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
(中央)三公九卿:汉武帝更“太尉”为“大司马、大将军”,汉成帝时更“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汉哀帝时“丞相”更为“大司徒”。汉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地方)汉武帝创部刺史制,将全国分为13个州(监察区)1部。监察区名为州,州设刺史。除13州之外,另在三辅(京兆、右扶风、左冯翔)、三河(河内、河南、河东 )、弘农 7 个郡设司隶校尉部 , 与州同级 ,由中央直辖,主管京师附近地区,与13州合称14部州。东汉时,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西汉皇帝:(1)高祖刘邦、(2)惠帝刘盈、(3)【刘恭】“吕后”、(4)【刘弘】“吕后”、(5)文帝刘恒、(6)景帝刘启、(7)武帝刘彻、(8)昭帝刘弗、(9)废帝【刘贺】、(10)宣帝刘询、(11)元帝刘奭、(12)成帝刘骜、(13)【刘康】“追尊”、(14)哀帝刘欣、(15)平帝刘衎、(16)【刘婴】“孺子” 【7/5】汉武帝:刘彻(汉朝第七个皇帝,黄仁宇说第五个),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卫子夫:(?-前91年),名不详,字子夫。卫子夫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史称孝武卫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王昌龄【唐】《出塞》。七战七捷战匈奴。第一战:出上谷袭击龙城(匈奴人祖宗圣地),没受匈奴人重视,斩首700,是汉凶对战的第一次胜利,开创之举。第二站:出雁门,击杀匈奴几千人,并识破匈奴惯用的诱敌深入战法。第三战:匈奴杀辽西太守打渔阳,卫青却攻占了河南地,他在此战中用了两个声东击西,一个围魏救赵,从此解除匈奴烽火甘泉之祸。第四战:从高阙出击击破右贤王20万大军,基本打垮右贤王。第五六两战:从定襄出击,不过收获貌似不是很大,倒是霍去病初露锋芒,被封为冠军侯。最后一次漠北决战:用武钢车之阵打垮单于主力,歼敌一万九千余人,七次共杀敌5万余人,从此匈奴大弱,没有与汉朝再战的能力。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 霍光:(?-前68年),字子孟。西汉权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生平未战,因汉武帝青睐霍去病早逝而恩及于身,武帝身故后,摄政昭帝13年,死后无子,又立刘贺为帝27天,不能满足其理想尺度,废除。
钩弋夫人:赵氏(?-约前88年),名不详,河间(今属河北)人[1] ,汉武帝刘彻宠妃,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2] 传说赵氏天生握拳不能伸展,汉武帝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于是召见她并将其手展开,展开后掌中握有一玉钩,因此被称为拳夫人,又称钩弋夫人,后被封为婕妤。班固在《汉书》里称汉武帝在甘泉宫修养,随侍的赵氏因犯过错,遭到汉武帝斥责,后来赵氏忧郁而死于云阳宫,就地下葬。现在更流行的说法是褚少孙在《史记》里的补记:汉武帝为防患女主乱政,立子杀母。
巫蛊之祸:汉武帝在位后期发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汉武帝一生沉迷女色,后宫有多位佳人先后失宠,为重新获得帝王的恩宠,后宫诸位多邀请女巫入宫,试图以巫术达到目标,同时对其所嫉妒者便施以巫蛊之术,一时间后宫迷乱,时有发生因后宫的巫蛊之事而牵连朝中大臣的事件。而此时的皇后卫子夫年老色衰,失去汉武帝的宠信,同时外戚家族卫氏于朝廷当中的权势日盛。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通奸,公孙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武帝宠臣江充奉命查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大臣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他人犯罪,数万人因此而死。 【8/6】刘弗:(汉昭帝)。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终年22岁。 【9】刘贺 :(昌邑王、汉废帝、海昏侯),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西汉第九位皇帝(前74年7月18日至8月14日在位27天),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10/7】刘询:(汉宣帝),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 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 ,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巫蛊之祸发生时,襁褓中的刘病已也被收系郡邸狱。元平元年(前74年)刘贺被废。七月,霍光等大臣将他从尚冠里住处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随后即皇帝位,时年十八岁。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13】刘康:汉元帝刘奭之子,汉成帝刘骜异母弟,其子为汉哀帝刘欣。封定陶王,死后谥号恭(或作共)。因汉成帝无子,汉成帝去世,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汉哀帝即位第二年,追尊刘康为恭皇(一说为恭皇帝)。 【14/10】刘欣(汉哀帝),字和,汉元帝刘奭之孙,汉成帝刘骜之侄,定陶恭王刘康之子,母丁姬,西汉第十三位皇帝,在位7年。 【15/11】刘衎【kàn】(汉平帝),原名刘箕子,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公元前1年―公元6年在位。汉哀帝于公元前1年8月15日病死后,王莽为便于弄权,不肯立年岁较长的君主。于9月17日迎立年仅9岁的刘衎为帝。次年改元元始。公元6年,刘衎病逝,终年14岁。 【16/12】汉孺子刘婴(公元5年―公元25年),于公元6年至公元8年十一月在西汉皇太子位,没有当上皇帝,王莽呼之为“孺子”。 王莽: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西汉末年,因汉哀帝喜好男风,专宠董贤,甚至董贤妻妾一并被其宠幸,可谓荒淫无度,二十六岁遂死,皇权旁落的情况下,才被王莽乘机窃取大权。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遂立孺子婴(即刘婴)为皇太子,只有两岁。公元8年12月,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国号“新”,称始建国元年。

刘秀: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新朝末年,身为一介布衣的汉室宗亲刘秀在南阳郡乘势起兵。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刘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终于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废墟中恢复和发展。三十三年,开创“光武中兴” 刘庄:汉明帝,光武帝刘秀第四子,东汉第二位皇帝,公元57年―公元75年在位。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命窦固征伐北匈奴。其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 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结束。东汉桓帝、灵帝时,当权者分为宦官、外戚两派,交替专权。宦官党任用私人,败坏朝政,为祸乡里。相对而言,外戚一党的窦武等人却比较清正,因此贵族李膺、太学生郭泰、贾彪等人与外戚一党联合,对宦官集团进行激烈的抨击。这些人通常被称作士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士大夫。 东汉末年,宦官弄权与外戚专权,御史大夫监察之责由次级司隶校尉架空,何进借太后之第身份晋封大将军与司隶校尉袁绍联合引边军入宫铲除宦官,宦官张让及其第张朔先下手铲除何进,袁绍为其报仇,将皇宫焚毁。 袁绍:字本初。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董卓:字仲颖 。东汉末年献帝时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不久令其弟董旻联合吴匡杀掉上司何苗,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很快就吞并了附近两大军阀兵力。随后董卓废少帝,立刘协即位(是为汉献帝),且不久就弑害了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初平三年(192年),董卓为其亲信吕布所杀。 曹操: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驾崩,宦官失势之机诛灭十常侍,但没有取得何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便召时任并州牧的董卓进京,胁迫何太后同意。然而此举打草惊蛇,董卓尚未抵达京城,何进已被宦官下手谋杀。同年九月,董卓入京,执掌朝政,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洛阳东)。 曹操到陈留后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