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里,小朋友需要多多关照自己
求老师关照,不如让孩子自己关照
想必大家在幼儿园门口对下边的场景并不陌生:
场景一:“老师,我们家孩子有点上火了,注意让她多喝点水。”
场景二:“老师,我们家宝贝感冒了,户外活动记得让他穿上外套。”
场景三:“老师,今天被让孩子吃太多肉,他最近有点积食。”
场景四:“老师,对我们家孩儿,多关注一下,他有点内向,不善于说话。”
对于家长每天的交代,接娃的老师每次都得诚挚的回上了一句:“好的,我知道了。”
但是每个班里有那么多的小朋友,别说老师,咱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面对家长的嘱托,咱们自己能记得这么清楚吗?
更何况老师每天不仅仅是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还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如果班里每一位家长都要对孩子交代这么一句,老师都照做的话,那每天老师的工作量会大的惊人,因为老师既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还要完成家长交给老师“额外”的工作,可想而知这是不现实的。
作家刘瑜在《愿你慢慢长大》中曾这样写到: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同理,如果孩子在幼儿园能被照顾周全,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如果没有我们家长也要理解,毕竟幼儿园是一个小集体,不会像在家里一样事事都能得到照顾,但是为了不让孩子,在凡事都得自己来的幼儿园中惊慌得手足无措,我们需要的不是让老师好好关照自己的孩子,而是教会孩子关照自己的能力,这才是赐给他们的最美的礼物。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呢
自幼儿园开始,孩子将会渐行渐远,真正关照自己人生的孩子,才会让我们“望尘莫及”,在未来的路上才可以走的踏实,沉稳。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呢?
第一,把握启蒙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期”。
龙应台在《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一文中提到:“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所谓的黄金期也就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期,
当孩子逐渐成长之际,父母就应该启蒙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逐渐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以此应对外界的各种变化。
比如,在上幼儿园之前,我们就应该把吃、喝、拉、撒这些基本的能力教给孩子;还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如何寻求帮助等等。
第二,永远不要把孩子真正的全托给老人。
父母两个字对我们而言,永远不只是个“称谓”,更是一种责任和“爱”。再优秀的爷爷奶奶,在儿童教育这块儿的学习能力和领悟力不如父母,另外老一辈的人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打破我们教育的规矩。
比如,我们在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时候,老人即便是懂得,但做的时候难免会僭越职责,帮孩子拎书包、帮孩子穿衣服等等,这些事情会代劳。所以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时候,父母多参与,尽量争取老人的配合。
第三,“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王冰博士曾说过:“没有完美的人生,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在黑暗中也能找到幸福的光亮,哪怕一点点光就可以支撑他们走下去。我们要送给孩子的就是扎火把的方法。”
没错,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拥有一个比较幸福的人生,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如鱼得水,需要教会孩子的是:如何处理幼儿园的小麻烦,而不是事事等待老师的关照。
同时,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老师也很忙,不能顾及到所有的小朋友,当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学会自己处理,处理不来的征求老师和其他人的帮助。
第四,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分阶段,分步奏教育。
每个孩子是不同的个体,发展的快慢也不尽相同,父母不需拿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而觉得孩子笨,有时可能是我们的示范不清楚,而使宝宝搞不清楚,缓慢且清晰的示范是有绝对必要的。
当然步骤该如何分?分几步?都可视父母的需求,以我们自己认为好教的步骤为基准,不过,最好是在示范前就先演练一遍,视流程是否流畅?以孩子的程度,这样可以了解吗?不要想到就教,步骤一改再改,让宝宝无所适从。
在培养孩子生活能力上,“小熊宝宝绘本”也需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帮助。本套书在生活、健康习惯的养成上涵盖了幼儿吃饭、睡觉、洗澡、上厕所等我们可能忽视的细节。
综上所述,不管是孩子刚上幼儿园还是已经上了很久幼儿园的家长,我们都需要积极培养孩子自己关照自己的能力,这样才会让宝宝在幼儿园如鱼得水,适应的更好。别人再多的帮助也只是一时的,自己帮助自己才是一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