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论:一种自嘲
死论:一种自嘲
常理来说,人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综合体,死亡作为有限和无限之间的界限。在有限里,人时刻面临死亡;在无限中,人永远睡在死里。人们痛恶有限的生和无限的死,而向往无限的生。然而生本来就是有限的,灵丹妙药、方外神仙都不能保持肉体不灭,而完成无限的生命。无限的生是荒谬的,就像是在说长角的狗,狗是有的,角也是有的,但长角的狗却是没有。有限的生是有的,无限的死是有的,但无限的生却是没有。所以,人从来是既渴望有限,又惧怕有限;既惧怕无限,而又渴望无限。人们渴望那必然的有限的生,然而又惧怕这种有限,因为有限毕竟有限。人们因着惧怕有限,而又渴望那必然虚假的无限的生,然而实在明白真情,因为面前只有死才是无限的,却又恐怕永睡其中。生是如此的短暂,以致我们对自己又爱又恨,恨的是这种短暂,爱的也是这种短暂。
我们之所以对自己又爱又怕,因为我们对死明明知晓却又装作一无所知。我们因故作无知而惧怕,我们因真实恐惧而死亡。但,如果我要告诉你们,我从来就没有死过,人从来不会死。你们是否因为我说了这样简单而荒唐的真理而又要告诉我一个荒唐而简单的真理呢?“你这个诡辩家!”
“死是我们多么令人悲伤而致使快乐的真理!它笼罩在我们头上,就像一间永远打不破的铁屋子,密不透气,我们将被死窒息。那些遗忘了死而醉生梦死的庸人,沉睡在死中,永不知道他们的悲剧。庸人不能知道悲伤,因为他们是这样可怜或可笑!我们或者可以在铁屋子中大喊几声,或者给这些人会心一击,吵醒这些熟睡的梦,而让这些愚蠢的庸人真正明白所处的境地:你已经无路可逃,已被关在铁屋子里将要窒息,已被死扼住咽喉!”
哦,我的朋友!不要将你们营造的房屋,自己织造的真理,试图关住一切真理。你们何必用死来惊吓那些本来不知生死为何物的你们所谓的庸人呢?抬起你们高贵的头颅,让你们与庸人并排坐下。你们是知识分子,所以你们知道的只是知识而非真理。死亡不是真理,只不过是你们用来捆缚自己而伪造的他者。我的朋友,你不过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已,因为死本来就是一种知识。抬起你们高贵的头颅,在关于死的知识上,你们与庸人无差别。死是普遍的知识,“人固有一死”,醉生梦死的人岂不知这个道理呢?抬起你们高贵的头颅,说,你们与庸人丝毫无干,庸人知道死却如不知道,因为他们视死为无物,而死是大的,人生是向死而生。死不只是一种知识,而更多是一种情感和责任。谁不面对在死前,谁就没有面对过真实的自己。你们对自己又爱又怕!然而,你们对死有这么深的感情,这至多证明你们是一个软弱的知识分子罢了。你们在为自己所学到的那点儿可怜的知识而悲哀罢了!至于那些所谓的庸人,当然不比你们高明,只是与你们并排坐下,差异也就只是他们不悲哀而已!与庸人相比,知识分子更珍惜知识,为自己学到的每个知识都感叹一番,因为他们是知识分子。
死是一种知识。人生首先有我,然后是人(他),虽然我是由人诠释,但我仍是我,首先有我,然后是人。这不是说,我在时间或逻辑的先后上先于人,因为讨论这些毫无用处,宁愿是我与人在时间和逻辑上是共在的。首先是我,然后是他,这是说我有我的自觉和意识,我自觉地区别于人,区别于人的那个我就是“我”。人的本质就是必然先有我。我区别于人,在我之中,我先于人。无论是强调主体,还是强调个体,人总是先我的面目出现,然后才是他人。
死对我来说并非真理,因为我对我的死无法判断,我从来不知道我自己的死,我从来就没有死。假使我死了,这判定也不是出自我,而是出自他人,他人见证我的死亡。我也见证他人的死亡。在我之中,我从不会死,而死的只有他人。死只是一种他者的存在,从我自身之中,我无法获得死这种本质。在我的内部,并未经历过死,死只是一种外部获得。认识到死,在我看来,与认识到天是蓝的,并无差别。与他人的交流中,我获得死这个现象;在与天交流中,我获得天是蓝的这个现象。死归根到底就是一种知识。假如我没有社群行为,不与任何人交往,就像是卢梭所谓的“自然人”,我就从来就不知道死。因为我没有遇见过死,就无法获得关于死的知识。就像没见过或听过蓝天的人,就不可能知道天是蓝的这种知识。死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常识,并非真理。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之前,重物先着地也曾是真理,然而这实在不过是一种常识而已,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而已。
但死作为一种常识被误作为真理,并不需要历史的经验推进,并不是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常识的虚假,而是从逻辑就能推出死并非真理,但人们因着恐惧又自甘于让死这种常识作真理。舍勒早就说过,死从来都是归纳推理得出,而非演绎推理证明。归纳出来的只能是知识,而非真理。一万个人死了,这与我何干呢?我却有不死的可能性!人从来都相信自己不会死,而确信他人都会死。若是一个人相信自己会死,那么他的生如何站立得住呢?人从来相信自己不会死,而却更相信自己必死的可能性。至于知识分子,他们只是一群收取人的眼泪的感情贩卖者,沉浸在买卖中不可自拔。或许他们是最富有的人,或许他们最贫乏。无论贫穷还是富足,他们都是在生的过程中最快乐的人。
一个老年人时刻面临死亡的恐惧,他却不能相信自己会死。他张着牙齿已近脱落光的嘴,一脸轻松地说,“人死如灯灭”!可是他是在说知识,说一种与他无关的事情。道理从来都是欺骗人,因为它妄想代替真理。知识分子多想从“人死如灯灭”中获得万分伤心的资本,可是老头子却是打着哈欠说出,知识分子眼中的庸人永远是麻木的。然而,我的朋友,老年人岂不害怕死呢?或许他目击的黑暗远非年轻的知识分子所能感受。他们说“人死如灯灭”就是在说一个道理,一个知识。至于死本身,老人们或者并不当作真理,因为谁也不会认为自己会死。他们却有另外一个真理,也即作为死的可能性的真理。我曾祖父死了,我祖父死了,眼前我的父亲也在老去,人的老化直至死亡似乎是一个知识性的规律。我的头发开始白了,肌肤也开始松弛,年岁的增长或者让我患了重大疾病,我要步我祖先的后尘了。我也可能必死!知识分子常以死的可能性洗涤自己的灵魂。
无论老头子还是知识分子都不是自信者,可能怀疑才是真理的正道罢。人因怀疑而恐惧,而自满,而恐惧。起先怀疑的时候,人无所依托,人因漂泊而恐惧。怀疑之后便是建造,人因建造而自满。然而这建造的铁屋子是如此华美而封闭,人被自己所建造的恐吓,人异化为恐惧者。朋友,其实本没有死,因为对死的恐惧,人才患有必死的疾病。我的朋友,先回到我罢,我之后才是人,人之后才有死!我的朋友,人要对我有自信!经上不是记着吗?“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荠菜种,就是对这棵桑树说,你要拔起根来,栽在海里,它也必听从你们。”(路17:5-6)芥菜种岂不是百种中最小的吗?人的信心却不如它。然而天国就是一粒芥菜种(太13:31)。
人从来对我恐惧,因为从来不相信自己。人是过于爱自己,才不相信自己。先是我,后是人,人们常常为了自己,而翻改了顺序,先是人,后是我。我要吃,我要穿,这是欲望的物所致。而我虽不死,却要必然有必死的可能性,我为了我自己而恐惧这种可能性。人人面前横亘着必死的可能性,而忘却了作为我却从不会死亡。人不光为了今天的吃打算,还为明天的,后天的,为一辈子的饮食打算。人在过于爱自己中失去了我。在圣经上,死不是一种真理吗?死而复活不又是一种真理吗?死本不是真理,伊甸园中没有死。圣经因人对死的惧怕而将死定为真理。死对恐惧的人来说确实是真理,这些恐惧的人挑着重的担子,将我放在心头,而失掉真正的我。他们因对死的恐惧而被死判定为必死。而那些真正的我,却是死而复活的人,也即我死了我而仍是我,一个是旧我,一个是新我。虽然那个复活的我像是新我,其实不过是最旧的我,只不过是伊甸园里的我。而死了的旧我却是新的我。是的,主不是说过永生吗?在返归伊甸园里的我就从来不死。主说又说,“人若遵守了我的道,就永远不尝死味”(约8:52)。
有人如果问起,我自知我是永不死的,而人必死。但这与基督教何干呢?每个人作为我都是不死的。但我实在地告诉你,因为你自知持有真理而不顾,而反过来将死的知识作为真理。谁不知道我从不死呢?但谁又有这种信心持守真理,谁又能相信永生?是的,众人都知道蜡烛发光,但只有光才是光,只有真理才是真理!阿们!
2017年3月4日
常理来说,人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综合体,死亡作为有限和无限之间的界限。在有限里,人时刻面临死亡;在无限中,人永远睡在死里。人们痛恶有限的生和无限的死,而向往无限的生。然而生本来就是有限的,灵丹妙药、方外神仙都不能保持肉体不灭,而完成无限的生命。无限的生是荒谬的,就像是在说长角的狗,狗是有的,角也是有的,但长角的狗却是没有。有限的生是有的,无限的死是有的,但无限的生却是没有。所以,人从来是既渴望有限,又惧怕有限;既惧怕无限,而又渴望无限。人们渴望那必然的有限的生,然而又惧怕这种有限,因为有限毕竟有限。人们因着惧怕有限,而又渴望那必然虚假的无限的生,然而实在明白真情,因为面前只有死才是无限的,却又恐怕永睡其中。生是如此的短暂,以致我们对自己又爱又恨,恨的是这种短暂,爱的也是这种短暂。
我们之所以对自己又爱又怕,因为我们对死明明知晓却又装作一无所知。我们因故作无知而惧怕,我们因真实恐惧而死亡。但,如果我要告诉你们,我从来就没有死过,人从来不会死。你们是否因为我说了这样简单而荒唐的真理而又要告诉我一个荒唐而简单的真理呢?“你这个诡辩家!”
“死是我们多么令人悲伤而致使快乐的真理!它笼罩在我们头上,就像一间永远打不破的铁屋子,密不透气,我们将被死窒息。那些遗忘了死而醉生梦死的庸人,沉睡在死中,永不知道他们的悲剧。庸人不能知道悲伤,因为他们是这样可怜或可笑!我们或者可以在铁屋子中大喊几声,或者给这些人会心一击,吵醒这些熟睡的梦,而让这些愚蠢的庸人真正明白所处的境地:你已经无路可逃,已被关在铁屋子里将要窒息,已被死扼住咽喉!”
哦,我的朋友!不要将你们营造的房屋,自己织造的真理,试图关住一切真理。你们何必用死来惊吓那些本来不知生死为何物的你们所谓的庸人呢?抬起你们高贵的头颅,让你们与庸人并排坐下。你们是知识分子,所以你们知道的只是知识而非真理。死亡不是真理,只不过是你们用来捆缚自己而伪造的他者。我的朋友,你不过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已,因为死本来就是一种知识。抬起你们高贵的头颅,在关于死的知识上,你们与庸人无差别。死是普遍的知识,“人固有一死”,醉生梦死的人岂不知这个道理呢?抬起你们高贵的头颅,说,你们与庸人丝毫无干,庸人知道死却如不知道,因为他们视死为无物,而死是大的,人生是向死而生。死不只是一种知识,而更多是一种情感和责任。谁不面对在死前,谁就没有面对过真实的自己。你们对自己又爱又怕!然而,你们对死有这么深的感情,这至多证明你们是一个软弱的知识分子罢了。你们在为自己所学到的那点儿可怜的知识而悲哀罢了!至于那些所谓的庸人,当然不比你们高明,只是与你们并排坐下,差异也就只是他们不悲哀而已!与庸人相比,知识分子更珍惜知识,为自己学到的每个知识都感叹一番,因为他们是知识分子。
死是一种知识。人生首先有我,然后是人(他),虽然我是由人诠释,但我仍是我,首先有我,然后是人。这不是说,我在时间或逻辑的先后上先于人,因为讨论这些毫无用处,宁愿是我与人在时间和逻辑上是共在的。首先是我,然后是他,这是说我有我的自觉和意识,我自觉地区别于人,区别于人的那个我就是“我”。人的本质就是必然先有我。我区别于人,在我之中,我先于人。无论是强调主体,还是强调个体,人总是先我的面目出现,然后才是他人。
死对我来说并非真理,因为我对我的死无法判断,我从来不知道我自己的死,我从来就没有死。假使我死了,这判定也不是出自我,而是出自他人,他人见证我的死亡。我也见证他人的死亡。在我之中,我从不会死,而死的只有他人。死只是一种他者的存在,从我自身之中,我无法获得死这种本质。在我的内部,并未经历过死,死只是一种外部获得。认识到死,在我看来,与认识到天是蓝的,并无差别。与他人的交流中,我获得死这个现象;在与天交流中,我获得天是蓝的这个现象。死归根到底就是一种知识。假如我没有社群行为,不与任何人交往,就像是卢梭所谓的“自然人”,我就从来就不知道死。因为我没有遇见过死,就无法获得关于死的知识。就像没见过或听过蓝天的人,就不可能知道天是蓝的这种知识。死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常识,并非真理。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之前,重物先着地也曾是真理,然而这实在不过是一种常识而已,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而已。
但死作为一种常识被误作为真理,并不需要历史的经验推进,并不是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常识的虚假,而是从逻辑就能推出死并非真理,但人们因着恐惧又自甘于让死这种常识作真理。舍勒早就说过,死从来都是归纳推理得出,而非演绎推理证明。归纳出来的只能是知识,而非真理。一万个人死了,这与我何干呢?我却有不死的可能性!人从来都相信自己不会死,而确信他人都会死。若是一个人相信自己会死,那么他的生如何站立得住呢?人从来相信自己不会死,而却更相信自己必死的可能性。至于知识分子,他们只是一群收取人的眼泪的感情贩卖者,沉浸在买卖中不可自拔。或许他们是最富有的人,或许他们最贫乏。无论贫穷还是富足,他们都是在生的过程中最快乐的人。
一个老年人时刻面临死亡的恐惧,他却不能相信自己会死。他张着牙齿已近脱落光的嘴,一脸轻松地说,“人死如灯灭”!可是他是在说知识,说一种与他无关的事情。道理从来都是欺骗人,因为它妄想代替真理。知识分子多想从“人死如灯灭”中获得万分伤心的资本,可是老头子却是打着哈欠说出,知识分子眼中的庸人永远是麻木的。然而,我的朋友,老年人岂不害怕死呢?或许他目击的黑暗远非年轻的知识分子所能感受。他们说“人死如灯灭”就是在说一个道理,一个知识。至于死本身,老人们或者并不当作真理,因为谁也不会认为自己会死。他们却有另外一个真理,也即作为死的可能性的真理。我曾祖父死了,我祖父死了,眼前我的父亲也在老去,人的老化直至死亡似乎是一个知识性的规律。我的头发开始白了,肌肤也开始松弛,年岁的增长或者让我患了重大疾病,我要步我祖先的后尘了。我也可能必死!知识分子常以死的可能性洗涤自己的灵魂。
无论老头子还是知识分子都不是自信者,可能怀疑才是真理的正道罢。人因怀疑而恐惧,而自满,而恐惧。起先怀疑的时候,人无所依托,人因漂泊而恐惧。怀疑之后便是建造,人因建造而自满。然而这建造的铁屋子是如此华美而封闭,人被自己所建造的恐吓,人异化为恐惧者。朋友,其实本没有死,因为对死的恐惧,人才患有必死的疾病。我的朋友,先回到我罢,我之后才是人,人之后才有死!我的朋友,人要对我有自信!经上不是记着吗?“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荠菜种,就是对这棵桑树说,你要拔起根来,栽在海里,它也必听从你们。”(路17:5-6)芥菜种岂不是百种中最小的吗?人的信心却不如它。然而天国就是一粒芥菜种(太13:31)。
人从来对我恐惧,因为从来不相信自己。人是过于爱自己,才不相信自己。先是我,后是人,人们常常为了自己,而翻改了顺序,先是人,后是我。我要吃,我要穿,这是欲望的物所致。而我虽不死,却要必然有必死的可能性,我为了我自己而恐惧这种可能性。人人面前横亘着必死的可能性,而忘却了作为我却从不会死亡。人不光为了今天的吃打算,还为明天的,后天的,为一辈子的饮食打算。人在过于爱自己中失去了我。在圣经上,死不是一种真理吗?死而复活不又是一种真理吗?死本不是真理,伊甸园中没有死。圣经因人对死的惧怕而将死定为真理。死对恐惧的人来说确实是真理,这些恐惧的人挑着重的担子,将我放在心头,而失掉真正的我。他们因对死的恐惧而被死判定为必死。而那些真正的我,却是死而复活的人,也即我死了我而仍是我,一个是旧我,一个是新我。虽然那个复活的我像是新我,其实不过是最旧的我,只不过是伊甸园里的我。而死了的旧我却是新的我。是的,主不是说过永生吗?在返归伊甸园里的我就从来不死。主说又说,“人若遵守了我的道,就永远不尝死味”(约8:52)。
有人如果问起,我自知我是永不死的,而人必死。但这与基督教何干呢?每个人作为我都是不死的。但我实在地告诉你,因为你自知持有真理而不顾,而反过来将死的知识作为真理。谁不知道我从不死呢?但谁又有这种信心持守真理,谁又能相信永生?是的,众人都知道蜡烛发光,但只有光才是光,只有真理才是真理!阿们!
2017年3月4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