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论日常小确“经典”纪事
9-24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他的文论集《为什么读经典》中谈到经典阅读, 归纳总结如下: 经典是我们一读再读的作品; 经典带给我们某种特殊的体验; 经典是无论你道听途说它有多了不起,当你自认为了解,翻开来看,还是会震惊于其精巧绝妙的作品; 经典是每次重温, 都如同初读,能带给你不同的阅读体验的作品; 经典有这样一种能量,它让大批量出产更新的当代阅读材料都论文背景噪音; 经典无关大词典所定义的作品风格,古老性和权威性(恐怕只有老掉牙的文人会这样误解经典)而是关乎个人,关乎阅读体验――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经典”作品,在你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你欢欣悲喜处,常常诉诸于它; 经典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成和处世之道同等宝贵的部分经验; 经典需要第一手阅读,二手材料往往为其为其添加杂尘; 经典就在那儿,它让你无从忽视。无论你支持或反对其价值观,阅读过程会塑成你独有的思维模式,以及帮助你认识自我以及世界; 阅读经典带给人愉悦。 这样的定义让我想到经典或许可以去“神话化”,走向日常,走近个人。就前三条来看,我们可以在许多黄金时代的电影作品找到“经典”。比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阿米尔汗的《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岁月神偷》,《肖申克的救赎》,《傲慢与偏见》,宫崎骏系列,都可以称之为经典了吧。不追究年代感的话,我特别喜爱的一部电影《怦然心动》,算是我个人的经典。因为常常会在生活中各个场景忽尔想到它,觉得愉快。 谈到第五条,每次重温,如同初读,且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可能要排除掉许多主题单一的作品了。因为阅读体验的丰富性在于多角度解读,多维层面就体现在主题的多重性。 “背景噪音”这个说法又使我不得不联想到音乐的经典性。这里谈个人经典。比如某首香颂,L'unquoibonist 这首歌常常被我想起,在我质疑爱情的时刻,我认为这就是属于我的经典。还有一些音乐像是,The blower' daughter, 在我目光所及,注视一个人之时,这首歌往往是脑海中的响起的配乐。再如,仰望天空会想起,Vincent. 等等,等等。最有意思的是,当周遭焦躁不安杂乱不已,你耳边响起音乐,或者回想起某首,周围世界果然就成为背景噪音。这就是属于你一个人经典。 经典的画儿,诗句,我不再说,最喜欢华兹华斯《my heart leaps up》和《we are seven》,前者往往看到自然的精巧卓绝,以及期许孩童时期如何与此刻的“我”始终如一;后者则是孩童野蛮,天真性与成人化的“文明”的戏剧化对抗。李元胜的《我想和你虚度时光》,让人想找个人恋爱,然后不慌不忙,一块儿老去。 某个画作。如,伊卡洛斯的坠落。常常见到灾难新闻,总有人摆出漠然无所谓的态度,就会想到这幅画。 某个文章片段可以是经典,就如,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中产阶级论调。 让人惊喜的新的发现是,生命中会有一些人,也会是你的个人“经典”,无论这个人,是否具有时代性,无论他名气大小,也无论是否有距离感,无论是否真实,他甚至可以是――你身边人。某个擦肩而过,路见的过客,让你在匆匆别离的往后,因他的某种可贵的特质,或好或坏,或灰色地带,时常是要想起他的。 所以大体得出这么个结论: 这里的个人经典,大概就是重复性的换种说法。 愿,经典永存,不生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