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 —— 《明朝那些事》评
明朝十六帝,从洪武太祖朱元璋到崇祯思宗朱由检,历时276年(1368年-1644年),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
明朝历史上出过明君,名臣,出过超级猛人如王阳明,也出过超级大恶人如魏忠贤,以前偶有看历史书都是相当枯燥无味,但是《明朝》这本,却是写得相当荡气回肠的一部,虽然开头看起来很激昂,不过结局一样很悲惨,从建立到消亡也算是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查了下,唐朝存续了约290年,北宋加南宋加起来约319年(由于蒙古入侵建立元朝),明朝相比之下,持续时间不算短了,也是历史上强盛的朝代之一。
一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总是伴随着各种残忍血腥的事,但是也有不能掩盖其光芒的人物和事件,时间会让一切沉淀并最终给出历史的答案。
第一篇
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大帝
一、朱元璋的对手
在讲朱元璋之前,先说说朱元璋的对手,朱元璋在夺得天下之前,有两个主要的对手,张士诚和陈友谅。朱元璋评价此二人,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
陈友谅是渔民出身,被人看不起很多年,于是立志读书做官改变自己的命运。由于长期的被鄙视,造成心理比较扭曲,不相信所谓人性的美好一面,只懂杀戮,仇恨,权势,完全没有道德标准,挡路者死,只迷信暴力和权势,迷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此人杀了提拔他的倪文俊,杀掉原来的老板徐寿辉,最终手握大权,开始逐鹿天下。但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怎么的老板难免有怎样的员工了(大部分来说),陈友谅手下的兵并非不强,但是,人人抱着开工领钱的心态去打仗,打赢,领钱吃饭,打输,跑路。
陈友谅手下的战船也是非同一般的强悍,比朱元璋的小渔船不知道好多少倍。(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力发展航海造船,后来郑和下西洋跟这个有相当的关系)但是陈友谅的性格缺陷又一次决定他的选择。陈友谅多疑,对于不确定的地方不肯冒险,纵使他认为是对的;认为属于我的东西就是我的,失去的都要抢回来,纵使他认为未必应该去做,纵使地形不利于战斗,他还是跑过去了。最终在与朱元璋决死战的时候,被朱元璋用计圈住主战力在鄱阳湖,在各种劣势中被打败。
这样的老板也不可能有好将领,谁也不会为了一个随时可以给自己一刀的老板卖命,陈友谅就是这样的老板,未得到权的时候,赵普胜的威信比他高,军中多人拥护,他认为赵普胜是障碍,杀了;倪文俊是他顶头上司,但是倪文俊落难的时候,他觉得对方没有利用价值,直接一刀解决了,然后拿去献给徐寿辉获得权位。当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时候,觉得徐寿辉一无是处,不能打仗也不懂管理,这样的人怎么能骑在我头上呢,于是也是一刀结果了。看着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心寒。能打胜仗的将领、士兵不是靠暴力维持,而是有统一的信念,勇气,没有为之而战的信念,也就一盘散沙而已。(关于 信念,在于谦 的部分再说)
打败陈友谅之后,朱元璋的第二个对手是张士诚。之所以先陈友谅后张士诚,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张士诚有很浓厚的小富即安的观念,张士诚是私盐贩子,很早就圈定了江浙一带的富庶之地,自立为王,类似于诸侯割据的状况。但是他并没有利用自己的兵力和钱财去继续开拓版图,而是固守在这一块地方,即便朱元璋与陈友谅在干架,他也没有出动帮忙。但是,反之,如果先攻张士诚,陈友谅肯定会出兵讨伐朱元璋,这让朱元璋双线开战的话,朱元璋就会干不过他们了,很可能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境况了。朱元璋这样的选择确实是很有眼光。
好了,轮到打张士诚的时候了。由于张士诚的小富即安的思想,在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之后,他还抱着一个想法——占据江南富庶之地,继续当他的富地主,你朱元璋要统一全国打败元朝你可以去,我就占着一块地当土皇帝。但是朱地主不同意,当时张士诚的据点在平江(今苏州),大部分人认为只要拿下平江,其他附近的地区将会不战而降,但是朱元璋认为其他富庶地区可以补充兵力和粮食,只能先剪除他的羽翼,再攻平江。对比攻打陈友谅的时候又有不同。陈友谅的时候,由于陈友谅也是主动出击的人,朱元璋是选定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地方,佯装败退,诱敌深入,知道陈友谅多疑,使计让人把陈友谅的主力带到,再最后开打。朱元璋的计策都是依照地形和个人性格而定。攻张士诚的时候,基本上没什么特别了,兵精粮足,带着几十万人围城。但张士诚守城却是有一套,关键也是他那边地方富庶,积存的粮食够,足足守了八个月,城破之时,还继续进行巷战,最后不敌,被俘虏。在被俘虏前,他杀了所有亲属,誓不投降,以示自己的决心。最后虽然被俘虏,不过绝食、不言,无视来劝降的人,最后朱元璋出场。难得的朱元璋也是好声好气过来劝降的,不过张士诚说了一句,“你并不比我强,只不过上天照顾你而不照顾我而已。”最后朱元璋怒了,杀了。
至此,他的两大对手都覆灭了。其实我还是觉得朱元璋比他们都强。陈友谅心胸狭窄,疑心太重,狠毒,超级狠毒,是枭雄却不是英雄。张士诚目光不够远大,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更缺乏远见,军事能力和用人之能也远不如朱元璋。虽然说,运气也是成就事业的一项重要因素,朱元璋也的确有运气,但是就竞争对手而言,朱元璋还是在他们二人之上。
二、打败元朝
当朱元璋打败了他们二人之后,就剩下最后一个对手了——元朝。说到底,元朝才是朱元璋真正的对手,元朝末年,饥荒严重,吃不上饭的朱元璋最后才造反的。朱元璋一开始也不是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看名字就知道是三代贫农,给地主家放牛种地的。但是饥荒,旱灾,赋税压迫等,吃不上饭了,家人也饿死了,到最后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朱重八去了皇觉寺当和尚。当和尚后依然受欺负,因为哪里都有阶级,照样是最脏累差的活干完了,却仍然吃不上一口饭。然后出去化缘,化缘也是有地域界限的,去了那些富的地方也是要遭打的,朱重八被安排化缘的地方仍然是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当时他去的大概是甘肃一带。出外化缘三年,我相信那应该是朱重八最痛苦的时候,人要蜕变,最大的动力往往是绝望,没有家人连饭都吃不饱的朱重八还剩下什么?仅有自尊,但是化缘是会把最后的自尊都剥夺的,三年后回到皇觉寺的朱重八,一定是已经跨过所有困难,心已经变得强大的人了。唯有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但是,当时全国造反的起义军不少,同样,举报造反份子而自己获利的人也是不少。毕竟造反的风险太大,要杀头的,而举报造反的风险则小很多,那是拿别人的命去换自己的富贵。直到他的好友汤和的一封信来到,劝他造反,这时朱重八也是不反不行了。因为有人要举报他,他的选择是——立即死或者造反迟点死。我相信,朱重八一定犹豫了很久才下定决心跟随造反。当所有的选择项都被堵死了的时候,唯有选择走险途。
此时,朱重八改名朱元璋,璋是一种尖锐的玉,朱元璋意为诛杀元朝的利器。
开始造反后,朱元璋的军事才能开始展现,大多数都是打胜仗,我不懂这个,反正大多数是胜的。这个时候是朱元璋的原始积累时期。除了积累自己手下的兵之外,他还遇到了几个人,这些人将会在之后跟随他的一生。
首先第一个是他的妻子。朱元璋的妻子马姑娘,也就是之后的马皇后,是他当时造反第一个领导郭子兴的义女。马姑娘对他很不错,让朱元璋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并且在建立皇权之后,马皇后也依然保有她的好性格,在朱元璋晚年滥杀无辜的时候,马皇后曾经多次劝阻他,阻止了很多人的死亡。并且,尤其是朱元璋晚年的时候,马皇后几乎是唯一一个可以劝导朱元璋的人。
1. 武将
徐达和常遇春。此二人堪称明朝开国战争的帝国双壁。徐达善谋断,有统帅之才,常遇春更偏向先锋型的人。徐达在文中的出场频率挺高,基本上都是战之必胜,而且冷静,眼光独到,判断准确。徐达一直活到明朝帝国建立,并成为开国六公爵之一,为明朝建立立下很大功劳。徐达跟朱元璋是同乡发小,当时朱元璋去了造反基地后当了个小领导,回去征兵的时候,徐达跟随过来了。徐达更有一次在朱元璋被捉的时候,自己做人质换朱元璋回来,所以很得朱元璋的信任。
而常遇春则是有个相当不好的习惯——杀降。不管是说“你们投降我就不杀”之后还是继续杀,还是不降也杀,总之就是杀。可能杀降能给敌人震慑,或者是,他喜欢那种主宰生杀大权的感觉。常遇春并没有活到帝国建立,在一北伐归途中,暴毙在路上,也算是死得其所。他的一生,是英勇善战的戎马生涯,但是杀降不是好习惯。过于滥杀无辜。
明朝开国的一代名将除了此二人,还有以下几位:冯胜,李文忠,蓝玉,傅友德,邓愈,汤和(此人就是写信给朱元璋让他过去造反的人)。之所以提到这些人的名字,是因为他们的晚年,以及他们的后代,都同朱家帝王有不少的关系。这第一代的高干子弟们的下场很不一样。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明朝的开国,将星闪耀,比明朝中后期能打的将领多多了,此处作者提到【名将是怎么炼成的】,这个很有意思。作者认为,能成名将要经过六个阶段:一,读兵书(首先要有军事理论),当然有些军事天才是不需要读兵书的,能够拿着盗版的孙子兵法都打胜仗的人那是天才。二,实战。经过战场惨烈的人才了解什么是战争。三,冷酷。只有心如磐石的人才可以继续向前。四,理智。这个太重要的,一激动就控制不住的将领,怎么运筹帷幄。伍,判断。我很难说理智和判断哪个更重要一些。因为,在战争中,需要理智去认清形势,不能说敌人来入侵了就开始慌神,但是同样需要精准的判断,判断错误,那就是几万条人命。这两者算是互相制衡,并行发展。六,坚强。这个真是太太重要了。战争中谁也不能保证每次必赢,带着畏惧之心出战,承受着可能战败的压力,在尸山血河中站起来,继续向前,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所以,在战争中成长,在战争中学习,成为一代名将,确实不是普通人。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此处作者引用的这句,恰到好处)
打败元朝最后一个能打的将领王保保之后,(此人是蒙古人,有蒙古名,不过汉名叫王保保),这时朱元璋已经建立了国家,改国号明。
2.文官
说完武将,先说一下文臣。文臣在明朝初期人数比不上武将,但知名度很高,其中两个,一个是刘基,也就是刘伯温,另一个是李善长。
先说刘伯温,朱元璋对他评价很高,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子房,即张子房,也就是张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同样也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此人确实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人物。
插一句,要说张良厉害还是诸葛亮厉害,我偏向诸葛亮,汉高祖刘邦的年代,不但有谋士张良,内政有萧何(“成也萧何败萧何”说的就是他),军事打仗有韩信(“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讲的就是他。足以体现韩信的自信,兵不是那么好带,几万人,几十万人听指挥,那是高端管理才能。)而诸葛亮,具体有多厉害我还真不知道,不过据说《三国演义》里面写的诸葛亮厉害过头了,鲁迅先生曾评价“状智多而近乎妖”,可见,写的太夸张了。不过,当时三分天下,强敌环伺,诸葛亮凭一己之力支撑蜀国的军事内政,我觉得还是诸葛亮厉害点。
不过不管是把刘伯温比喻成张良还是诸葛亮,都可以说明的是,刘伯温是后朝里面当之无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谋略家。
刘伯温原本是元朝混着的小官做,后来没做了,就做了隐士。后来被朱元璋手下攻下了他隐居的地方,这个手下爱才,就替朱元璋去招揽人才,才把他请到的。刘伯温据说易卜算卦天文地理都懂,古时懂天文学那是很厉害的,据说那是帝王学说,哪个皇帝都是天上星宿下凡并非凡品之类的,所以都是奇才(据说……)
但要真说刘伯温如何厉害,那真不好说,反正所有的进攻防守作为谋士肯定会出谋划策的。例如,在打王保保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将领认为应该进攻,只有朱元璋和刘伯温反对,认为王保保的兵力还在,并未完全削弱,未是进攻的好时机。但是,已经立国的朱元璋,虽然认为进攻不当,但是依然选择了进攻,因为作为新建立的政权,对于前朝余孽那是必定要赶尽杀绝的。所以决定进攻。此时分三路作战,分别是中路徐达和蓝玉,右路为李文忠,冯胜和傅友德在西路。最后的结果是,中路和右路的明军都遭遇元朝的军队,并且不是残兵,元朝军队伏击明军了。不过由于徐达和李文忠的高超指挥能力,明军并没有大败,双方只是打个平手。反而是西路的傅友德非常强悍,七战七胜,尽歼西北路的元军。从结果来看,刘伯温的预测是正确的。虽然王保保之前被徐达打败了一次,但是他逃走及时,还带着自己的主力,一次的歼灭并没有让他元气大伤,在等待中,王保保的主力得到休养生息,所以,这次的出兵时机不是十分好,但是,凭借着明朝大将们的兵力和指挥,基本已经把北元(元朝的人在朱元璋立国之后向北移,所以叫北元,其实后面剩没几个皇帝了。)赶出了中原地区。并且在十几年之内,北元都无法进犯明朝。
而另一人李善长,说真的我还没听说过此人。但是在朱元璋的眼中,李善长的功劳很大。立国后,朱元璋分封赏赐的时候,曾经封了开国六公爵(功勋最高的六人),而李善长排第一,也是唯一的文官,其他五人徐达、常茂(常遇春之子领受,当时常遇春已不在)、李文忠、冯胜、邓愈,全是战绩彪炳的武将。作者其实提过为什么李善长会排第一,而且是唯一的文官,作为刘伯温这种超高谋略的谋臣,也仅是获封诚意伯(伯爵仅次于公爵)。我认为,除了作者说的,因为李善长是搞后勤的,也就相当于萧何的角色,后勤部长不好当,事情多且杂,武将等各级领导人物个个要伺候,而且打仗后勤补足很重要,时间长了,打的就是后勤战。所以李善长功不可没。我觉得还有其他理由。首先李善长是很早就主动跟随朱元璋的,是第一批来参加的人,并且是主动参加,积极效忠。而刘伯温一开始还不想来给朱元璋干活,是朱元璋手下拿把刀威胁他识时务者为俊杰,他才过来效忠的。再来,李善长和朱元璋是同乡,根据我们源远流长的观念,同乡同姓这些都有助于亲密关系。三,刘伯温太聪明了,根据功高震主的理由,当皇帝的人都有被害妄想症,有理由相信,朱元璋可能并不太喜欢他。四,根据读书人,尤其是学问太高的人都可能有的傲气,我觉得,刘伯温对待朱元璋的态度肯定不如李善长好。所谓智商高情商低。五,朱元璋是个有仇必报的人。根据这些可能性,刘伯温可能并受不待见。
刘伯温和李善长的斗争,在立国之后仍然会继续。
三、立国--制度
朱元璋建立政权之后,有几项是作者特别说明过的。这几套东西(不止是制度,还有制度衍生出的后果)直接影响了明朝甚至之后的几百年,包括,科举制度,当官的结党(结党其实跟科举也有很大很大的关系),八股,废除丞相制度,言官(可以称为骂官,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就是每天专门找人骂,不管好的坏的死的活的都可以骂)。需要说明的是,这几套东西对于理解后期的一些事情很有必要。
科举制度。
前朝也有科举,但是明朝将其发扬光大。考试分三级,一,院试,这是州县考试。考生称童生,合格就叫秀才。考试等级分六等,只有头二等有资格参加下一级考试。二,乡试。这是省考。合格就叫举人。这级考试过了有资格做官,但是不包分配,相当于资格证。这场考试的第一名叫“解元”,是三元里的第一元。举人资格可以参加下一轮。三,会试。朝廷大概会挑300人左右,考上的人叫贡生。会试考上第一名叫“会元”,是三元里的第二元。四,最后一关,面对帝国统治者的殿试。皇帝及大臣根据考试表现,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三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叫赐同进士出身。状元就是三中的第三元。读书人的最高学历荣耀就是“连中三元”。数量屈指可数,作者说明朝就两个人。
考生终于考上了,当官的见面,聊天之时,首先不是拉家常,而是摆资格,具体分为:1. 摆出身,是否进士出身。第二步,摆资历,谁更早高中,洪武(朱元璋)三年,跟洪武十年这样的区别。第三步,比名次。三甲,二甲,庶吉士,一甲。庶吉士是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以成为庶吉士,以后可成为皇帝的近臣秘书老师。
2.言官。
言官的出现其实本来是好事来的。由于朱元璋极度讨厌贪官,对于贪官的惩罚也非常重,还有他自己是超级劳模,废除了丞相制度(此事也有相关事件,后面说)之后,他虽然能把事情都干得很有条理,但是毕竟中国这么大,这么多省市,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朝廷的官之外,他还设立了一套监察制度,这就是言官。这些人官职级别一般只有七品,但权力大,六部十三省的官员都可以管,有KPI考核,但是非考核期,这群人是随时每天都可以上书告状的。
权力大的另一个坏处就是滥用权力,对此,朱元璋用了很绝的办法——一,选人,用认死理的学究先生;二,以小制大,互相制衡。言官的级别低,但可以弹劾高官。虽然朱元璋用了这么一套东西也是相当聪明了。但是到了明朝后期,言官的作用就是骂了,变成了另一个极端。我觉得原因可能在于——权力还是太过大了。虽然级别低,但是由于言官是可以直接上书给皇帝的,连普通的二品大臣也要对七品言官有所忌惮,对于大臣来说本来是好事,但是大臣有人制约了,言官是没有人制约的,所以权力还是太大了。到后期,被拉拢入其他派别之后,就成为朝廷斗争的棋子了。拉拢他们的人用的不一定是金钱,如后期的东林党势力非常强大,但是他们统一起来的是另一种信念。此为后话。造成权力过大除了缺少制约之外,历史上历来不杀言官也是一个传统。因为言官是敢于跟皇帝提意见顶嘴的人,所以为了大臣敢言,讲真话,传统上,包括满朝大臣、皇帝、百姓都认为言官是不能杀的,杀了言官皇帝是要千古被骂,而言官则是千古流芳。所以在朝廷上,言官在下面说得口沫横飞皇帝在上面听得咬牙切齿,皇帝也不能杀了他们。于是时间一长,自然就骄横。
明朝的文人都相当厉害,因为他们考试的难度相当高,主要考的是八股文。陈独秀就是前清的八股文秀才。可以想象,考过八股的人并且成为朝廷重臣的人,脑子那是非同一般。如后期的张居正等。
3. 结党
摆谱完,再加上地域界限的同乡会,还有师生关系(谁录取你就是你的老师,当期考试的考官也可以在见到有潜质的考生时私自结为师生关系),言官的集结,这几套摆下来,慢慢就形成强大而可怕的文官集团。这个帮派非常犀利,可以威胁皇帝,因为一,事情太多,皇帝干不完,必须找大臣干。二,言官是有权退皇帝的意见,不执行。并且他们会用皇帝制定出来的条款反过来制约皇帝。尤其是后面的皇帝更是受到先帝制定的条款的制约。在朱元璋的年代,文官以及整个朝廷都不敢跟朱元璋对着干,因为他杀气太重了。只要贪官,不是真正干事的,朱元璋就杀,不管杀多少人,尽管杀。杀得太多没人干活了,那就干完活,再杀。但是对于后朝来说,几十年甚至一百年累积下来的文官势力集团,皇帝一人是搞不定的,于是加入了另一群人用于对付文官集团,那就是宦官。(后面再说宦官的上台。)
4.废除丞相制度:
这个要从胡惟庸案说起。前面讲到刘基和李善长的斗争,前期朱元璋确实很依靠刘基的才智,但是立国之后,鸟尽弓藏,刘基并没有好下场。刘基和李善长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朝廷势力,刘基代表后期加入朱元璋阵营的浙东集团,李善长代表最开始朱元璋起家的淮西集团。刘基的倒台也代表浙东集团的失败,李善长看似表面是胜利了,但是他也明白他不能做个战靶,等着被朱元璋搞定。所以他决定找个代言人,这个人就是胡惟庸。这个人当时的职位是丞相。刘基是足以担任丞相的人,但是朱元璋对他忌惮甚深,所以搞死了他。而胡惟庸正是因为不强,不聪明,甚至不识好歹,独断专权,而朱元璋不声不响地忍受着这一切,长达八年。朱元璋为的不是解决一个人,而是整个丞相制度。在他看来,丞相是没必要的,找个人来分自己的权力,何必呢。自己打江山这么辛苦,还要忍受一个人在旁边分权,在他看来,废除丞相只是自己一个人多干点活,没事。他没了解的是,为什么丞相制度会延续了上千年,历朝历代都在使用,必有其原因。
作者解释了丞相存在的理由,丞相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理论。在皇权无限扩张并且集中于皇帝一人的时代里,丞相作为制衡处于拔河的另一方,在长达千年的磨合当中,皇帝和丞相都会知道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而且丞相也分担了相当大一部分的工作。不是个个皇帝都是劳模,而且当皇帝如果还没有休假没有享乐,光干活,那谁要拼了老命去当皇帝呢。江山社稷除了意味着财富权力,还有责任。历史经验说明,虽然皇帝是一人独大,但是毕竟精力有限,智慧有穷,朱元璋虽然废除了皇帝,但是却多了一项东西——内阁大臣,这些人的权力有些甚至超越皇权,在张居正,高拱的年代达到顶峰,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
5 洪武四大案:
这要从朱元璋的经历说起。我曾经百度了一下,朱元璋是那么多建立皇朝的皇帝中唯一一个草根贫农变成皇帝的。其他的开国皇帝或多或少是有一官半职,或者是父祖辈有一官半职的。而元朝末期的官员贪得民不聊生,朱元璋也是因为没饭吃才要去造反的。所以他极其痛恨贪官污吏。在立国后,朱元璋定的俸禄也是相当的低,靠俸禄地方官是完全不能养活所有人的。那个时候的俸禄并不止是养活一家大小,乡镇县所有这些的地方官,总管一个地方是自负盈亏的,他领的俸禄是包括他支付给下面给他干活的所有人,还包括他的一家老少。所以,不贪基本上只能活得像个乞丐,最著名的人物是海瑞。但是一个正常普通的官员,他不贪,基本上是没法活的。但是朱元璋的雷霆手段是,贪超过60两银就要杀头,而且要剥皮示众,相当的可怕。但是还是有很多很多很多的人继续贪,杀不完。
洪武四大案的第一案就是 胡惟庸案。历时十年,朱元璋忍受一个跳梁小丑在他眼皮底下胡作非为八年,最终从杀胡惟庸开始,牵扯出上万人被杀掉,方法很简单,宁可错杀不可放过,A扯出B,然后A灭了,B供出C,B\C也灭了。就是这样,灭了上万人。朱元璋用这种极端的手法惩治贪官,并且贪的数量才60两就要杀头。事实上,即使是如此狠戾的手法,依然没法钳制贪污,朱元璋的手法已经到达另一个极端了。那些官员可能是早上才上任,第二天就被举报贪污,然后戴罪工作,工作完再杀头。“水至清则无鱼”,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极致才算好,当事情关乎人的事情,总还是得留有余地。并且,胡惟庸案由此推翻了存续很久的丞相制度。因为既然丞相本身不能胜任,也是个贪官污吏,那还留着干什么呢,取消了丞相不过是自己多干点活。朱元璋认为自己可以胜任,于是后不犹豫地撤销了这个延续上千年的职位。胡惟庸案的最后,还杀了李善长,这个跟随朱元璋多年的心腹。朱元璋为什么要杀他呢?作者没说,史书只是说明李善长参与了胡惟庸的谋反,但是谋反成功所得也不过是第一重臣,除非李善长自己当皇帝,而他在朱元璋下面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一重臣了,他和朱元璋还是亲家,所以谋反对他来说利益不大,而风险很大,所以我认为应该跟朱元璋的被害妄想症有关,凡是皇帝,自己干个几十年还不够,还梦想着千秋万代一统江山,他害怕自己死后,这些曾经的开国功臣会对他的后代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他要把所有这些功臣一个个的干掉,永保他子孙后代的江山。
第二案:空印案。这个的起源是明朝官员每年要上报财政等各种报表,那个年代没有电脑,不可以直接在电脑write or amend,更不可以copy什么的,什么都要手抄,而所有文件必须最后盖章才能生效。但是写错了怎么办呢?如果进京后接受上级领导审查的时候发现有错,很不幸你回去修改好再盖章再回来吧,如果远在广东云南这些就惨了,一来一回都明年了。于是全国上下就搞了些盖了印的空白文档,写错了就地改正就ok了。全国上下只有朱元璋不知道这个事,知道了之后,立刻查办,又下岗了一批官员。
第三案:郭恒案。这个类似于胡惟庸案的升级版,都是经济贪污案。牵扯了无数六部官员。
第四案:蓝玉案。蓝玉是明朝初年的最后一位名将。由于明朝初年的将星闪耀,即使蓝玉有才能也没有太多的表现机会。等到第一批名将全部落幕之后,蓝玉才有他表现的机会,他最后的辉煌和顶峰是打败北元,深入大漠彻底打败元朝这个对手,在朱元璋立国二十年后。终于,蓝玉完成了他的前辈们没有完成的使命,不负名将之名。但是蓝玉有他的性格缺陷,像常遇春那种冲动,蛮横,不计后果。自从打赢了北元之后,他开始骄傲,觉得自己功劳非常大,做了几件很晕的事,包括欺负了人家元主的老婆,害人自尽;朱元璋封了他从一品的职位,他还不满足;还有,去跟太子朱标说朱棣有造反迹象,这就太傻了,勿论朱棣是不是真要造反(事实证明他确实要造反)但是跟太子朱标说这个事,就明显有离间人家兄弟的嫌疑了,所以朱棣狠狠告了他一状。加上前面说过的昏事,朱元璋又一次亮了屠刀。首先是锦衣卫告发,然后下诏狱,再审讯,搞点黑幕,继续审讯继续扯出其他人,(参照胡惟庸案),又下岗了一万多人。
综合四大案,朱元璋为什么要杀那么多人呢?根据作者的思路,参照最后蓝玉案的发生时间(洪武二十六年),在其之前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亡,其子朱允炆即位太子。朱标虽然不是嫡出,但是朱元璋跟太子的感情不错,所以太子不在了朱元璋宁愿立其子朱允炆也不立他其他的儿子。而麻烦来了,朱允炆毕竟年幼,而跟随朱元璋开国的这一批开国功臣全都文韬武略,各有所长,一个年幼的皇帝是无法驾驭他们的。而杀那么多人的理由也就在于:一,保证自己的江山是自己的后代坐镇。二,保证朱允炆能坐稳皇位。三,立志扫清朝廷内的贪官,杀一儆百。四,有仇必报,显示皇权威仪,没有人可以挑战他的权威地位。甚至大臣只是帮他打工的,稍有不好好工作,懈怠的,不是下岗,而是直接杀。过于严厉的统治模式。
6 锦衣卫 锦衣卫的名气相当高,其实它不是一个部门,而是皇帝身边二十六卫之一,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二十六卫还有一个叫 孝陵卫,是守皇陵。)锦衣卫的主要职责包括:保卫,仪仗,收集内外情报,策反敌军高官,惩处大臣。锦衣卫是朱元璋的特务耳目,在四大案中的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4万人。罗列罪状,不管错杀,总之不漏杀的原则,朱元璋用各种罪名处决了开国功臣。锦衣卫有自己的监狱,称为诏狱,逮捕令称为“驾贴”,他们还掌管“廷杖”(就是朝廷上杖责朝臣)。锦衣卫直属皇帝管辖,主要侦查大臣们的一切行动,诸如深入潜伏在大臣的宅中,偷听对话之类的都是家常便饭。并且锦衣卫由于直属皇帝亲卫,其他任何的朝廷机构和大臣都是无权管辖他们,缺乏相应的制衡(在朱元璋的年代没有,在朱棣的年代开始建立可以管理锦衣卫的机构),诏狱更是锦衣卫开辟的监狱,各种刑具齐全,黑幕无数,无需大理寺刑部等行驶司法权,进入诏狱的人物要么大奸大恶,要么至善至忠。 朱元璋在做完四大案之后也自感锦衣卫的权力太大,管辖范围太广,曾在洪武二十六年命令撤销锦衣卫,所有的司法审判行为必须经由司法机关执行,并当众焚毁锦衣卫的刑具,以示永不重开之意。然而,涉及权力的事情很难收尾,当初创造它的朱元璋也无能为力。虽然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废除了锦衣卫,但是在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变”之后,重开锦衣卫,并且一直延续在整个明朝,对明朝有相当大的影响。 锦衣卫指挥使(锦衣卫的最高管)由于其位高权重,又是特务头子,其中一些指挥使发挥其贪官污吏的特长,整得朝野皆惊,此是后话。凡事锦衣卫光顾的朝臣家里,大家都个共识是一去不回,打好包袱,从此阴阳相隔,所以朝中上下都很害怕他们。到成祖朱棣的时候,他建立了东厂,就是专门管理锦衣卫的,却是更加把锦衣卫变成东厂+锦衣卫的庞然大物,集合特务+宦官,更加可怕。在朱棣的部分再说。
7 明朝的各种奇怪制度 朱元璋成为皇帝后,除了沿用了一部分元朝的体制外,有好些制度是他独创的。 首先,他制定了《大明律》,这是明朝的律法典,但是并不是广大人民群众都识字,所以,朱元璋还编了一本《大诰》广为推广,这是采集了一万多个罪犯的案例集,将其犯罪过程、处罚方式编写成册,广泛散发。这很高明,案例集比法条好记多了,茶余饭后当故事书看还可以。并且为了普及这本《大诰》,朱元璋还很高明,犯罪者在被判刑之后,差役在执行刑罚之前,先把犯人押回家,如果有《大诰》这本书,罪减一等,如果没,那就罪加一等。即使劳动群众大部分不会字,但是总会有识字的人,总能慢慢普及这本书和这本书的内容。 其次,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例举几个方面: 1说死不能说“死”,要根据他的职位或者世袭爵位来变更称呼。 2 职业分工不能变更。木匠的儿子做木匠,厨师的儿子当厨师,至于他是不是会做木工、做菜,那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了。 3 衣着。百姓,官员的服装之间肯定是不同的。一品和七品的也肯定是不同的。包括衣服的面料,质地,花纹,动物样式,帽子,腰带,衣服是穿来日常的,还是上朝的,还是祭祀的等等,都不一样。 4 机构行政的分工。包括行政公务,司法裁决,仓管,甚至连扫街清洁的都分工好了。巨细无遗地提供了详细说明书每项职责分工如何执行。 5 禁止农民进城打工。上面也说了,爹是干什么的,儿子就干什么。所以也根本不可能有迁移行动。 6 禁止所有的皇亲家属不能找工作。由于朱元璋儿时饥饿太苦了,他不想他的子孙后代还挨饿,所以都给了他们爵位和俸禄,还规定所有的子孙后代都不能出去工作,只能吃俸禄。但是他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和子孙人口膨胀的速度,到后来,他的子孙用一个省的粮食都养不完,是否有饿死的不知道,但起码不见得是朱元璋设想的那般理想状态,甚至破产,穷困潦倒。 明朝那些事无巨细的规则我相信还有,列举了几条是想说明,朱元璋用他庞大的精力和无穷的想法建立了一个恒定并完美的模型。他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把能想的都写下来,让他的后代在管理江山的时候可以有前例有法律依循。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就是按照他脑中所想象的模式,让万民都按照他所想的去做,这样,社会就和谐了。但是,事实上,社会和谐了吗?这些事无巨细的规则在几年几十年一百年之后非但没有为明朝带来安定繁荣,甚至出现背道而驰的状况。为什么?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无比佩服曾经在中学学过的哲学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有的系统、模型等都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造历史的除了闪耀的帝王,皇侯贵胄,最主要还是大众。而大众的想法并不是说根据理论进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决定。很简单的例子,朱元璋重农抑商,农民可以穿纱,商人却不行,但问题是商人有条件穿,农民有吗?根据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的第一条,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得到这个就必须放弃那个,如何选择取决于什么对他们最重要。 我们学过的所有的经济原理,哲学原理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得到验证,而这些规律之所以被称为规律,是因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是朱元璋一个人用法条就可以规限下来的。
四、朱元璋的晚年
朱元璋的晚年当得起孤家寡人四字。
太子朱标,他一直努力培养帮认为适合继承皇位的人,先他一步而去。有理由相信,朱元璋跟太子的感情应该是不错的,因为他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继承人。
马皇后,这个从最初就跟着朱元璋的女人,她给了他家的温暖,给了她陪伴和忠诚,和他一齐奋斗建立王朝,并且尽己所能劝导朱元璋不要枉杀无辜。在她离开的时候,朱元璋痛哭失声,因为再不会有人守在他身边。
朱元璋有几十个儿子女儿和收养的孩子,但是,他们看中的不过是他手中的权力利益,真有人不求富贵只求陪伴,恐怕朱元璋自己都不相信。
他的所有武将、文官,这些老朋友都被他剪除得差不多了。
李文忠,洪武十六年,病死。--他是开国六公爵中的曹国公。朱元璋的外甥。当年朱元璋曾有借口要杀他,为马皇后所劝。
徐达,明朝第一名将,洪武十八年,病死。--他是开国六公爵中的魏国公。他的女儿嫁与朱棣,跟朱元璋的亲家。
李善长,洪武二十三年,在胡惟庸案中牵连被杀。--他是开国六公爵中的韩国公。在案中,由于一句话不慎,招致杀身之祸,满门抄斩,只免了女儿女婿。因为女儿是公主,他跟朱元璋是亲家。
周德兴,洪武二十五年,被杀。--他是当年帮朱元璋卜卦,建议朱元璋造反的人。
蓝玉,洪武二十六年,被杀。--他也是公爵,不过是后期才封的,因为他打败了北元。他是凉国公。他在“蓝玉案”中作为主谋反人被杀掉。
傅友德,洪武二十七年,被杀。--他是开国六公爵中的颖国公。
冯胜,洪武二十八年,被杀。--他是开国六公爵中的宋国公。
还剩下最后一个--汤和。作为跟朱元璋从起兵开始就一路跟随过来的那批人之中,只剩下他了。他深深懂得朱元璋的强大和绝情,所以他并没有染指兵权只是享富贵,在最后的最后,朱元璋去看望他的时候,他只能躺在椅子上可怜巴巴地看着朱元璋,连行礼都无法顺利。这个时候什么都别说了,几十年下来,我是怎样的人,你是怎样的人,大家都很清楚,还有说的必要吗?没有了。 难道就真的一个不留吗?在这条漫长的路上,已经再没有其他人了,所以,就留下你,陪我走完这最后的道路吧。
于此,第一代的名臣良将都不在了,剩下一些还在的,都已经是第二代了。但是要江山稳固,还是需要良将的,所以朱元璋留下了一个人,为他固守河山,这个人就是朱棣。(成祖的事下一篇再说)
最后,当要做的一切已经做完,朱元璋环顾江山,回望人生的时候,一定感慨万千,他以一介贫农,历经苦难和奋斗,最终登上皇位,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而且,朱元璋是唯一一位在几千年封建皇朝中以贫农身份登上皇位的人。他打败无数厉害的对手,建立明朝。并且收复了游牧民族,一统中国北部。在位期间发挥劳模本色,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流程,安顿他的子孙后代,他有充分的理由骄傲和自豪。但是他也有严重的过失,不但战争夺去了无数人的性命,在后期也杀了无数的朝臣。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头脑,远见的军事家,政治家,是当之无愧那个年代最优秀的统帅。他为国家也尽到了应尽的义务。同时他也是相当的自私,为了千秋万代可以滥杀无辜,也很自大,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不管是那个时代或者是之后几百年,他认为自己建立的模式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到最后,也不过是一个老人守着一个庞大的国家,这就是终局。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
完稿 2013.5.17 23:33
(广告:接受各种书评、文稿邀请,需要请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