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
12年开始看锵锵,四年多,我依旧对这个节目着迷。不知道是因为节目的聊天方式还是窦文涛本人的原因,或许两者都有。
第一次看到锵锵并不惊艳,我甚至觉得节目的陈设老旧,缺乏朝气。按理说一个朝气蓬勃的90后此时应该果断关掉浏览器,可我有个毛病,凡事都喜欢停一停,即使不喜欢,也愿意多看两眼,可就是这两眼,我就爱上了这个节目。我第一次觉得,比起花哨的视觉,聆听原来更有趣。
一开始,我单纯的只是喜欢锵锵聊政治,因为锵锵的配置很特殊,可能是凤凰立足香港的原因,节目中港台嘉宾是标配,并且无论从气质还是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再配以聊天的氛围,衬托出一种生活化的真实气氛,以至于我会认为那就是香港市民、台湾民众以及内地居民的真实立场。
当然政治只是锵锵众多话题之一,锵锵涉及话题之广让我惊叹,什么都能聊,什么都能谈。从政治到艺术,从影视到书籍,从社会问题到影视八卦,窦文涛带着一众嘉宾就这么天南海北的聊。聊天是锵锵的特色,而这也正是锵锵的魔力所在,在锵锵,我看不到激烈的唇枪舌剑,也看不到面红耳赤,嘉宾个个都像坐在客厅里,观点各不相同,但又都点到即止。
曾经我是个固执的人,我把脑袋里的观点都包上一层铁皮,外面再焊上铁钉,我抗拒任何与我不同的观点,所以我是容易愤怒的。锵锵改变了我,一开始,我同样会对于锵锵嘉宾的观点表示愤怒,本着阿Q的精神,我会默默的在心里批判,然后慢慢驳回去。一次,两次.....最后到N次,好累,我才发现,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人跟你不一样,你的观点不等于大多数,你以为的正确不一定就是别人的正确。所以有一天,我突然觉得,是不是应该放下自己固有的那些观点,我这么做了,瞬间轻松多了。我意识到,应该学会接纳别人的不一样,至少没有必要愤怒。
锵锵有一个特点,就是滞后。窦文涛也调侃,他的节目,总是事情过了好久才开始聊。同时他也说,这正是这个节目的优点。我喜欢柴静的那本看见,因为那里面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新闻视角,看到了更多的事实。锵锵也一样,总能让我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我因为锵锵而开始质疑热点新闻里的主流立场。除了更多的事实,嘉宾的观点同样启发着我,无论是许子东还是马家辉,我总能听到他们对于事件不一样的看法,有时在窦文涛或者我看来天大的事,许子东只是挥挥手,这有什么好惊讶的,而立足香港的马家辉则是操着不流利的港普,讲述着独到的视角,不时会跳出些许诙谐的自黑。这与我而言是不一样的体验,我易于被煽动,缺乏质疑与思考的本能,这无疑是锵锵所告诉我的更为重要的一点,小心的了解事实,同时要惯于质疑。
锵锵的另一个特点,是嘉宾的五花八门,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什么人也都不奇怪。通过锵锵,我见识了政治领袖,文坛泰斗,高校教授,知识精英,一线民警,性工作者......总之,各行各业,我算是在锵锵看全了。只不过有一点,他们都很平等,不论你地位多高,在锵锵,就是一把椅子一杯水。聊天真的是很神奇的东西,似乎人一旦进入了聊天的状态,关于他的神秘感也就荡然无存了。社会把人阶级化,当我抬起头看上面的人,我有自卑感,低头看下面的人,我有优越感。但当我盯着看锵锵里的这些嘉宾,他们竟会是那么普通,普通到让我诧异,他们的喜怒哀乐与常人无异,而且性格鲜明。19年的锵锵似乎就是在这样慢慢的诉说着人的普遍性与差异性。没有什么人能够高人一等,同样,也没有谁是低人一等的。
19年的锵锵戛然而止,意外,又不意外,或许这是最锵锵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