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时大脑满负荷运转
忘却似乎是在夜晚发生的。如果说忘却为使头脑易于运转而在不断清理的话,那么夜晚过后的早晨当然最适于思考问题。 可以想象,从古至今注意到这一点的人不在少数。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有如下诗句: 早晨思考,正午劳作。 傍晚进餐,夜晚睡眠。 也就是说诗人观察到了早晨适于脑力活动,应该在早晨用脑思考,其他工作放在之后,而进餐的时间应在傍晚,所有工作都完成之后进餐比较好。  同样是英国的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也是早晨的信奉者。当遇到困难的问题晚上无法解决的时候,他就对身边的人说:“到明天早上会有好办法的。”他知道各种奇思妙想都会在夜晚涌现。当然,司各特未必知道夜晚辛勤劳作的功臣是忘却,但他的确发现早晨时头脑比晚上更管用,容易产生好点子。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在古代中国,衙门等行政机构都是在早上日出时就开始运作,所以有“朝廷”一词。我们只是沿用了“朝廷”这个词,却并不知道其中的典故。其实这正是古人的智慧,他们知道早晨适合于正确迅速地处理工作。而现代人早上工作开始得比较迟,晚上很晚才入睡,以为这样就是勤奋。  表现平民智慧的有“早饭前的工作”的说法。现在这句话被解释成“早饭前就能完成的简单工作”,这并不是其原意。 字面上已经说得很清楚,就是“早饭前进行的工作”未必“简单”,之所以放在早饭前进行,是因为头脑经过清理,可以很迅速地判断处理事务。这时事情看起来都相当简单,即使不简单的也变得简单了,所以后来才给“早饭前的工作”赋予了“简单”的含义,广为流传。现在的解释忽视了早晨工作效率更高这一事实,我们更应该关注早晨工作的效率,人们自古以来都认为早晨头脑思维敏捷就是证据。如果我们认同早上头脑思维敏捷是通过夜晚的忘却来实现的,那么“早饭前的工作”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意义。  无论是“早晨思考”,还是“到明天早上会有好办法”,抑或中国的“朝廷”,都把重点放在了早晨进行思考和工作,但是“早饭前的工作”虽然也说的是早晨,却注重于“早饭前”。这一点很有趣。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适合于思考的时间并不只局限于早晨。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午前还有傍晚,工作都比较顺利,也就是说午前和傍晚也同样是头脑状态良好的时间段。尤其是傍晚效率更高。其实就体力而言,傍晚应该比白天疲惫懈怠,可是为什么大脑却变得更活跃,忘却更容易发挥作用呢? 我们能够想到的是,人在这些时间段都是空腹的。胃里一旦有了食物,消化就要耗费能量,大脑活动也会随之进入低谷。 选自《忘却力》【外山滋比古 著 陈涤 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