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前些时间看了仓央嘉措的传记,几乎一口气读完,对里面部分涉及政治的内容了解不深,但整个故事情节是明白了。
仓央嘉措的一生是不受自己掌握的,他的幸福时段可能只是父母健在的童年时期,自那个受命寻找五世达赖转世灵童的喇嘛来到当时还叫阿旺的仓央嘉措家后,他的人生轨迹自此开始改变。15岁父母相继去世,他也结束了寺院的僧侣学习,由红教教徒被迫转为不可近女色的黄教教徒,与深爱的初恋分开,因为桑杰嘉措的独揽专权,他成为有名无实的六世达赖,他的心本不在政治与权利,黄教最高权位的生活于他而言枯燥无味,他开始流连于市井,寻找他心爱的姑娘,很不幸,他的身份把他推向西藏与大清的政治漩涡,他本无罪,却成了双方都不愿接手的烫手山芋,24岁逝于青海湖。
看到最后心情是沉重的,多情浪子在觅得身心合一的爱侣后,终归阴阳相隔,更愿意相信他的另一个结局:护送他的侍卫中有他的信徒,在青海湖帮助仓央嘉措假死脱困境,从此与爱人游于世界传教。想让好人有个好的结局,不忍这样一个多才多情的男子沦为政治牺牲品。
书中有段表述我觉得挺对的:仓央嘉措开始也许没想忤逆黄教教规,近女色出入酒肆,但桑杰嘉措后期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限制仓央嘉措的出行,让他有了打破束缚挑战权威的逆反心理,身份不重要,他本不在乎,只是政治傀儡罢了,在遇到最爱的姑娘卓琼嘎玛后,他更厌恶自己的身份,黄教最高领导人终身不可嫁娶。如果当初桑杰嘉措不那么做,或许后续结果不会让人惋惜。
仓央嘉措短暂的一生留下许多影响深远的诗词,属情诗最有名。开头那首是摘录其中听的较多的两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看出他的无奈纠结,与孟子说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异曲同工之处。既想保留心中梵音,又不想离开你。世事就是有这么多身不由己,哪会事事如我意。人的欲求在这之下,显得多苍白无力。设想如果我遇到一个两难全的抉择,我会从什么角度考虑,舍谁保谁,人最难做的是抉择,就看你对哪方的欲望更大,不仅仅是感情,生活中方方面面都会遇到要分裂你脑袋的事情,这时就考验对自我的了解程度与内心的承受力。
书中提到的另一首诗也很喜欢:
【压根儿没见最好,也省的神魂颠倒。
原来不熟也好,免得情丝萦绕】
这是多情诗人的烦忧,胡适对此也有过类似的描述:
【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
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所以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就是个禁果,没尝试前人人都想试,尝过后,有人迷于它带来的甜蜜放松,有人耽于它给予的瘾症,就像飞蛾,明知前面有焚身的烈火,还是义无反顾扑上去。
仓央嘉措的早逝或许也是对他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