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干事日记:道德消费+无尖不商=公平贸易
今天3个地点:
上午/住处 - 创智天地 (地铁:23站)
中午/创智天地 - 交通大学路(地铁:15站)
下午/苏州路 - 虹桥天地(地铁:10站)
后两个是为了筹备今年项目的摄影展,去看场地。
前一个是“公平贸易——时尚革命”项目团队的第三次会议,项目团队中有7人完成了时尚品牌背后生产者的调查故事,其中两份作业收集的素材还蛮有料的。
请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的汤老师参加。
她和我聊起了公益圈的“两光之争”。
“两光”都是前辈,和汤老师的对话就不复述了。而且非公益圈的人连“两光”都不知道是谁,我写在这里也是白写。
这次的争论中,还是有些知识点的。比如,“无尖不商”,这绝非错别字。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将斗装满之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尖儿。因此无“尖”不商。后来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无奸不商”,意思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奸诈就不能作商人。
原来,随着时代的变化,成语也会有变。
我和汤老师说:公平贸易如果可以实现,需要“道德消费者”和“无尖不商”的商家。
汤老师问我从事公平贸易已经9年,问到了哪个地步?
我说还是在培育土壤,种植下的种子,连发芽都还没有。
汤老师又问怎样才算发芽、树苗和大树的阶段。
我答:如果媒体界和教育界有所知道,才算发芽(全国低于10000家不算);商家跟进销售,算是长成树苗(全国少于10万家不算);全民形成购买意识,才算大树(全国少于30%的人口不算)。
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