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长了一张素颜比化妆好看的脸 | 流水
文| 简洁 公众号:简影录(ID:everyjane)

1
我最早关于化妆的一个印象,是在亦舒的一本小说里,里面的女主角一个月只化两天妆,因为公司给了置装费,所以在那两天里的打扮算是对这笔费用有所交待。因此全公司的男性都盼望着她打扮的那两天,是美女真正成为美女的时刻。
能把打扮的那两天让整个公司的男性觉得像在过节,这女主角就算不化妆想必也是不差的。亦舒笔下的美人,推崇的是美而不自知,但我却对这个明显美而自知的女主角印象深刻。长大后深究起来,大概是我很欣赏这种对自己的美收放自如的潇洒感觉:
要打扮时也能很美,要舒服时也能不为这打扮的套路而束缚。
我早年的还不懂化妆的审美里,偏爱的都是妆面干净的女明星。不一定是真素颜,但营造了一种清淡的感觉。我还记得在大学时,去好友小凡的寝室里串门,那时她喜欢林嘉欣,指着电脑屏保给我说,她好惨啊,这是张不化妆比化妆好看的脸。

为什么有着一张不化妆比化妆好看的脸吃亏?因为在别人能用化妆大幅提升自己容貌的时候,这种素颜脸只能凭着自己最天然的本质去拼,对于女明星来说,这多少还限制了造型的多变和角色的塑造。而随着年纪的增加,当别人能轻易用浓妆掩饰自己的老态,对于这种类型的脸,就算皱纹全遮住,还是让人感慨青春不在。

很不幸,我也属于这一类型。在我不多的化妆常识里我认识到,这种所谓化妆没有素脸好看的脸,最大的特征是不太能上眼妆。小心翼翼上个内眼线和睫毛膏提提神,再上眼影或过过多修饰,通常就是灾难。
好在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点烦恼在大多数时候是算不上烦恼的。素颜能打,在平日时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方便。就连娱乐圈,近年来都有一种对于素颜的推崇,背后隐藏的大概是对真美女的鉴定。素颜都美,才是真的美。

这就使我在关于化妆问题上少有的感到被冒犯的经历特别清晰。不知是不是每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老师和爸妈审美的不准化妆的时代,而在某一个时段过后,又会进入一个被嫌弃不会化妆的时代。
2
我特别不喜欢的一个讲法是:“化淡妆是面试时的一种礼仪。”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是在大三时的暑假,在外婆家,一家小姐妹围了一圈,我舅妈拿着一本《瑞丽》,我还记得,那一期有谢娜,舅妈一边摩挲着谢娜零毛孔的妆容,一边点评,一边给我们说学会化妆的重要性。

我舅妈曾是大学里的法语老师,一口法语讲得松香软糯,辅修了两年法语的我还没有听过比她讲法语更好听的中国女人。但后来大概嫌收入微薄,不知怎的去做了玫琳凯,高智商高学历和语言天赋让她在这个卖安利的行业过得风生水起,谨慎如我妈,都在她这里买了几千块的化妆护肤品,我的第一支清洁面膜就是在她这里买的。
虽然后来我们对她的推销多少有些逃避,但仔细想想,我最初关于化妆的知识都是在我舅妈每次见面时完成的。当她说起化妆知识,我看到从小像假小子一样的理工科表姐,捧着自己未施粉黛的脸拼命点头表示赞同。
化妆如何与礼仪产生关联,在我看来在逻辑上是有很大问题的。但冥冥中我知道,不管如何地去论证这是一个伪命题,这个坑都是非跳不可了。有一种毕业时大家都要上的当,你是很难众人皆醉我独醒地绕过去的。
就像黑色正装外套,黑色小包裙,还有不超过五厘米的黑色高跟鞋,即使是自己有本时尚经的姑娘,在诸如《面试官不会告诉你的100件事》这样口耳相传的经验前也要败下阵来,规规矩矩的把自己和所有应届生打扮成同一个白衬衫黑套装的模样。
那样的面试套装我也是买过的,即使是读研把我找工作的时间往后推了两三年,在大三集体开始找工作的浪潮下,逛街时也会忍不住留意多看两眼。要到真的过五关斩六将,找了几轮工作后,才会发现,咦,原来面试不用穿成这样的呀,到再换第二份工作时才能体悟,穿成这样反而是露怯了。
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在当年却少有人能看破,看破也未敢尝试,明明是最无拘无束有无限可能的年纪,在还没有进入职场被束缚的时候,却先被这些找工作面试的伪“圣经”把自己圈地自牢。
3
化妆是种礼仪,也许和黑色面试套装一样是面试伪“圣经”的一个,但至少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从此之后黑色面试套装我再也没穿过,而化妆还在之后的日子里继续陪伴着我的生活。
回头看它最大的意义大概是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学化妆的理由。
化妆是一个受所在群体影响很大行为,而我周围真的非常缺乏学化妆的氛围。初中之前的校服生活不用说,高中拼名牌比时尚的有,但明目张胆化妆的还真没有,偶尔有一两个便全校闻名。
大学时刚进大学城就是一座荒岛,上面只有一届师兄师姐,大家基本是自生自灭的生长状况,精致的自顾自精致,素颜的也没有压力,偶尔搞活动参加表演提前去师姐宿舍打扮好也足够应付了。
真正刺激到我,反而是一场小学毕业十年的同学会。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时隔多年未见的女同学们集体变身的样子,因为太早分开,不同的环境塑造出我不熟悉的一群人,那时我不过刚修炼到打底妆上口红的程度,不知怎么聊到化妆的话题,有个男生说他已经能给女朋友化睫毛膏了,然后转头半是嘲弄半是炫耀地对我说了一句:你还不会涂睫毛膏吧。
我当时被那份优越感差点闪到了眼。然后迅速反应过来,我对“化妆是种礼仪”这个命题感到违和的原因。在读书时代,老师们把化妆的人当成是异类,而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之后,不会化妆反而又成了可以被挑剔的理由。
当年我舅妈的“化妆礼仪论”很快在她的过度解释中露出破绽。在一次她力邀我和我同学去上的化妆课后,她强烈推荐了一款白色高光粉,但是因为我们都没有意向买其他的彩妆,同学恶趣味地问了一句:能只涂高光粉不化妆出门吗?
我舅妈说:那就像是穿了睡衣出门。然后我同学说那还是算了,我舅妈接上一句:那也比光着身子出门好啊。
如果说面试化妆礼仪论还有些道理,建立在这上面的“不化妆出门等于裸奔出门”的推论简直让我瞬间清醒过来,这无非是为了满足某种目的而建立的一种价值体系。
4
我同意礼仪与整洁,干净,得体有关,但若强行将之与化不化妆进行百分之百的联系,则未免太牵强。就拿我的大学同学来说,有一个人的面试妆总是让人提心吊胆,因为她顶着两根粗粗的一看就让人出戏的眉毛,显得非常滑稽。而二十出头的小姑娘,本来涂个有颜色的唇膏就可以清清爽爽地出现在在面试官眼前。
化妆可以让人容颜更美,把控对自己有利的因素无可厚非,但再深想一层,为何对男性就没有提出这条化淡妆的“礼仪”?难道你们不是在同一场合面试?竞争的难道不是同一个职位?为何在“礼仪”上就会有不同的要求呢?在这所谓要求之后,潜在的难道不是对两者不同的预期吗?
不知是不是巧合,毕业后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刚好是我毕业前唯一一个没有按“面试圣经”去打扮的面试。
记得那个面试是在冬天,因为当天太冷,我索性穿了最暖的一件紫色呢子大衣和黑色长靴出门,穿着平时常穿的衣服整个人是一种舒适自然的状态,从笔试到面试都很顺利,最后决定时生了一点波折,不过最后有惊无险的过了。
和同事熟悉之后,主编和主任常和我聊当时面试时的一些内幕,比如当时什么问题,他人是如何回答。在那些对面试者的印象中,没有一个和服装打扮有关。
进入媒体工作之后,关于化妆的这根神筋反而彻底松懈下来,除了不要穿拖鞋,没有任何衣着打扮上的限制。我对于化妆的学习,与其说是外界的硬性要求,不如说是对自己容貌变化的需求。
二十出头时,总是自满于别人说化了妆和没化无多大差别;再大些知道照起相来差别立马出现,隔离能提气色,粉底相当于柔光特效;会区分见人和上镜的场合妆容的不同,眼妆什么时候能省、什么时候不能偷懒;眉毛渐淡,皱纹渐长,也便多了更多需要学习的内容。
虽然已经可以五分钟给自己涂上一个妆,但有时给别人一化妆,问题马上就暴露,我完全不会化我自己以外的脸。其实到现在,我平时还是素颜居多,和最初学化妆时一样,打个口红就觉得能见人。
但每次需要化妆时,我心情都是愉悦的,不是为了某种“规则”和“礼仪”而做,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看。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即使不化妆也不存在某种“失礼”,即使不会化妆,也不是什么缺陷和大不了的事。比起个性,我觉得这更多的指向一种自由,不被定义和圈住的自由。
最近看综艺节目中赵薇和周冬雨聊天时爆料,说谢霆峰皮肤好,上镜从来不化妆,演了这么多年的戏,就是坚持不化妆,但拍出来还是那么好看。在最需要讲究化妆的行业里,这大概算得上一种“恃靓行凶”了
反过来想一想,有意思的是,在娱乐圈的通稿中,素颜通常和敬业有关,而化妆舍不得让自己丑,往往是和不敬业连在一起。其背后隐藏的逻辑,大概是人都有爱美之心,舍弃形像更加不易。
素颜和化妆敬业与否,说到底都是为角色和场合服务,担得起为美,担不起任嘲。但如此都没有动不动和“礼”扯上关联。
现在回想去大三时那堂举轻若重的安利课,比起动不动就上升到礼节的说法,我更喜欢在节目中素着脸戴着帽子吃鱼的周冬雨常说的那个词:体面。
除却幽默和自嘲的性质,这其实代表的是一种心理舒适的状态:
素颜面对大海享乐放松是一种体面,打扮起来美得不可方物也是一种体面;
内心丰富、对答如流是一种体面;自得其乐、不碍他人也是一种体面。
如果重新回到大三的那个暑假,我大概还是不会附和也不会争辩, 化妆说到底是一件小事,但我希望即使是小事,不要轻易地将一件本可以愉悦自己的事,放进别人圈定的规则里。
5
回想起来,我喜欢的素颜让我印象深刻的女演员有两个,一个是周冬雨,一个是香里奈。

周冬雨的素颜状态好是经过赵薇盖章认定的——化妆和不化妆差别不大。和打了底妆的“素颜妆”不同,她展示的脸在高清像素下被网友放大看到嘴角鼻翼的一点色素沉积,那是一点都不含糊的素面朝天。在某杂志素颜主题的封面中,大概只有她能做到至少眼妆部分的真素颜。
这大概是理想中的最好不化妆的状态,因为年轻和天生丽质,在不化妆时也有着不输旁人的风采。
但其实我也很喜欢看关于周冬雨妆容的分析,眼角斜飞上去的那一条俏皮眼线,看上去老是不刮的眉毛,在她脸上显得更加服帖的底妆,以及在干净的妆面上,更容易让人种草的口红。


大概是因为她毫无保留的展现过素颜,人们便能更明显的看到妆容在她身上起到怎样微妙气质的变化。比起浓妆的截然不同,这种微小的变化带来的整体提升的区别,反而更令人有兴趣去品味,也更有日常的借鉴意义。
如果说周冬雨属于素颜能打、上妆更佳的例子,香里奈却是完全相反的路线。
作为模特出身,香里奈的脸非常适合上妆,各种风格的妆她都能轻松驾驭,特别是一些夸张的妆,也能在她脸上得到很好的演绎。日杂模特虽多,但她那一份甜美中带着帅气和率性的风格,却难以模仿。



香里奈是那种少有的不靠短发和中性服饰就能让人感受到帅气的类型,在展现这种帅气时,完全没有以减损女人味来表达。这份独特气质,让人怎么看都不腻。
然而和她上佳的上妆表现相比,她的素颜状态并不算出众。但我们有机会看到大量的她的纯素颜,是因为她在作为演员时,对素颜的不介意已经到了连观众都想劝的程度。




从《我不能恋爱的理由》到《summer nude》再到《被讨厌的勇气》开始,对于角色需要表达的素颜状态,香里奈的诚意总是十足,我怀疑这有些是从模特到演员转型时对自己的过分要求。在summer nude里有一场洗澡之后的戏,那大概是我见到女演员最彻底的素颜,真的完全就是洗澡之后毫无修饰的样子,连湿头发的凌乱都仿佛看见自己刚从浴室里出来的鬼样子。

有时也不免感叹,多期望她能好好利用自己上妆后的美,回复到《旋爱》里最适合她的妆容和造型里。其实在睡一觉起来女演员妆是完整的状况已经见怪不怪,完全没有必要做到这么实诚,演技和素颜也并没有直接联系。但就在我的这种可惜中,她还真的在这种大开大合的对容貌的无所顾忌中,把演技磨练了出来。
香里奈和周冬雨两个截然不同的类型,却都符合开头文中我对亦舒小说女主的那种欣赏:对自己的美的收放自如。说到底, 那种自如当然最好是随时都良好的状态,但更重要的是美得起也放得下的坦然。

回到我的20代青春,我需要的并不是化妆还是素颜更好的站队,而是不管化不化妆,都有这份不被他人价值观裹胁的自如吧。
【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遇见张小娴”(ID:Miss_AmyZ)】
作者简介:简洁,杂志编辑。双子座,不分裂。见过了许多人,想讲自己的事。微博@mayjane,豆瓣@Jane想自然醒,公众号:简影录@everyjane
-
miss7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0-02 22:00:43
-
温水煮阿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2 14:15:05
-
happypistachi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2 10:26:50
-
happypistachi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2 1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