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京的再次相逢——(六)半部歌剧《红楼梦》
离开一个喜欢的地方,似乎总要留一个牵挂,告诉自己:嘿,还要再来哦~!这次也一样。
上午去了盼望已久的颐和园,可是因为有了故宫的铺垫,觉得这里对我没有了吸引力,转了一圈苏州街,心想着,做皇帝真的不自由,还要在北方城市生生地假造一条苏州街满足他们对江南的向往。跟着游客爬了几步山,我决定不走旅游路线,而是自己随便走走,不去追景点,而是走到哪儿算哪儿吧!跟着锻炼的市民在绿荫中走了一会儿,才觉出颐和园的味道,这里原本就是帝王修建的花园嘛,就是休闲、放松之用。后来从一条小路上山,发现了一处殿宇,估计游客都不来,有吹笛的大叔,还有在高处对着无敌景色练习太极拳的几位阿姨,从她们身边走过的时候,我的心里笑着,在这里锻炼可真是无敌。走着走着就下山了,可是没想到跟着一个推婴儿车的游客懵懵懂懂地就从东门出了颐和园,反应过来就想,也是缘分吧!于是就这样结束了颐和游园。
下一站是国家图书馆,那里正举办着一个插画展,参展的作品都来自获得安徒生大奖的作者。虽然他们的作品是“童书”,儿童是他们的主要读者,可是水平真的很高,里面很多的作品我都特别喜欢,因此在每幅画作前看得特别仔细,想着要是有明信片卖就好了,可最后却有点儿失望,因为开发的产品,可能涉及到版权问题吧,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幅,有复制画作、钥匙扣、扑克牌……,明信片只有那么几张,而且没有我心仪的作品,带着小遗憾离开了。
休整了一个下午,晚上又向保利剧院出发了。提前订好了在这里看歌剧《红楼梦》的票,去到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赶上了首演。
倒是没有特别惊艳的感觉,主要冲着赖声川和关锦鹏去的,可是说实话,因为要简化剧情和角色,原著《红楼梦》几百人的演员编制被缩减到大约十几人的样子,而且为了要给人物关系合理的构建,还要突出一些在小说中淡化或者没有那么明显的细节和情结,让人看得有些失落和难过。
可能歌剧的形式还是不适合表现像《红楼梦》这样复杂的中国故事吧,因为很多的情节和人物看似没那么重要却确确实实构成了小说丰富的血肉。关锦鹏的物美和人物服装的设计确实华美,音乐的编排也加入了很多民族乐器,可是当演员们唱着英文的歌词“baoyu”“daiyu”的时候,还是觉得很奇怪。
上半场演出结束在“元春省亲”的辉煌高潮中,这是一般《红楼梦》演出的分法,主要突出盛衰的对比,但是我实在没有勇气完成这场演出的观看了。当然一直以来的劳累也让我不想在离开北京之前的这晚熬到11、12点休息了——于是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我选择默默地离开了保利剧院,或许等这部歌剧再沉淀两年,到我所在城市的保利大剧院演出的时候,我还会再去把它完成吗?
© 本文版权归 Jane Joyc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