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甄别
来自姜克实:
大量编纂的所谓文史资料选集,也多是在记录这种回顾谈。好像当事者口述的就是真实的历史一样。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记忆的,口述的只有难忘的“情节”感情”,诸如冲锋陷阵,杀尽敌寇之类的英雄谈。此时,事实总是被个人的虚荣心所耍弄,口述者自己肯定是事件的主人公。相反真正有历史价值的基本情报,如时间,地点,人物姓名,事件经纬,结局等。口述者肯定叙述不清。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用这种回忆录,可以去教育后代,上政治课,发扬什么传统,继承什么精神。若称是历史则是误人子弟。
大学的史料学讲座
A(重要,准确的史料, 按顺序)
1.电报(必须区分是作战用,还是报告,宣传用。价值仅在前者)
2.命令文(了解部署,目的用。其内容不一定等于战斗过程)
3.阵中日志,日记,手记(军组织的日志,远大于个人日记,手记)
4.各种统计(内部的死伤,消耗,战果等统计,越后越精确)
5.各种内部报告,战斗详报类(作战后2个月内做成,带统计资料的)
6.战斗后数年内的书籍,报告,记录。
B(价值低,或不能使用的史料)
1.宣传用,教育用文件,作品。政治教育用文件(价值为0).
2.没有文字辅佐,只靠记忆,经验构成的历史文书(价值为0)。
3.事后数十年经调查采取的口述,经验谈。(价值仅少,绝不可轻信)。
4.各种回忆录,越新出者,越带政治色彩者价值越低。历史情报(时间,地点,人名等)越少越无价值。必须经复数对比后判断其价值。不可轻易作为事实采用。
C 原则1.口述的,记忆的不可信,文字记录的可信。
原则2.政治,宣传性的不可信,内部使用的可信。
我看的《南京大屠杀的彻底检证》十分符合A类材料。作者十分诚实、耐心,日本学者的学术演进程度是很高的。张纯如小姐那本就像恐怖小说了。
大量编纂的所谓文史资料选集,也多是在记录这种回顾谈。好像当事者口述的就是真实的历史一样。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记忆的,口述的只有难忘的“情节”感情”,诸如冲锋陷阵,杀尽敌寇之类的英雄谈。此时,事实总是被个人的虚荣心所耍弄,口述者自己肯定是事件的主人公。相反真正有历史价值的基本情报,如时间,地点,人物姓名,事件经纬,结局等。口述者肯定叙述不清。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用这种回忆录,可以去教育后代,上政治课,发扬什么传统,继承什么精神。若称是历史则是误人子弟。
大学的史料学讲座
A(重要,准确的史料, 按顺序)
1.电报(必须区分是作战用,还是报告,宣传用。价值仅在前者)
2.命令文(了解部署,目的用。其内容不一定等于战斗过程)
3.阵中日志,日记,手记(军组织的日志,远大于个人日记,手记)
4.各种统计(内部的死伤,消耗,战果等统计,越后越精确)
5.各种内部报告,战斗详报类(作战后2个月内做成,带统计资料的)
6.战斗后数年内的书籍,报告,记录。
B(价值低,或不能使用的史料)
1.宣传用,教育用文件,作品。政治教育用文件(价值为0).
2.没有文字辅佐,只靠记忆,经验构成的历史文书(价值为0)。
3.事后数十年经调查采取的口述,经验谈。(价值仅少,绝不可轻信)。
4.各种回忆录,越新出者,越带政治色彩者价值越低。历史情报(时间,地点,人名等)越少越无价值。必须经复数对比后判断其价值。不可轻易作为事实采用。
C 原则1.口述的,记忆的不可信,文字记录的可信。
原则2.政治,宣传性的不可信,内部使用的可信。
我看的《南京大屠杀的彻底检证》十分符合A类材料。作者十分诚实、耐心,日本学者的学术演进程度是很高的。张纯如小姐那本就像恐怖小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