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作品分析 2017.9.16
一、作者介绍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Othello)》、《哈姆莱特(Hamlet)》、《李尔王(The King Lear)》和《麦克白(Macbeth)》,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戏剧家的作品。 二、剧情简介(中英文) 全剧有两条平行的故事线索。主线索讲述的是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要根据爱他的程度把国土分给自己三个女儿。长女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蜜语哄骗他,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却说“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李尔一怒斥逐了小女儿,将她远嫁法国,把国土平分给了两个虚伪的女儿,结果自己却受到两个女儿无情的怠慢,一怒而跑到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与乔装疯丐的爱德伽为伍。后来小女儿从法国兴师来讨伐,终于父女相见,但是英法两军交战,法军战败,考狄利娅被俘,不久被爱德蒙密令缘死,李尔抱着她的尸体在悲愤中疯狂而死。另一条次线索是葛罗斯特伯爵听信庶子爱德蒙的谗言,放逐了长子爱德伽。后来由于他同情李尔,被挖去双目,在野外流浪时遇到沦为乞丐的儿子爱德伽,由他搀扶前行,却不知搀扶他的就是被自己赶出门的长子。庶子爱德蒙继承爵位后,同时与李尔的长女、次女勾搭,害得她们争风吃醋,相互残杀,最后次女被毒死,长女谋杀亲夫的阴谋败露后自杀。爱德蒙受到爱德加的挑战,在决斗中被杀。 King Lear" is also one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tragedy of four,describes the age of King Lear desire of the territory assigned to three daughters,the eldest daughter Koumifujian Gauna Lille and Ronald Reagan won his second daughter and Chongxin Divide up the land and daughter do not want to test because of Dili Ya Ayu flattery and nowhere.The French king to marry him eye know,married to Queen's test Dili Ya.King Lear from the place,daughter and daughter do not even to their home,the then King had to Huangjiaoyewai¡¦¡¦ test Dili Ya Leads scored,father and daughter reunited.However,unfavorable war,test Dili Ya was killed,King Lear Shouzhe the beloved daughter of the dead bodies of grief. 三、阅读与理解 首先,读莎翁的作品最有意思的莫过于,他的作品明明是四百年前的“老古董”了,却往往看的我会心一笑,会心一笑是因为剧本里有些情节就像是我们或我们身边的人会遇到的事情一样,他的作品像是现代启示录,对四百年后人们的为人处事依然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我把我的财富、特权和一切君主的尊荣一起给了你们。我自己只保留一百名骑士,在你们两人的地方按月轮流居住,由你们负责供养。除了国王的名义和尊号以外,所有行政的大权、国库的收入和大小事务的处理,完全交在你们手里。” 剧本《李尔王》第一幕第一场中李尔王在尚未过世的情况下决定将自己名下的大部分财产、权利等交给自己的大女儿夫妇和二女儿夫妇,然后去大女儿和二女儿的家里按月轮流居住,由大女儿和二女儿轮流供养。李尔王的部下葛罗斯特并不赞成,他对此的评价是“他(李尔王)的权力全部交出,依靠他的女儿过活!这些事情都在匆促中决定,不曾经过丝毫的考虑!”李尔王的大女儿高纳里尔也并不领情,反倒说“这个老废物已经放弃了他的权力,还想管这个管那个!”“年老的傻瓜正像婴儿一样,一味的姑息会纵容坏了他的脾气,不对他凶一点儿是不行的。”李尔王的弄人也旁敲侧击地说“您把您所有的尊号都送了别人;只有这一个名字(傻瓜)是您娘胎里带来的。”他还给李尔王讲了蜗牛背着一个屋子的原因是可以把它的头藏在里面,它不会把它的屋子送给它的女儿,害得它连角都没有地方安顿。最后李尔王果然落得个无人供养的悲惨下场。我之前就周围的人说过,某某家的老太太早早的把自己名下的两套房产转到两个儿子的孩子的名下,希望两个儿子共同赡养她,结果没有一个儿子搭理他,最后反倒是没有分到一分钱的女儿默默承担起了赡养她的义务。 其次,我发现莎翁是信一些东西却又不信一些东西的。当然,他信时间,“时间会令深藏的奸诈显出它的原形;罪恶虽然可以掩饰一时,却早晚都会出乖露丑。”不过在此,我要说说他对其他东西的信与不信。肯特伯爵在《李尔王》中是一个较为完美的部下的形象,他曾说过“我不吃鱼”,意指不是天主教徒,因为天主教徒每逢星期五按例吃鱼,他也曾对奥斯华德说过“你这懦怯的恶棍,造化不承认他曾经造下了你;你是裁缝手里做出来的。”我认为通过这个人物,可以体现出莎翁是信造化但不信天主教的。爱德蒙在剧中算是个虽有可怜之处但尤为狡诈可恨之人,但是他也不信这些东西。他说过,“人们最爱自欺欺人;当我们因为自己行为不慎而遭逢不幸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我们的灾祸归怨于日月星辰,好像我们做恶人也是命运注定,做傻瓜也是出于上天的旨意,做无赖、做盗贼、做叛徒,都是受到天体运行的支配,酗酒、造谣、奸淫都有一颗什么星在那儿操纵,我们无论干什么罪恶的行为,全都是因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驱策着我们。”这是否可以说明,在莎翁的笔下信某种东西的人有他的两面性,不信某种东西的人亦有他的两面性,他考虑问题十分周到。 再次,我发现莎翁笔下的所有的悲剧都是他们本身的性格悲剧进而引发的命运悲剧。上学期我们看过的那些剧本中,以陈白露为例,因为方达生的出现我们看到了陈白露的过去是竹均,我们明白了陈白露为何会是现在的陈白露,我们讲她的现在也讲她的过去,所以我们预感到她的未来。而莎翁的作品中很少看到一个人的内在演变过程,他笔下的人物一般一出场就带着某项任务,然后像烈日下不回头的勇士一样走向其必然的死亡结局。所以或许是我的水平有限,我觉得剧中角色的情感指向单一鲜明,好人一直好到底,坏人一直坏到底,角色缺乏立体感,当然莎翁作品中的立体感有很多其他的渠道来建立。 四、排演创意 受《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的影响和启发,我希望能够展现每个人物都一个他的世界他的风景,毕竟每一个人物,哪怕一个小人物,都可以是一个窗口,望出去都会有一片风景。关于《李尔王》这个剧本,我希望从《李尔王》中李尔王的部下肯特伯爵和李尔王大女儿的管家奥斯华德入手重写这个剧本,剧名或许可以叫做《肯特伯爵和奥斯华德》。众所周知,莎翁的作品中有很多可以进行两两对比的人物,在剧本《李尔王》里肯特伯爵和奥斯华德应该也算是一对,他们在自己的主上做错事的时候,对主上的态度截然不同。“你以为当权力向谄媚低头,尽忠守职的臣僚就不敢说话了吗?当君主一时糊涂干下了愚蠢的事情,那么臣子直言极谏就是义务。保留你的权力,仔细考虑一下这鲁莽的举措,收回这成命吧。”“只要我的喉舌尚在,我就要大声疾呼,告诉你你做了错事。”“主上的恶念他们每每竭力逢迎,不是火上浇油,就是雪上添霜;他们最擅长的是随风转舵,随着主人的意思,他们像狗一样摇着尾巴忽东忽西,只知道跟着主人跑。”通过剧中的这些台词清晰的看出他们俩的不同,态度的不同也造就了他们命运的不同。之前有个饱受好评的台剧《荼靡》以平行时空的手法描述了女主角郑如薇做出选择之后可能会面临的结局。选择了离开,郑如薇虽然在职场上经营得风生水起,但和男朋友之间的距离却渐行渐远,并且最终面临着分道扬镳的结局。选择了留下,郑如薇怀孕生子,却渐渐湮没了光芒,成为了平凡而又劳碌的全职太太。现今的中国观众,越来越喜欢看到有对比有反思的作品,相信《肯特伯爵和奥斯华德》也会得到大家的喜爱。整部剧的舞台风格我希望是极简式的,最好布置的像是一个法庭审判的样子,留给观众去判断二人的是非对错。 五、市场分析 《李尔王》作为莎翁的经典作品其艺术价值不必多说,但它如何获得年轻观众的喜爱,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看过之前《李尔王》的观众表示,对于那时的价值取向他们不能完全认同,所以对于现在的年轻观众我们需要给他们不同以往的新鲜有趣的刺激,需要对原作的研究和剖析细致犀利,对主题的演绎和戏剧冲突的处理独具匠心,从而达到完美的戏剧效果。所以对《李尔王》的改编和重写就至关重要了。重新编写的《李尔王》,如在我的排演创意下形成的《肯特伯爵和奥斯华德》就会让观众耳目一新。但作为实验性剧目,应该考虑在小剧场进行演出,如鼓楼西剧场、中间剧场、蓬蒿剧场,都是不错的演出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