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食记
查看话题 >爸妈的生活怀想录(七):外婆的节令日
现在回忆起来,母亲她们依然对这些食物念念不忘,想必外婆一定是带着丰盈的内心,全身心地用味道标注了一年四季的这些时刻吧!

外婆是我唯一见过的隔代长辈,在短暂的记忆中,与她相伴的高频词汇是哮喘与住院,六岁,正当我在懵懂中感受稚嫩的成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时,因为她,我认识了死亡,见证了衰老与疾病怎样吞噬消融了一个人的所有力量,母亲与姨妈们七手八脚的帮逝去的外婆换衣服,外婆的手不时在半空中挥舞,我愣在一旁旁观,真切地感知到那双手已然是肉体上的一部零件,它再也不属于外婆。之后的几天,入棺、停灵、办席、下葬,眼见一个活生生的人僵直、变冷、落入新疆广袤的戈壁地下,自此在这份生活里消失。葬礼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我都问爸妈:“有一天你们也会死吗?”我希望得到否定的回答,可每一天,每一次询问,他们都告诉我:会,人都会有这样的一天,但是还有很久。每次听完答案,我都一头扎进他们的怀里掉眼泪。
那时觉得,一个人彻底消失是一件很残忍的事,看不到他的脸,感受不到他的气息,习以为常的动作都会在记忆里慢慢淡去,写上一篇《端午》时,听闻母亲说,无论生活多艰难,外婆都会按照节气为孩子们做吃食,回忆起来每道食物的细节还都说的头头是道。是啊,一个曾经生活过的人,怎么可能彻底的消失呢?有限的记忆最终会凝练成珠,浮潜在脑海里。
母亲和父亲对外婆的印象都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外公去世后,外婆要照顾七个儿女,生活不易,却从来没有在任何人面前掉过眼泪。每个孩子除了上学,也要做活计,累的到了晚上便倒头大睡,五姨睡觉轻,有时半夜醒来,看到外婆还在灯下为孩子们补衣服,也只有她见过半夜偷偷摸眼泪的外婆。母亲则睡的沉,所以说起端午外婆给大家做的香囊,她总说:“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做的。”在繁重的家务和工作下,我讶异外婆居然还有如此情趣,每个时节都不厌其烦准备吃食,或许也是因为怀有这样的情趣,才可熬过那些辛苦的岁月吧?

二月二 蒸面食
龙抬头的日子,一大早五姨被打发去坎儿井的龙口里挑水。以前新疆因为缺水,于是打坎儿井取地下水,所以看一个人是不是地主不要看他有多少地,而是要看他有多少坎儿井。走一公里路过一片维吾尔族坟地,便是离家最近的坎儿井的明渠最上游,被称为“龙口”。为了保持水质的干净,大家用水都很自觉,洗衣服便去下游,喝水往上游走,最上游往往都不会去,龙抬头这天,五姨从龙口挑了水担回家。
这一天外婆要蒸面食,面发好,用豆沙或糖馅做料,包进面里攒成一头圆一头尖,用剪刀剪出两个角,绿豆做眼睛,有时也会染些颜色,蒸成牛形的点心。二月二过后开春,人和牛便要下地干活了,吃这道点心,也有些敬牛的意思。

惊蛰 油炸荷包蛋
惊蛰时,万物苏醒,外婆会为大家做油炸荷包蛋。在锅中多放些油,把鸡蛋打碎了炒,在炒好的鸡蛋中放入红糖;用滚烫的开水冲泡新疆的砖茶,砖茶类似于红茶,要泡的足够浓,倒入拌了红糖的蛋中,热热的吃上一碗,说这一日肚子里有什么部位开着,吃了这热乎的油炸荷包蛋,肚子便不会怎么疼。母亲描述这道食物时语调随着手上的动作时高时低,语气里都是煎炒冲泡时的热闹,那一口热热的茶混着红糖和炸过的蛋,似乎只是说上一说都能感受到食物落入胃中的舒坦,不过这道食物一年也只有惊蛰这天会吃一次。

端午 油饼卷米糕
因为缺少粽叶和合适的芦苇叶,以前新疆过端午吃粽子并不多,取而代之的是面食和米糕。比如上次说过的蒸饼,撒上红色的红曲、绿色的香豆、黄色的姜黄,再分别将三张饼卷起来,编辫子似的编在一起,一圈圈盘在锅里蒸。此外还有一道食物——油饼卷米糕。米先泡两个小时,水烧开,米下锅略微煮一下,把猪油、糖、葡萄干、切碎的枣混入其中拌匀,上锅蒸几小时。用滚水和面,这样和出的面即便凉了,也不会太硬,但也要掌握好不要太软,和好的面擀成很薄的薄饼,下油锅一翻便熟,这便是烫面油饼,把蒸好的米糕裹在烫面油饼里,吃起来甜甜糯糯,想必这便是粽子的替身吧。

中秋 锅盔
中秋家里没坳子,制不了月饼,便用又大又圆的锅盔替代。发好的面再和上点生面,加入油、鸡蛋、奶、香豆子,多揉几遍,擀成圆饼,外婆会在圆饼上画上猴子捞月、牡丹花、菊花、蝴蝶各种图案,再放在锅中烤。烧火便是母亲他们的任务,烤锅盔一定要用软火,也就是用麦草、稻草这种软和的柴禾烧的火,不能用劈柴烧的硬火,火不能大不能小也不能断,直烤到两面金黄。
吃过晚饭要献月,在院子靠墙处摆上桌子,摆上葡萄、西瓜等水果,西瓜拦腰切成锯齿状,一掰两半,再摆上大锅盔立在桌上,对着月亮烧纸、磕头后,一家人便在院子里一边看月一边聊天玩耍,玩着玩着,供桌上的东西也被吃光了。

冬至 杏皮子
杏皮子不是杏子的皮,而是一道面食,把面条搓成小段,用拇指一压一搓,搓成微卷的面片,用羊肉丁、蘑菇丁、萝卜丁、白菜丁、土豆丁调成汤,煮成一碗汤汤水水的面食。冬至早上,要先端几碗放在屋顶、窗户旁,或倒入马槽、牛槽中,要入冬了,让乌鸦等鸟雀、牛马等牲畜也能平安过冬,之后才能自己开吃。虽然家家户户吃的其实差不多,但邻里之间还是会热情的相互赠送,东家端一碗,西家送一碗。

腊八 以豆煮面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腊八节很多地方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以前在新疆少米,外婆会把扁豆、豇豆、黄豆、豌豆等各类豆子煮烂,用刀将面切成小旗状,下入其中,也就是面旗子,再热一勺油一炝,一碗香喷喷的面旗子便出锅了,寒冷的腊八时节,也是犒劳一下自己吧!

腊月二十三 烤小饼
以前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大伙对财神似乎也没有太大的热情,倒是对灶王爷认真对待,希望他保佑一家人一年吃的饱。腊月二十三,灶爷上了天,这一天外婆爷会格外重视,会用糖、枣泥等为馅料,烤出一个个甜甜的小饼。晚饭后灶台一定要打扫干净,把这些小饼装了盘,供在灶台上,即便没有灶王爷画像,外婆也会嘴里碎碎念,灶台上供奉的食物几天后不知不觉便也被吃光了。

天穿节 烙饼
据母亲的回忆以及姨妈的表述,吃烙饼的这天应该是正月二十左右的天穿节,也就是女娲娘娘补天的日子,大概是因为补丁的形状与烙饼相似。把锅烧热后用猪油抹一遍锅底,舀一勺面糊倒入锅里,端起锅边晃边涮,待面摊开了稍微烤一下,赶紧翻面,摊好的饼要配合豆芽、黄瓜丝、土豆丝等凉菜卷着吃。
天穿节后便是过年炸油果了,过完年,二月二龙抬头开了春,便又开始一年忙碌。外婆把每个时节自己手中制出的美味记忆留给了她的儿女,不知这些时令时候围绕着食物展开的忙碌,对于外婆来说是不是一个短暂的心神放松的时刻呢?现在回忆起来,母亲她们依然对这些食物念念不忘,想必外婆一定是带着丰盈的内心,全身心地用味道标注了一年四季的这些时刻吧!
/点击阅读 《爸妈的生活怀想录》/
霹雳和喜乐的公众号
微信号搜索: knowhow2
写字·画画·手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