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旦故事
一直有个看世界的愿望,只是时间跑太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个正式的开始。想着当下就是最好,于是有了决心。而选择约旦,是想着我这个人对目的地的选择总是有点奇奇怪怪,比如非洲。怕是以后胆子变小了,还真不一定敢去了,所以说走就走吧。彼时我对约旦和中东的了解其实仅仅限于几集新闻联播,战乱、恐怖分子、极端主义、石油是我仅有的一点知识储备,连奶与蜜的土地是哪里我都说不清。匆匆在 Kindle上搜索到唯一的一本有中东俩字的中文书《穿越百年中东》,下载下来,揣在兜里就出门了。在去机场的地铁上,正好看到关于旅行的文章,大意是,如果你总是带着你的自我去旅行,走到哪里都还坚持固有的思维和想法,那其实去哪里旅行都一样。我稍微琢磨了一下,默默的下了两个决心:1,敞开心扉接受旅行中遇到的所有人所有事,不做评判(遇上恐怖组织除外);2,回来一定写行记。 好吧我承认,其实我没有很酷,出发前,我并不清楚自己真的要去什么地方。 以上是缘起。 今年上海的夏天并不长,9月初便已经能感觉到丝丝凉意了。凉意带给了我39度的高烧,而我焦虑的是感冒了怎么坐飞机。大多数人还没有过感冒坐飞机的经验,我觉得有必要向大家科普一下。感冒引起鼻塞,会导致坐飞机时内外耳无法调节压力而出现不适,尤其在飞机下降时,气压迅速增大,不适的人轻者耳部会像蒙了东西听不见,重者则可能引起中耳炎,耳部积水,甚至以后再也无法乘坐飞机。我有过一次感冒坐飞机的经历,后来一个多星期都觉得不太听得清,所以这次心有余悸。出行前,除了多吃药睡觉喝水,还买了可以帮助鼻子通气的滴鼻液,一上飞机就滴好,飞机降落的时候不停张嘴,不停鼓气(深吸一口气,捏住鼻子,闭上嘴,然后吐气让气体往耳朵去,但鼓气的前提是,鼻腔干净没有黏液,否则会污染耳道,引起中耳炎)。经过不断努力,飞机降落时我终于没有耳聋。科普完毕,有感冒却一定要坐飞机的孩子拿走不谢。 多哈 多哈只是此行的中转站。我们乘坐的卡塔尔航空,从上海飞到多哈约9个多小时,在多哈停留四个半小时再转机安曼。没有了耳聋的焦虑,我的心情份外美丽,发现多哈机场非常有特色:机场大厅滚动播放着人们在荒漠热浪中走来走去的时尚大片,大厅里就种着椰子树,航站楼里第一次看到了中东的日出,在免税店亦有许多惊喜,比如伊斯兰特色的艺术精品店,比如化妆品三件六五折。多哈机场让我对中东的兴趣剧增,开始对整个行程感到兴奋。





安曼 多哈到安曼大约3个小时左右。我们旅行的这几天,卡塔尔正好和邻国吵了个小架,沙特便对卡塔尔关闭了领空,于是我们只能绕行。这样的事在中东一天一个都不算多,中东地区国家之间的关系孩子气似的变来变去,也可见一斑。 但我们还是顺利到了安曼。从几千米的高空看下去,安曼便是一片沙黄色,绿色只有寥寥数笔。老实说,这样的配色让我一丁点都不兴奋,甚至略觉失望。降落阿丽娅皇后机场后,发现这里的人的颜值特别高,每个小宝宝都像蒙奇奇或者芭比,周围的女性就算蒙着头巾也多美得让我没话说,至于男性嘛,看看他们帅气的国王就略知一二了。这里的人注定要给这里黄沙色的单色调增添别样的色彩。


在机场等候行李的时候,当地的地勤小哥主动跑过来对我们说"欢迎来到约旦",还试图教我们阿拉伯语。只是学了半天,一句没记住。中国在约旦人民心中的印象非常好,甚至还有一个优步司机说他很喜欢毛主席,亲切地称他"Uncle Mao" (毛伯伯)。在约旦的8天里,很多人一听说我们来自中国,都主动和我们交谈。在机场过海关的时候,工作人员也会碎碎念,"China is good"。这个时候,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非常的强烈。 在机场用美金换了约旦币(Jordan Dinar),我不禁感叹,约旦币可是我用过最贵的货币了--1约旦币约等于9.4人民币。约旦是个很贫穷的国家,资源匮乏,物价较高。但是,在中东这个乱世,约旦却似一股清流,保持着相对的稳定,一方面是因为它没有石油资源,水资源也匮乏,奶与蜜跟它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国家贫穷自然觊觎的人少;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统治约旦的哈希姆家族有着上千年历史,怀揣着家族复兴和统一阿拉伯世界的梦想,在中东纷繁复杂的政治局势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出了机场,我们选择乘坐机场大巴前往酒店Seven Roses。酒店位于约旦的七环"seventh circle",属于安曼城市的外圈。9月初的安曼,热辣的太阳没有丝毫怯意,13点的气温依然可以达到40多度,空气里没有一丝水汽。大巴车站到酒店只有短短10分钟左右的路程,我走得几乎崩溃得要哭出来--全程没有任何阴凉遮挡,要过马路不知道去哪里找红绿灯。绝望地站在马路边的时候,却发现车流停了下来,原来路边的交警叔叔看到我们要过马路,指挥车都停下来给我们机会过街。那一刻,我的心暖得可比头上的艳阳。 ------------------------9月26日更新--------------------------- 一路走到酒店,路上并没有发现什么好车豪车,罕有的几辆奔驰也是老爷车的款式。但走到酒店时,发现对面就是奥迪和保时捷的4S店,猜测这座城市里的贫富分化也非常严重。在酒店住下后,发现肚子已经叫到不行,便不顾一切的奔向了超市。作为一个摩羯座,超市是特别能让我兴奋的地方,迫不及待的想要通过超市和这个地方有着最快捷的联结。在超市里,我买了一个橘子,一个梨和一个苹果,苹果和橘子各约为人民币两元多,但一个库尔勒香梨大小的梨就要10元左右人民币。是的,无聊的我一种水果买了一个,友好的约旦人民都包容了。


逛完超市便直接奔赴晚餐。安曼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最初建在七座山头,后来随着城市的扩大,逐渐占领了周边另外12座山头,包含27个区。安曼这座城市也有过很多名字,导游介绍的时候,我就只记住了当年古希腊统治时期,安曼叫做Philadelphia,意味兄弟之爱,和美国现在的费城同名。安曼也有老城和新城,和大多数城市一样,安曼的老城区街道并不宽,却别有风味。这座依山建的城市虽然没有像重庆那样高高低低落差特别大,它的某些小路却也和香港岛的山路一样错落有致,这样想着,这座异国城市也变得亲切起来。


约旦的第一顿晚餐在一个叫Sufra的小资餐厅里吃的,它位于老城区著名的彩虹街,有很多当地人和外国游客光顾。第一天吃的美食轻松地奠定了我们后面七八天行程的饮食基调,大饼,烤肉,柠檬薄荷冰水......



除了正儿八经的餐厅美食,安曼也有很多街头小吃,一等一的棒。我们在约旦的第二天便在安曼老城区探索各式小吃。比如叫做Falafel的素炸丸子,叫Kunafeh的奶酪甜品,和一种类似我们的龙须酥一样的芝麻酥Halva。其他还有一些甜品,但因为太甜,我不太记得名字了。




我显然已经有点跑偏了,因为美食并不是我们第二天行程的重点,安曼周边的古迹和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才是。在距离安曼城市约一小时车程的地方,是一座叫杰拉什的城市。它建立于古希腊时代,后被古罗马占领,所以那里的建筑受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影响,残存的立柱就是最好的说明。公元747年,这里发生了一次大地震,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我们今天看到的散落的遗迹,只能窥见一点这座城市当年的精美和繁盛。



安曼是整个约旦行程的起点,7天之后,我们还是回到了这里,从这里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我们因为航班时间晚,所有多出了一天时间可以继续在这座城市探索。 安曼的公交系统不算发达,但是优步Uber在这里可是非常的普遍,而且价格实惠,和Uber刚登陆上海一样,比出租车的价格便宜了近1/3左右,我们在市区的位移几乎全部依靠uber。正是如此,来自各行各业的uber司机也是好多故事的来源。 优步在安曼还不属于合法的生意,到处都有警察在抓优步。我们也因此碰到过一个蠢萌蠢萌的司机。几个姑娘逛完了安曼的商场,准备打道回府,叫了优步。商场的正门口有一个执法警亭,周围很多警察和警车。因为怕说不清楚自己的位置,我们就站在正门口等司机,想着先相认,后面可以找个没警察的地方再上车。 我在电话里告诉司机,我们在正门,这边有一个警亭;哥们来了一句,我就在警察的旁边。如此大胆的车我们一眼就看到了,还看到警察叔叔敲了敲他的车门,给他警告,于是他慢慢的往前开。本以为哥们会停得稍微远一点,再让我们上车。结果他就停在了警察叔叔十米开外的位置,我们有点尴尬,上车也不是不上车也不是,于是就别别扭扭的往车上挤。这个时候警察叔叔慢悠悠地走了过来,抓了个现行。哥们只好交出驾照跟警察走了,留下我们一车的姑娘懵在路边。我顿时觉得心里很过意不去,不知道哥们是不是也要被扣一个月的车,或者要缴纳高额的罚款,于是追到了警察旁边,跟警察说,"we are just friends"。谁料警察叔叔压根不想搭理我(也可能是不会英语),看了一眼司机小哥,对我摆摆手,让我赶紧走开。后来小哥一脸低落的回到车上,我们才知道他是个才开了1周优步的新司机,要被罚100约旦币才能拿回驾照,而这一单的生意才2.7约旦币左右。当然,下车的时候我们多给了他两约旦币以表示人道主义关怀。 约旦虽然很多人都会英语,但带有浓重的阿拉伯口音,也很少有规矩的语法,所以和他们沟通的时候,大部分还是要连猜带蒙,这也是为什么和优步司机的沟通总是带着点紧张和搞笑的色彩。说到这里,我们也很好奇,约旦教育到底怎么样,这里的高等教育和我们的有什么区别,这里的年轻人,又是怎样的风貌。所以,我们在最后一天的行程里,还去了一次约旦大学(University of Jordan)。 约旦大学的校门非常低调,低调到我都忘了要拍照。进门需要门禁卡,我们说想进去参观, 也没有人再多问我们一句话,便放行了。一进大学的校门,扑面而来的是美丽的女大学生,一簇又一簇的站在洒满阳光的校园里,像花朵一样,把我都看晕了。是的,在约旦8天的时间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女性,还是充满了朝气、异常美丽的女性。她们多是穆斯林女性的装束,裹着头巾。但头巾已经不是我们在街上看到的黑黑灰灰的暗色调,而是明亮的粉红色或是白色。她们背着书包或是抱着一摞书,让我瞬间就穿越回了自己的大学时代。当时是下午4点左右,校园里的树荫下和长椅上都是人,大家有说有笑,看着神情轻松自然,大部人应该已经结束一天的课程了。对比国内的高校,大家多是匆匆走来走去,很少有这样集中聊天的场景。当然,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男生和男生在一起,女生和女生在一起,男生和女生并不会凑到一块;校园里虽然也有大草坪,却完全找不到国内高校里随处可见的校园情侣的身影。 学校里的指示牌都是阿拉伯语,我们一个也看不懂,只好瞎溜达。经过一群女生的时候,隐约听见了一个Hi,我立刻转过头去,看到了几张友好的美丽的充满笑容的脸,便不失时机地跟她们攀谈起来。这群姑娘个个十九岁,都是大二的学生,来自药学、建筑学和英语等几个专业。她们以为我们也是在校的大学生,张口便问我们学的是什么专业。我在又穿越回大学的瞬间镇定了下来,介绍了我们都已经三十了在工作的事实。姑娘们更欢乐了,拉着我们拍自拍。药学和英语的姑娘看我们在学校里乱逛,决定陪我们走一程。我顿时脑子里有无数个问题想要问,但又怕问得不妥引发国际矛盾,所以只能了解了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 药学的姑娘很自豪的告诉我,约旦大学是他们国家最好的综合性大学,设有各种文理学院,于1962年成立,历史悠久。大学教授在这里很多都是兼职。约旦非常注重教育,全国的公立和私立大学加起来有55所,他们也需要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进行高考,才能选择自己想去的大学。 英语专业姑娘的英文水平大概和国内英专二三年级的学生水平相当。闲聊间,得知她们的课程有英美文学,语言学,写作和高级写作等等,只是忘了问他们有没有听力、口语、语法和翻译之类的课程。我说,那你们的英美文学要看很多书啦,她非常自信的说,我很喜欢看书啊,这对我一点问题都没有。我问她以后想要做什么工作,她骄傲地说她想做翻译,她热爱翻译(姐姐我那个时候的心里又是一阵温暖)。小姑娘也很好奇我们为什么来约旦,觉得约旦怎么样。我说约旦貌美如花,秀色可餐,小姑娘一脸的怀疑,结束了这个愉快的聊天。 在约旦,我们很少会看到有女人出来工作,包括女士内衣店都是男人在经营。所以,我非常好奇这些女大学生毕业后是否会选择工作,是否有男女平等的工作机会,她们如果成家,家人又会如何看待她们的工作?只是这些问题因为各种原因,我没有办法深入探寻,还是略有遗憾。 可能有人也和我有一样的疑问,穆斯林是可以一夫四妻的,那现在的社会是否还是这样的?这个问题我们的地接导游在第一天就回答了。因为穆斯林的丈夫必须平等的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妻子,比如,要有一样的房子,一样的车子,今天在A这里过夜明天就得在B这里过夜,不得有失偏颇。所以这对很多穆斯林男人来说,是甜蜜而沉重的经济负担,于是在约旦,只有1%的穆斯林男人会娶四个妻子,绝大多数人过的是一夫一妻制的生活。




------------------------10月1日更新--------------------------- 前两天BBC新闻的头条,是全世界最后一个还没有被女司机占领的国家--沙特阿拉伯终于取消了女性不能开车的禁令,全沙特女性都在庆祝。对于穆斯林女性,压抑、地位低下、顺从多是她们的标签。然而,真的到了穆斯林国家,我的感受却并非如此。比如,在安曼的最后一天,我们就遇到了一个女优步司机载我们去机场。 粉色头巾、墨镜、镶钻的时髦拖鞋,还有大大咧咧的笑容,又是一位元气美少女。果然,她是约旦科技大学(Jord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土木工程专业(Civil Engineering)。我好奇这里的工科女生是否会在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于是试图问她毕业后有什么打算。然而任我换了无数种问法和句式,姑娘都没完全听懂(毕竟不是学英语专业的),最后她终于好像明白了一些,表示可能会出国留学,我才善罢甘休。 姑娘虽然是约旦人,但之前一直和父母生活在阿布扎比,现在回来上大学。约旦有很多人都会出国挣钱,比如之前那个蠢萌蠢萌的司机,挣够以后回到约旦,过上相对富庶的生活。我问姑娘为什么会想到来开优步,她说,"all my friends are driving uber, all of them." 大学生开优步,这在国内倒是不常见。约旦的大学生,也是相当的时髦了。 一路伴随着阿拉伯语的情歌,我们向着机场的方向奔驰。我听不懂里面在唱什么,姑娘告诉我,都是爱情啊,伤心啊,难过啊。跟着情歌,我也学会了我唯一一个记得住的阿拉伯词语,Habibi--my love. 到了机场,美丽的阿拉伯女孩给我了一个大大的拥抱,我带着深深的满足上了飞机。 说到情歌,我总觉得想要写爱情故事,于是还真有一个爱情故事。 行程的倒数第二天,也是正着数的第六天,我们来到了安曼附近的小城马达巴(Madaba)。马达巴又被称作马赛克之城,是马赛克工艺的故乡。在马达巴有一座叫做圣乔治(St. George)的希腊东正教教堂,大厅地面是由两百万多块石子拼成的中东宗教地图,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周边有死海,约旦河和埃及。现在的圣乔治教堂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地面的马赛克地图经历了时间的淬炼,只保留下一部分,但其精美程度依然令人震撼。


马达巴的正宗马赛克,都是依照石料的原色,对石料进行切割,最后再用钳子把一条一条的石料钳成小块,黏贴在画好底稿的帆布上,然后再把帆布翻过来贴在画框里,这样马赛克的表面才能平整。整个过程几乎全靠手工,马赛克的石料如果完全是原色,剪的石块越细小,间隔缝隙越小,越耗费时间和工艺,艺术价值就越高,价格自然也越贵。我们在一个马赛克加工厂观看了一下制作过程,便啧啧惊叹,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跑题了,说好要写爱情故事的。 在马达巴,我们爬上了这座小城里最高的一座教堂塔楼,可以看到城市全貌。塔楼的楼梯都和脚手架一样陡,我爬得晕晕乎乎,看到周围的墙上写满了各国语言的"到此一游"。正感叹着各族人民为什么还要有纷争,明明世界人民都一样的时候,看到了两句话。

好吧,这是一个简单到都没有情节只有想象的爱情故事。能一年来留一句的,大概也只有附近的人了吧。看来在任何一种语言里,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爱情都是最多被歌颂、最伟大主题了。即便在这乱世中东,即便我们无法想象他们这里的人以怎样的方式相爱,仍然有很美的爱情在时刻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