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蜜蜂引路》里,革命家和养蜂人聊了什么?
蜜蜂和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喜欢跳舞,喜欢旅行,喜欢鲜花,保护女王,当然,还有享受蜜糖。
周末与朋友一同骑行,穿过校园时, 蜜蜂“嗡嗡”飞来,一个奇怪的问题脱口而出:小蜜蜂是什么颜色的?
答:黄色!
你的第一反应答案也是这样吗?
生于80年代,我心中的“小蜜蜂”是黑白色的(因为家中没有彩色电视)。记得,小学那会儿一直有一个心愿,希望能有一台自己的“小霸王”学(you)习(xi)机,下学回家后,玩上两把坦克大战、冒险岛、超级马里奥,或者是小蜜蜂。
当时,玩小蜜蜂纯属娱乐,对其中游戏角色设计全然不关心。现在,闲来无事,方觉得其设定应该还是遵从了自然规律的。在自然界中一个蜜蜂群体有几千到几万只蜜蜂,由一只蜂王、少量(500-1500)雄蜂和众多(1W-15 W)工蜂组成。可见上图游戏中,下面最多的绿色蜂,是负责侦探和采蜜的工蜂;依次往上,紫色和红色的应该是雄蜂,它们会陪伴在蜂王左右,职责是繁殖后代;最高端,当为蜂王,也叫“母蜂”、“蜂后”,是发育完全的雌蜂,负责产卵,蜂群中大部分的蜜蜂都是它的后代,虽然它并非实际上的统治者,但仍居于绝对唯一地位。所以蜂王偶尔会在蜂群的保护下对射击者发起反击。
游戏时,因资源有限,小伙伴只能轮流执掌手柄。方式有二:一是平均主义,每人一把或者5分钟;二是,机会主义,看谁能获得游戏胜利:
两只小蜜轰呀,灰在发丛中呀!
左灰灰!右灰灰!灰呀!灰呀!
飞哪儿干嘛去?
为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缔造者、布尔什维克的创始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引路!
WHO?
列宁!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谈天。
或许是个武侠故事,想必养蜂人是一世外高人。
有一回,列宁想找那个人谈谈怎样养蜂。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终于要拜师了,出人意料的是常常谈天却从未问过:前辈,你居何处!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养蜂的人。
这绝对不是巧合,因为山里就住高人一家!
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姑姑看见过儿,惊讶地说:“过儿,真的是你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过儿热泪盈眶:“我有向导,是您的玉峰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要说“蜜蜂引路”是确有其说的!
根据老人的说法,家里飞进一只蜂代表你有位访客正在来你家的路上,如果你善待这只蜂,那这名访客肯定心情愉悦。我想,16年约期到时,小龙女的屋子里肯定挤满了玉峰。
要说“蜜蜂引路”是确有科学依据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冯·弗里施(1886-1982)毕生致力于破解蜜蜂的沟通之谜。他发现蜜蜂具有时间和空间记忆,能利用树、岩层或谷仓这样的地标来帮自己引路。负责寻找蜜源的侦查员工蜂通过舞蹈说明花蜜、花粉、水和树脂的确切位置或其它重要信息——圆圈舞表示蜜源非常接近,摇摆舞表示蜜源比较远。
所以,伟大的革命家跟随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皆大欢喜!那么,他去找那个人谈怎样养蜂,会说什么呢?
假设老人和麦家乡鄂西山区的老人一样,他们会这样聊……
老人说:每年的春夏之交,要招蜂。招来的蜂,养在木桶中,放置屋檐,或向阳的避雨处。
壶盖儿说:别看它们的巢穴很简陋,但是蜜蜂的居住环境很干净。1984年4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启航,3300只蜂被放置在一个特殊的封闭盒内,跟随航天飞机在太空中游历了一番。它们完美的适应了失重状态,并建造了一个与普通蜂巢无异的太空蜂巢。不过它们无法排泄,因为蜂只会在蜂巢外解决这类个人问题,所以它们足足憋了7天,一位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发言人称:“太空蜂巢跟别针一样干净闪亮”。
老人说:屋檐有蜘蛛结网,很多蜜蜂都会被网住,爱蜂的小朋友会将蛛网挑下来,解救救蜜蜂:有时候能成功解救,有时候会弄坏它的翅膀,有时候会被蛰。
老人说:每年白露过后为取密季节,蜂页被取出一多半,留了一小半,作为蜜蜂们的口粮。
老人说:捣碎的蜂页里通常会有被淹死的小蜜蜂,或者还有一些花粉,通过过滤就会滤出金子般的蜜汁。
老人说:表面有一些小泡泡,这说明是好蜂蜜,因为蜂蜜里面有很多活性物质,经过晃动后就会起一些小泡。
壶盖儿说:商场里的蜂蜜不管你怎么摇怎么晃都没有泡的,那是因为那些蜂蜜经过高温加工把蜂蜜里的活性物质给杀死了。
老人说:白露过后,正是晚季玉米成熟的时候,值此时也正是解馋的时候,掰下玉米,用柴火、炭火烤熟,沾蜂蜜,香又甜。或者,将嫩玉米磨成浆,放点酵母,蒸熟成玉米粑粑,用火烤焦,沾蜂蜜,味道也是一绝!
老人说:这些年,蜜蜂越来越少,蜂蜜价格也随之涨高,从早先的20元/斤,到现在的150元/斤。不过,因其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又备受当地人喜欢,总是在未取蜜之前,为数不多的蜜就被人订走了。虽然家中并无多少存货,但既然大老远跑来,且不要空手而归,就捎一块吧!
革命家说:THANK YOU! BYE-BYE!
.
.
.
对了,文章开头的蜜蜂,有人涂色如下:
更多美食及美食故事请关注<麦火柴>
周末与朋友一同骑行,穿过校园时, 蜜蜂“嗡嗡”飞来,一个奇怪的问题脱口而出:小蜜蜂是什么颜色的?
答:黄色!
你的第一反应答案也是这样吗?
![]() |
(请自行脑补上色) |
生于80年代,我心中的“小蜜蜂”是黑白色的(因为家中没有彩色电视)。记得,小学那会儿一直有一个心愿,希望能有一台自己的“小霸王”学(you)习(xi)机,下学回家后,玩上两把坦克大战、冒险岛、超级马里奥,或者是小蜜蜂。
![]() |
当时,玩小蜜蜂纯属娱乐,对其中游戏角色设计全然不关心。现在,闲来无事,方觉得其设定应该还是遵从了自然规律的。在自然界中一个蜜蜂群体有几千到几万只蜜蜂,由一只蜂王、少量(500-1500)雄蜂和众多(1W-15 W)工蜂组成。可见上图游戏中,下面最多的绿色蜂,是负责侦探和采蜜的工蜂;依次往上,紫色和红色的应该是雄蜂,它们会陪伴在蜂王左右,职责是繁殖后代;最高端,当为蜂王,也叫“母蜂”、“蜂后”,是发育完全的雌蜂,负责产卵,蜂群中大部分的蜜蜂都是它的后代,虽然它并非实际上的统治者,但仍居于绝对唯一地位。所以蜂王偶尔会在蜂群的保护下对射击者发起反击。
游戏时,因资源有限,小伙伴只能轮流执掌手柄。方式有二:一是平均主义,每人一把或者5分钟;二是,机会主义,看谁能获得游戏胜利:
两只小蜜轰呀,灰在发丛中呀!
左灰灰!右灰灰!灰呀!灰呀!
![]() |
飞哪儿干嘛去?
为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缔造者、布尔什维克的创始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引路!
WHO?
列宁!
![]() |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谈天。
或许是个武侠故事,想必养蜂人是一世外高人。
有一回,列宁想找那个人谈谈怎样养蜂。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终于要拜师了,出人意料的是常常谈天却从未问过:前辈,你居何处!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养蜂的人。
这绝对不是巧合,因为山里就住高人一家!
![]() |
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姑姑看见过儿,惊讶地说:“过儿,真的是你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过儿热泪盈眶:“我有向导,是您的玉峰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 |
要说“蜜蜂引路”是确有其说的!
根据老人的说法,家里飞进一只蜂代表你有位访客正在来你家的路上,如果你善待这只蜂,那这名访客肯定心情愉悦。我想,16年约期到时,小龙女的屋子里肯定挤满了玉峰。
要说“蜜蜂引路”是确有科学依据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冯·弗里施(1886-1982)毕生致力于破解蜜蜂的沟通之谜。他发现蜜蜂具有时间和空间记忆,能利用树、岩层或谷仓这样的地标来帮自己引路。负责寻找蜜源的侦查员工蜂通过舞蹈说明花蜜、花粉、水和树脂的确切位置或其它重要信息——圆圈舞表示蜜源非常接近,摇摆舞表示蜜源比较远。
所以,伟大的革命家跟随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皆大欢喜!那么,他去找那个人谈怎样养蜂,会说什么呢?
假设老人和麦家乡鄂西山区的老人一样,他们会这样聊……
老人说:每年的春夏之交,要招蜂。招来的蜂,养在木桶中,放置屋檐,或向阳的避雨处。
![]() |
壶盖儿说:别看它们的巢穴很简陋,但是蜜蜂的居住环境很干净。1984年4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启航,3300只蜂被放置在一个特殊的封闭盒内,跟随航天飞机在太空中游历了一番。它们完美的适应了失重状态,并建造了一个与普通蜂巢无异的太空蜂巢。不过它们无法排泄,因为蜂只会在蜂巢外解决这类个人问题,所以它们足足憋了7天,一位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发言人称:“太空蜂巢跟别针一样干净闪亮”。
老人说:屋檐有蜘蛛结网,很多蜜蜂都会被网住,爱蜂的小朋友会将蛛网挑下来,解救救蜜蜂:有时候能成功解救,有时候会弄坏它的翅膀,有时候会被蛰。
![]() |
老人说:每年白露过后为取密季节,蜂页被取出一多半,留了一小半,作为蜜蜂们的口粮。
![]() |
老人说:捣碎的蜂页里通常会有被淹死的小蜜蜂,或者还有一些花粉,通过过滤就会滤出金子般的蜜汁。
![]() |
老人说:表面有一些小泡泡,这说明是好蜂蜜,因为蜂蜜里面有很多活性物质,经过晃动后就会起一些小泡。
壶盖儿说:商场里的蜂蜜不管你怎么摇怎么晃都没有泡的,那是因为那些蜂蜜经过高温加工把蜂蜜里的活性物质给杀死了。
![]() |
老人说:白露过后,正是晚季玉米成熟的时候,值此时也正是解馋的时候,掰下玉米,用柴火、炭火烤熟,沾蜂蜜,香又甜。或者,将嫩玉米磨成浆,放点酵母,蒸熟成玉米粑粑,用火烤焦,沾蜂蜜,味道也是一绝!
![]() |
老人说:这些年,蜜蜂越来越少,蜂蜜价格也随之涨高,从早先的20元/斤,到现在的150元/斤。不过,因其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又备受当地人喜欢,总是在未取蜜之前,为数不多的蜜就被人订走了。虽然家中并无多少存货,但既然大老远跑来,且不要空手而归,就捎一块吧!
![]() |
革命家说:THANK YOU! BYE-BYE!
.
.
.
对了,文章开头的蜜蜂,有人涂色如下:
![]() |
更多美食及美食故事请关注<麦火柴>
![]() |
mai-huochai |
-
暖水壶盖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0 13: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