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学军:不同经历让我收获生活
从业感悟
我组别人的稿,编别人的书,别人也组我的稿,编我的书。在作者和编辑的身份转换中,我深刻体会到,彼此尊重和信任是最重要的,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编辑 彭学军
众所周知,作家处于从世界到作品的位置,扮演着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艺术加工创作的角色。相对来说,编辑更多是处于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位置。有人说,编辑与作家是一种时而愉悦时而尴尬的合作。但当二者的身份有所重叠时又会发生什么呢?彭学军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人。
所有经历都可能成为日后素材
可能很多人知道彭学军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也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编辑,但其实,在此之前她还做过教师、电视台的编辑。那么,是什么让她不断尝试着不同的角色呢?
“为自己找一份喜欢做的工作吧。”彭学军讲述道,“也不是说做老师有什么不好,只是我当时教的是高中,不能按我的想法‘随心所欲’地教。因为高考迫在眉睫,教学生如何在高考中获得好分数才是第一位的,我担心自己做不好这份工作,会误了学生的前程,所以那时就选择了离开。后来还做过一阵电视台的编辑,感觉也不太适合自己。”再后来,她选择了一份真正适合她的工作——童书编辑。“或许是因为这一职业与写作离得更近些吧!”彭学军说。
“在不同的职业中获得的不同经历让我收获生活,这是最大的满足。”彭学军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对于一个写作的人来说,收获生活很重要。所有的经历,不一样的工作,遇到的不一样的人,走过的不一样的地方……“总之,所有的不同,都有可能成为日后创作的素材。”彭学军说道。
身份转换中体味彼此尊重信任
当谈及如何转换并扮演好编辑和作家两个身份时彭学军说,对于同是儿童文学作家也是一个童书编辑的她而言,无论是写书还是编书,无论是工作还是事业,都是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他们喜欢的书,这是她的幸运。
“我组别人的稿,编别人的书,别人也组我的稿,编我的书。在作者和编辑的身份转换中,我深刻体会到,彼此尊重和信任是最重要的,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在她看来,作为一个好编辑,首先是要对作者有足够的尊重,这其中包括了解作家的创作、理解作家的作品。这些前期准备是编辑与作家交流、对话的基础。
作为编辑,彭学军策划编辑了《弯弯》《阁楼上的精灵》《不老泉》《晴天有时下猪》等书,这些书都受到了大朋友和小朋友的欢迎。
谈到编辑和作家的工作相互间有何作用时,彭学军认为,这其中最大的促进作用就是真正可以做到“感同身受”。“比方说,作为编辑,我希望能更多地为孩子们编辑出版那些合上书以后,会有一些东西留在孩子们的心底,日久不逝,伴随一生的书籍。这时,我就希望作家能够给我一本好的书稿——孩子很喜欢的,读的时候能让他们发笑的,或者真正可以打动他们的。将心比心,相信向我约稿的编辑也希望我能给出这样的书稿。因此,我在编辑工作上的追求,也会反过来督促和提升自己的创作。”彭学军举例道。
随性随缘地感受多彩生活
在创作方面,彭学军著的长篇小说《你是我的妹》、中短篇小说集《油纸伞》等让人印象深刻,其作品也曾获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
谈及自己的创作时,彭学军说,童年的记忆给了她创作的灵感和冲动。读过彭学军作品的人总会感觉读后很舒服,或许正如她自己所言:“不能容忍平庸和粗糙的文字。”但她也并非一味追求语言的精巧,而是强调“写作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准确表达比优美更重要”。
在她看来,工作、事业、兴趣,如果能三位一体,则更容易体味到人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且也会激发出更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愿意尽可能多地只面对文字,这极大地成全了我的个性。”彭学军在聊起“文字”对她意味着什么时说道。那些优美、灵动、睿智、幽默、飘逸、洁净的文字,以及由此交织、描摹出来的美丽故事、不朽人物、隽永思想和写作者真切而生动的灵魂,是那样的令人愉悦和赞叹。当读到它们之中的极品时,彭学军便会深深地沉醉,然后便会不自觉地角色转换——一个写作者的面目就暴露出来了。于是,暗暗地妒意横生,咬牙切齿或万分沮丧地想:“这样的东西,就是再给我两个脑袋也写不出来。”再读一遍,彭学军心里的“不平”就渐渐被它的卓越消融了,宽慰地、感恩地想到:“幸好我是个编辑,被我读到了,如果我仅仅只是个读者,泱泱书海,很可能就与好作品失之交臂了。”
结束采访时,记者问彭学军,以后的生活中还会不会有更多的身份尝试,丰富更多的人生经历?她的回答是:“应该会有吧!”“不过我从来不作计划,做人做事比较随性随缘,见山爬山,遇水涉水,不为丰富而丰富,也许反倒就丰富了。”彭学军补充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李雪昆)
发现你的阅读!更多小牛顿科学馆、小牛顿视频咨询请关注天鹅阅读网,精彩继续!
本文来源于天鹅阅读网,版权及最终解释权归天鹅阅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访问“小牛顿科学馆(全新升级版)”专页
我组别人的稿,编别人的书,别人也组我的稿,编我的书。在作者和编辑的身份转换中,我深刻体会到,彼此尊重和信任是最重要的,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编辑 彭学军
众所周知,作家处于从世界到作品的位置,扮演着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艺术加工创作的角色。相对来说,编辑更多是处于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位置。有人说,编辑与作家是一种时而愉悦时而尴尬的合作。但当二者的身份有所重叠时又会发生什么呢?彭学军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人。
所有经历都可能成为日后素材
可能很多人知道彭学军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也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编辑,但其实,在此之前她还做过教师、电视台的编辑。那么,是什么让她不断尝试着不同的角色呢?
“为自己找一份喜欢做的工作吧。”彭学军讲述道,“也不是说做老师有什么不好,只是我当时教的是高中,不能按我的想法‘随心所欲’地教。因为高考迫在眉睫,教学生如何在高考中获得好分数才是第一位的,我担心自己做不好这份工作,会误了学生的前程,所以那时就选择了离开。后来还做过一阵电视台的编辑,感觉也不太适合自己。”再后来,她选择了一份真正适合她的工作——童书编辑。“或许是因为这一职业与写作离得更近些吧!”彭学军说。
“在不同的职业中获得的不同经历让我收获生活,这是最大的满足。”彭学军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对于一个写作的人来说,收获生活很重要。所有的经历,不一样的工作,遇到的不一样的人,走过的不一样的地方……“总之,所有的不同,都有可能成为日后创作的素材。”彭学军说道。
身份转换中体味彼此尊重信任
当谈及如何转换并扮演好编辑和作家两个身份时彭学军说,对于同是儿童文学作家也是一个童书编辑的她而言,无论是写书还是编书,无论是工作还是事业,都是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他们喜欢的书,这是她的幸运。
“我组别人的稿,编别人的书,别人也组我的稿,编我的书。在作者和编辑的身份转换中,我深刻体会到,彼此尊重和信任是最重要的,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在她看来,作为一个好编辑,首先是要对作者有足够的尊重,这其中包括了解作家的创作、理解作家的作品。这些前期准备是编辑与作家交流、对话的基础。
作为编辑,彭学军策划编辑了《弯弯》《阁楼上的精灵》《不老泉》《晴天有时下猪》等书,这些书都受到了大朋友和小朋友的欢迎。
谈到编辑和作家的工作相互间有何作用时,彭学军认为,这其中最大的促进作用就是真正可以做到“感同身受”。“比方说,作为编辑,我希望能更多地为孩子们编辑出版那些合上书以后,会有一些东西留在孩子们的心底,日久不逝,伴随一生的书籍。这时,我就希望作家能够给我一本好的书稿——孩子很喜欢的,读的时候能让他们发笑的,或者真正可以打动他们的。将心比心,相信向我约稿的编辑也希望我能给出这样的书稿。因此,我在编辑工作上的追求,也会反过来督促和提升自己的创作。”彭学军举例道。
随性随缘地感受多彩生活
在创作方面,彭学军著的长篇小说《你是我的妹》、中短篇小说集《油纸伞》等让人印象深刻,其作品也曾获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
谈及自己的创作时,彭学军说,童年的记忆给了她创作的灵感和冲动。读过彭学军作品的人总会感觉读后很舒服,或许正如她自己所言:“不能容忍平庸和粗糙的文字。”但她也并非一味追求语言的精巧,而是强调“写作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准确表达比优美更重要”。
在她看来,工作、事业、兴趣,如果能三位一体,则更容易体味到人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且也会激发出更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愿意尽可能多地只面对文字,这极大地成全了我的个性。”彭学军在聊起“文字”对她意味着什么时说道。那些优美、灵动、睿智、幽默、飘逸、洁净的文字,以及由此交织、描摹出来的美丽故事、不朽人物、隽永思想和写作者真切而生动的灵魂,是那样的令人愉悦和赞叹。当读到它们之中的极品时,彭学军便会深深地沉醉,然后便会不自觉地角色转换——一个写作者的面目就暴露出来了。于是,暗暗地妒意横生,咬牙切齿或万分沮丧地想:“这样的东西,就是再给我两个脑袋也写不出来。”再读一遍,彭学军心里的“不平”就渐渐被它的卓越消融了,宽慰地、感恩地想到:“幸好我是个编辑,被我读到了,如果我仅仅只是个读者,泱泱书海,很可能就与好作品失之交臂了。”
结束采访时,记者问彭学军,以后的生活中还会不会有更多的身份尝试,丰富更多的人生经历?她的回答是:“应该会有吧!”“不过我从来不作计划,做人做事比较随性随缘,见山爬山,遇水涉水,不为丰富而丰富,也许反倒就丰富了。”彭学军补充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李雪昆)
发现你的阅读!更多小牛顿科学馆、小牛顿视频咨询请关注天鹅阅读网,精彩继续!
本文来源于天鹅阅读网,版权及最终解释权归天鹅阅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访问“小牛顿科学馆(全新升级版)”专页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