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娜拉出走以后
*本文是关于2016-2017年上演的百老汇戏剧《玩偶之家 part2》的思考。
玩偶之家的最后,娜拉走了。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她要么堕落,要么回来。当时中国女性的境遇和玩偶之家类似,鲁迅的看法应该是有现实依据的。然而用现在的眼光看,依然有不可逃脱的时代局限性。就像之后的人看现在一样。易卜生本人并没有更多的女权的想法,当时也缺少关于女权的更多讨论。
在百老汇舞台上, Lucas Hnath的笔下,时隔15年娜拉又回来了,不是为了归来,而是为了更彻底的离开。而借着回来的娜拉,从易卜生到当代,女性权利的进步和局限清楚的展现。整场的4位演员都很棒,特别有爆发力。尽管设定的时代离现在比较远,很多当时的话却没有过时,时代的进步依然缓慢,甚至时有开倒车。
当时鲁迅无法想象娜拉的生计通过编剧的巧妙设定得以化解。娜拉推开门,不仅回来,而且满身华服,还过得很好。她通过写作不断呼吁妇女权利,慢慢有了不错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然而可想而知,也在男权社会树敌。她书写自己的经历,甚至鼓励了其他女性也从家庭出走,但她们出走以后怎么办,娜拉却自己也没有想好。她似乎觉得自己的出走和鼓励女性觉醒本身就已经是赋权(enpower)女性的行动,至于然后,除了继续从事运动和为此生计,也没有更好的出路。
然而编剧用类似笑话的方式提出许多问题和困境,在娜拉出走的15年后并没有真的进步。在娜拉和丈夫的那场戏里,她讲述了她出走以后的经历:刚开始,她说话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丈夫或者父亲的声音在她脑海中,潜意识里的父权依然左右着她的精神。为此她有意识得与世隔绝,也不对自己说话,直到找到自己的声音。这不仅是自己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离开了需要讨好丈夫、父亲,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她,才得到了真正的自我的觉醒。相比之下,出走是一个容易的冲动行为,自我觉醒则是一个漫长的困难的过程。即便如此,这个自我仍然十分脆弱,以至于她没有办法能够真正进入一段亲密关系而不担忧丧失自我。而我们呢,既没有出走,也没有离群索居的状态下,这样的自己有觉醒的可能么?
最讽刺的是, 当她回来,看到女儿竟然走上了自己的老路,进入充满幻想的爱情,准备结婚。从小便没有母亲关怀的女儿,反而更渴望爱情,渴望得到保护和关怀。娜拉回来以后,面对女儿重蹈覆辙,仿佛看到了当时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为之奋斗的女权没有丝毫进步。仅仅是简单的否定现状的出走,并没有提供其他的选择,而女儿和其他的女性,对于结婚以外的未来也根本无从想象。最为困难的不是指出问题,而是解决问题。在女性对自身未来缺乏想象的情况下,女儿根本不可能期望得到别的东西。婚姻,就是她对于人生的唯一的想象和期待,更是因为父母婚姻的缺失而得到强化。这是令人悲哀的现实,也是娜拉想要努力改变的未来。
娜拉最后又走了,她没有办法坐着等待她希望的未来就这样到来,而是急切的希望自己能努力创造这样的未来。
也不单单是女性权利。在剧中扮演娜拉女儿艾玛的小演员,其中一位是黑人女演员,而观众也不会觉得两个挪威白人的女儿是黑人的角色设定有什么不妥。也许是美国精英界的一种矫枉过正,但也许我们着实需要这种矫枉过正,在更多的各个领域。
愿我们都有更多想象,愿这样的未来很快到来。
关于剧的详情,可以看这里
玩偶之家的最后,娜拉走了。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她要么堕落,要么回来。当时中国女性的境遇和玩偶之家类似,鲁迅的看法应该是有现实依据的。然而用现在的眼光看,依然有不可逃脱的时代局限性。就像之后的人看现在一样。易卜生本人并没有更多的女权的想法,当时也缺少关于女权的更多讨论。
在百老汇舞台上, Lucas Hnath的笔下,时隔15年娜拉又回来了,不是为了归来,而是为了更彻底的离开。而借着回来的娜拉,从易卜生到当代,女性权利的进步和局限清楚的展现。整场的4位演员都很棒,特别有爆发力。尽管设定的时代离现在比较远,很多当时的话却没有过时,时代的进步依然缓慢,甚至时有开倒车。
当时鲁迅无法想象娜拉的生计通过编剧的巧妙设定得以化解。娜拉推开门,不仅回来,而且满身华服,还过得很好。她通过写作不断呼吁妇女权利,慢慢有了不错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然而可想而知,也在男权社会树敌。她书写自己的经历,甚至鼓励了其他女性也从家庭出走,但她们出走以后怎么办,娜拉却自己也没有想好。她似乎觉得自己的出走和鼓励女性觉醒本身就已经是赋权(enpower)女性的行动,至于然后,除了继续从事运动和为此生计,也没有更好的出路。
然而编剧用类似笑话的方式提出许多问题和困境,在娜拉出走的15年后并没有真的进步。在娜拉和丈夫的那场戏里,她讲述了她出走以后的经历:刚开始,她说话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丈夫或者父亲的声音在她脑海中,潜意识里的父权依然左右着她的精神。为此她有意识得与世隔绝,也不对自己说话,直到找到自己的声音。这不仅是自己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离开了需要讨好丈夫、父亲,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她,才得到了真正的自我的觉醒。相比之下,出走是一个容易的冲动行为,自我觉醒则是一个漫长的困难的过程。即便如此,这个自我仍然十分脆弱,以至于她没有办法能够真正进入一段亲密关系而不担忧丧失自我。而我们呢,既没有出走,也没有离群索居的状态下,这样的自己有觉醒的可能么?
最讽刺的是, 当她回来,看到女儿竟然走上了自己的老路,进入充满幻想的爱情,准备结婚。从小便没有母亲关怀的女儿,反而更渴望爱情,渴望得到保护和关怀。娜拉回来以后,面对女儿重蹈覆辙,仿佛看到了当时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为之奋斗的女权没有丝毫进步。仅仅是简单的否定现状的出走,并没有提供其他的选择,而女儿和其他的女性,对于结婚以外的未来也根本无从想象。最为困难的不是指出问题,而是解决问题。在女性对自身未来缺乏想象的情况下,女儿根本不可能期望得到别的东西。婚姻,就是她对于人生的唯一的想象和期待,更是因为父母婚姻的缺失而得到强化。这是令人悲哀的现实,也是娜拉想要努力改变的未来。
娜拉最后又走了,她没有办法坐着等待她希望的未来就这样到来,而是急切的希望自己能努力创造这样的未来。
也不单单是女性权利。在剧中扮演娜拉女儿艾玛的小演员,其中一位是黑人女演员,而观众也不会觉得两个挪威白人的女儿是黑人的角色设定有什么不妥。也许是美国精英界的一种矫枉过正,但也许我们着实需要这种矫枉过正,在更多的各个领域。
愿我们都有更多想象,愿这样的未来很快到来。
关于剧的详情,可以看这里
© 本文版权归 winnietheic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