?
五、《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册》是为谁写的?
其实,我之所以愿意呕尽心血去写这本书,就是因为书里的方法可以被用在研究所、职场、社会重大议题的争议、家庭、婚姻,etc。
而且,我确实刻意要点醒读者:这本书的方法可以用在职场以及国家的制度设计,所以才会去写最后两章(〈第18章:后发优势——后进国的产业研发策略〉,以及〈第19章:走出象牙塔——跨越产学鸿沟的经验谈〉),并且在讨论案例时采用了「基本工资」和其他制度设计的案例。
我也的确期待着,因为这本书的出版与推广,可以加速产业技术的升级,可以提升国人对公共议题的讨论水平与视野的完整度。
[注 1]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出处与原意
这句话原本出处是牛顿在 1676 年写给竞争对手虎克(Robert Hooke)的一封信(原信影像在此),其中所谓的「巨人」是指笛卡尔和虎克两人对光学的贡献。
曾有人断章取义并任性臆测地质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用来讥讽虎克的矮小,但是一个很认真地研究牛顿生平的部落客 Andrew McNab 在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这篇文章里有凭有据地否定前述质疑。
根据 Andrew McNab 的查证,牛顿与虎克有关光学原理的争议始于 1675年12月7日,当时牛顿寄给皇家学院秘书 Henry Oldenburg 的一篇论文 "An Hypothesis explaining the Properties of Light discoursed of in my severall Papers"。当这篇论文在皇家学院被宣读时,虎克认为其中有许多发现跟他过去的研究成果雷同。
当 Henry Oldenburg 把会议的重点告知牛顿后,牛顿在 1675年12月21日回信给 Henry Oldenburg,除了肯定笛卡尔和虎克的贡献之外,也指出自己的发现跟他们有何差异。
牛顿的回信于1675年12月30日在皇家学院宣读后,虎克立即写信给牛顿说他担心牛顿被「奸诈小人(暗指跟虎克不和的 Henry Oldenburg)误导」而误会他的原意,其实他的原意是一方面要厘清自己曾有的贡献,但是另一方面也完全肯定牛顿的贡献;他同时在信中建议以后跟牛顿直接通信,不要再假手他人转述。
收到虎克的信之后,牛顿在1676 年2月5日寄出那一封有名的回信给虎克,再度肯定笛卡尔和虎克在光学原理上的贡献,并且说出:「you defer too much to my ability for searching into this subject. What Des-Cartes did was a good step. You have added much several ways, & especially in taking ye colours of thin plates into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 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ye shoulders of Giants. But I make no question but you have divers very considerable experiments besides those you have published, & some it's very probable the same wth some of those in my late papers. Two at least there are wch I know you have observed.」
Andrew McNab 在比较三封信的语气以及事件始末后指出,也许虎克一向都不是很有风度的人,但是牛顿的语气是一贯地平和、诚恳,因此质疑牛顿在讽刺虎克的人可能是穿凿附会,夸大其实而不值得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