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鹿人》《天堂之门》《龙年》--麦克.奇米诺的传奇人生
2016年7月2号,麦克.奇米诺被发现死在洛杉矶家中,死因不明,他死前一段时间的公开露面,看上去消瘦,妖娆,给人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看到那张照片,一度怀疑他是不是Gay。关于他的生平,资料不多,他一生充满争议,只导演了几部电影,连参与编剧的加起来只有十三部。我看过《龙年》《猎鹿人》《天堂之门》和一部名不见经传的《致命时刻》。


我特别喜欢《龙年》,无论是选角,拍摄还是故事(奥列佛.斯东做编剧),都非常喜欢,看了三遍,最后一遍是看导演剪辑的所谓完整版,保留了一些比较赤裸的镜头。《龙年》是米基洛克主演的最好的一部电影,也是尊龙演的最男性化的一部电影,还有一个酷似王菲比王菲还酷的混血女演员(混日本),她本身是模特和设计师,《龙年》是她第一部电影,和《天堂之门》一样,《龙年》也充满争议,并且因为争议票房大受影响。可以说是失败了。


我非常喜欢这部票房失败的电影 ,他几乎和《教父》一样宏大,复杂,人物众多,但表现的个性鲜明,滴水不漏。黑帮火拼,警局腐败,年轻一代的野心,对年老一代的反叛,个人英雄主义折射在米基洛克和尊龙主演的两个改革派身上,然而,他们最后都失败了,米基洛克企图在警局里标新立异打破陈规的尝试失败了,尊龙锐意进取,扩大华人黑社会版图的尝试失败了。他们由开始的对立变成最后惺惺相惜,同病相怜。这是一个创新被保守势力打败的悲剧,唐人街依旧延续着旧秩序,警局也是,两个失意人,一个身死一个心死。和这部电影和导演麦克奇米诺本身的命运一样。米基洛克演的这个锐意改革的警察,是个越战归来的军人--越战,给美国一代人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这个主题在《猎鹿人》里有更深入的表现。

《猎鹿人》是奇米诺人生的里程碑,这部电影将会伴随他一生,时时被人提起。
《猎鹿人》是部越战电影,它上映时持续二十年的越战噩梦刚结束,电影引起全国共鸣,其后一年,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上映,八年后奥列佛斯东的《野战排》上映。《猎鹿人》可以说是比较早表现越战的电影。
《猎鹿人》讲了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三个小镇青年,厌倦无聊的生活,应征入伍参加越战。飞去越南前,几个好友相约去山里猎鹿,兴尽而返,后来他们在越南战场见了许多生死,同时被俘,经历了巨大的惊吓(俄罗斯轮盘手枪赌生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后来一个精神崩溃(Nick)留在越南西贡,沉迷于赌命游戏,一个带着截肢的伤痛回到家乡,住进疗养院不想出来(Steve),另外一个怀着内心巨大的创伤,企图自我疗愈(Michael)。好友们再次进山猎鹿,Michael面对走投无路的野鹿的眼神,故意放了空枪,坐在怀俄明(影片取景地)的深山里,通过大山的回声和自己和解(他对着山喊:We are OK)。
后来,Michael回越南去找尼克,尼克精神麻木不似常人,在一次俄罗斯轮盘赌命的赌局上,死在他面前。Steve终于同意从疗养院回了家,他们埋葬了尼克,努力开始正常、平静的生活。可是每个涉及其中的人,参战的和留下的女眷,心里都明白,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猎鹿人》不愧是史诗巨作,奇米诺拍的沉郁顿挫,表达男人和男人之间这种说不出的义气和友情,哀而不伤。表达越战伤痕,自此片始。后来我们看到《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和《阿甘正传》。也是从越战起,人类开始认真关注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因为这伤痕远比战场上的皮肉伤害更加深远,绵长,永生难忘,痛彻心扉。

从《猎鹿人》起,奇米诺就是个喜欢超支,超时的导演,一将功成万骨枯。但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认可(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票房也非常好,一奖遮百丑,大家就忽略了他的超支和超时。这一年奇米诺39岁,成为好莱坞冉冉升起,人人追捧,年轻有为的新星,接剧本接到手软。他决定选自己喜欢的拍,于是重启了自己1971年就写好的心爱的剧本《天堂之门》,这时的他志得意满,一呼百应,无论金钱还是明星都乐意任他差遣了。
不知道再有一次机会,奇米诺会不会还这么选择,《天堂之门》是写入电影史的失败之作,它耗时数年,严重超支,票房更是惨败到连投资的零头也没收回(预算四千四百万,票房三百五十万),这部电影剪辑了几个版本,起初奇米诺坚持公映325分钟的版本(5个多小时!你觉得大家都闲的蛋疼才去看电影吗?),投资方眼里喷火,恨不能生吃了他,他妥协了一点点(毕竟用掉的菲林有220小时啊),剪了个219分钟的,在几个城市播放,反响不好,然后他剪了个149分钟的,这个版本在另外几个城市的影院上映,后来在法国和荷兰发行的DVD也是这个版本。

我看的是219分钟的版本,三个半小时还要多,简单说吧,光是开篇的哈佛大学毕业礼和舞会就有二十多分钟,然而,我觉得它是部好电影,我不理解为何影评人和媒体对此大加挞伐,这有什么奇怪呢?这正是奇米诺一贯的节奏 《猎鹿人》里的婚礼也是同样的节奏啊,人们慢慢的行礼,跳舞,喝酒,交换舞伴,再跳舞,喝酒,别人喜欢几个镜头一闪而过,奇米诺醉心于此,把镜头给每一个人。这漫长的欢乐(毕业典礼,结婚典礼)铺垫,让后来的悲惨更加震撼人心。而《龙年》里他也不厌其烦的拍了两个漫长的唐人街葬礼,全片以葬礼始以葬礼终。他拍摄进度如此缓慢,有的镜头竟然拍了50 take还不过,剧组里的演员天天没事儿就是等,米基洛克跑了个龙套(出场到死总共不到五分钟的戏吧),等了俩月。还有一个演员在等待过程中接了个附近片场的角色,那边电影都拍完上映了,这边还没到他的戏。(一个大写的服字!)
节奏从容(也就是比较慢,我宁愿用从容这个词)是麦克.奇米诺最鲜明的风格之一,看一部史诗电影,要有看长篇小说的心态,这些环境背景,看似无关紧要的闲笔,都帮读者(观众)积累情绪。他还非常喜欢广角,喜欢波澜壮阔的景象,《猎鹿人》和《天堂之门》不必说了,本身就发生在辽阔的野外,在《龙年》里,奇米诺拍尊龙演的野心勃勃的帮派大佬穷途末路时,在码头的薄雾里,整个钢铁大桥若隐若现,也是非常宽广的角度。另外就是政治上的争议性,《猎鹿人》一开始就遭到政治倾向质疑,并且有人质疑贯穿全片的灵魂:俄罗斯轮盘手枪赌命根本没有在越战时发生过(一个报道越战二十年的普利策奖得主证实,而《猎鹿人》原剧本和越战没有关系,就是个俄罗斯轮盘游戏为核心的故事。)《龙年》不用说了,被华人抵制到很多影院不敢上映。《天堂之门》则几乎可以说是死于政治不正确。每部电影都有它的命运,我觉得《天堂之门》只是运气不好。

三个多小时的《天堂之门》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怀俄明莊森邻镇战争。事件大致发生在1889-1893年,一群文明的美国人(哈佛毕业生)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对一个住着欧洲难民(移民)的镇发动攻击,让他们交出名单上的200个人(牧场主们认为这200个人偷了他们的牛羊),该镇拒绝交人,在另一个文明的美国人的带领下积极反抗,最后几乎被全部歼灭。这个失败,失意的美国人怀着复杂的心情和对面他的胜利的农场主同学们分道扬镳。中间穿插了一段于佩尔阿姨出演的三角恋。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表达的也是最基本的人性,例如,交出200个人,我们就不用死,不如交啦。例如,我们是文明人(civilized)难道其它地区来的人(俄国,伊朗,法国...)就该死吗?但这部戏无论是影评还是票房都跌到地底,批评者说他歪曲史实,《天堂之门》是电影,并不是记录片,他用了真实事件里的名字,但重新组合了故事(例如于佩尔阿姨演的法国来的妈妈桑,其实真实事件里是个农场主),但他并没有偏离基本事实:一群美国人诛杀了他们认为是坏人的流民。未经任何正式审判和法律程序。
从真实角度看《猎鹿人》可能离真实更远,越战里战俘营根本没玩过俄罗斯轮盘。但他表达的心理创伤,人在战争时的恐惧是没有丝毫偏差的。知名影评人Roger Ebert评论时说,对一部电影而言,越战时有没有玩俄罗斯轮盘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意象简直太好了,人在战争中摇摆的命运就像俄罗斯轮盘游戏,非常随机,可能下一秒就死了。这难道不是描绘战争时水乳交融的好意象吗?
《天堂之门》因它的失败被人不断提起,首先它直接导致了制片公司破产,也宣告了导演制度的终结,从此导演不能控制预算了,预算由制片人严格的控制,奇米诺相当于间接伤害了所有的导演。

该片的制片人甚至出了本书控诉奇米诺如何任性,难以合作。试举一例:为了重现昔日情景,导演指示在片场搭建一个大街,搭好了发现比计划差了六英尺宽,导演眼都不抬要求拆了重搭,剧务说重搭可以,能不能拆一边把另一边移过去六英尺?导演说,不行,都拆了,一边移三英尺。
这种劲头象不象乔帮主?他还有很多地方像乔帮主,例如对自己的年纪,参军经历的回应前后矛盾,别人当面质疑他时,他故弄玄虚的答:"When I'm kidding, I'm serious, and when I'm serious, I'm kidding," responded Cimino. "I am not who I am, and I am who I am not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我是我,我非我);他追求影像效果时的较真,难以和人相处,也和乔帮主很像,参与《天堂之门》制片工作的一个人说:麦克根本不是想赢得人们的尊重,他是想我们都怕他。《天堂之门》做后期时,制片方已经快疯了,但奇米诺把剪辑室门锁换了,拒绝别人碰他的电影,自己剪完。影片上映期一拖再拖,版本变了又变,最终票房一败涂地。
从此奇米诺可以说一蹶不振,虽然后来他导出了《龙年》这样的杰作,但市场并没给他应得的评价。《龙年》之后他导了部中规中矩的好莱坞电影,票房不好不坏,后来就没有他的消息,再次登上头条,就是2016年他的死讯。
他很少解释外界对他的误解,甚至记者问他关于那本制片人写的书《Final Cut: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Heaven's Gate.》,他说,说那本书里都是谎言,是编故事,然后就不再接受访问。因为他鲜有接受媒体访问,关于他个人生活,信息就更少了,只知道他在广告公司遇到Joann Carelli(她是广告公司的客户经理),两人开始了一段长达三十年分分合合的关系。

奇米诺的私生活低调神秘,鲜为人知,他的电影似乎总是伴随着争议。争议他的人品,他电影的政治倾向。一开始他会解释,《天堂之门》票房惨败后,被媒体和影评人肆意嘲讽,他连续十年不接受任何美国媒体的采访。法国人喜欢奇米诺,有粉丝为他建了网站,他也偶尔接受法国杂志的访问。
他身上体现着艺术家和现实的格格不入,乔帮主那些真真假假的传闻,经过《乔布斯传》得到还原,奇米诺的故事尚无定案。有的只是在他没成名前早期报道里的只言片语。
他出生于中产之家,父亲是唱片公司发行人,母亲是服装设计师,他在私立中学读书,是个学霸,有惊人天赋的资优生,但少年叛逆时,常和一些坏小子一块儿喝酒泡妞开车乱跑,后来受访时他说
『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生活的激情,有一次他和一个布鲁克林区的孩子开这车兜了几个月找他的前女友,他觉得自己被绿了,准备杀了她,奇米诺说,这种生活好刺激,你知道,对我们这些富人区的孩子来说,闯个红灯已经够兴奋好几天了。』
奇米诺密歇根州立学院毕业后去耶鲁继续读书,他在州立学院时就是学校杂志的主编,自己设计封面,大家都很喜欢看,等着看,最后他以一级荣誉毕业,到耶鲁继续读艺术,从耶鲁毕业后,受训,服兵役去了越南打仗去了半年,后来去纽约广告公司,他拍广告时就已经精雕细琢,特别较真,特别花时间,对合作者要求也非常严格,让人受不了。 但他的广告口碑也非常好。拍出来不少经典,那时他才二十几岁。

开始导演第一支广告时,他说,我没试过,只知道有很多帅哥美女,只知道用zoom。后来他拍电影也是,一举成功。不得不说是个天才,天生吃这行饭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奇米诺的伯乐,给了他拍摄第一部电影的机会(《冲天炮》系列中的一集,他写剧本并执导),有人说他难以相处,但奥列佛.斯东(<龙年>的编剧)说,我喜欢和奇米诺一起干活,和他合作令我受益良多。昆汀也是奇米诺的粉丝,他喜欢《猎鹿人》和《龙年》和他合作的演员里,米基洛克出演主演过多部奇米诺的电影,是他比较喜欢用的演员。米基洛克对他评价也很高,他觉得奇米诺很有组织能力,做事也很认真。有趣的是,米基洛克的人生轨迹和奇米诺差不多:年少成名,任性,难与人合作,很快就变成好莱坞的边缘人,没演过几部电影,但大部分都挺不错的。也许米基洛克对奇米诺的评价里,有几分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误解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常态,被误读是大部分电影的命运,无论奇米诺有多少流言蜚语,他的作品结结实实的证明着他作为一个导演的艺术修养,组织能力和执行力。《乔布斯传》里写乔布斯总是把同事的创意说成自己的,对此Jonny Ive诚恳的说,当他做在台下看乔帮主把自己的创意和设计说的像是他本人的发明时,心里非常生气。后来他想通了觉得也没什么,毕竟没有他的推动这些设计也变不成产品。电影业也是如此,他是金钱和艺术的博弈,虽然奇米诺的电影没能让投资方赚到钱。但在他有限的机会里,他努力为电影业立下了不少标杆为后来者学习,参考。
-
一支牙狗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23 23:05:02
-
popp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24 12:48:09
-
拓跋熊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06 13:50:14
-
小伯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12 08:49:04
-
麦太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18 08:07:56
-
涴蕊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3 00:31:02
-
相爱相杀&法语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8 01:09:17
-
Lemon的夏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5 08:58:51
-
小柯基的妈妈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5 21:08:31
-
timvp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16 00:19:56
-
开心三万天²⁰⁹⁹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4 11:41:54
-
年兽仰天而望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9 22: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