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自己的孩子前,她在想什么?
![]() |
3月15日,女大学生汪某正在宿舍生孩子。
婴儿伸出头的那一刻,她下意识地紧紧掐住了婴儿脖子,将孩子拖了出来。剪断脐带后,她听到了宿舍外有人走动的声音。
面对这个刚生出来的婴儿,她吓得不敢直视,直打哆嗦。
怎么办?被人知道了还有脸活下去吗?爸妈知道了还不杀了我?
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个孩子!他不能哭,不能让人听到!想到这里,她拿起剪刀,一刀一刀刺向了婴儿的胸口……
婴儿断气后,沾满鲜血的汪某开始收拾残局,她将婴儿的尸体放在宿舍的卫生间垃圾桶内。担心被人发现的她找了个机会把婴儿尸体塞进了行李箱,带回黟县老家。
半年后,这宗杀婴案件,在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
公诉人:你在案发的当天是不是在宿舍产下的婴儿?
汪某:是的。
公诉人 :婴儿是男是女?
汪某:不知道,我没看。
公诉人 :你有没有杀死婴儿?
汪某:有。
公诉人:是什么手段?
汪某:是掐脖子用剪刀刺了他的胸。
![]() |
消息公布后,网友们面对这样的暴行目瞪口呆。回过神后,开始愤怒地声讨:“你交配的时候把自己当个牲畜吗?”“没那责任记得带套”“性教育的缺失”“中国的教育让大学生对这件事的恐惧胜过对生命的敬重”。
对汪某罪行的谴责是群众的大部分声音。当然,此外也有不少人,发出了对年轻一代性教育缺失的无奈。
但是,记得戴套与否?能否及时发现自己怀孕?确诊意外怀孕后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一系列的常识问题放在现在来讨论,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些是汪某犯案的关键吗?
诚然,“性教育”缺失是汪某的问题之一。
但汪某来说,更为致命的一点是她在遇到未婚先孕这件事上,因担惊害怕被声讨,所采取的以错挡错的行为。
女大学生、女教师未婚生子又杀死的新闻还少吗?这些有着良好社会身份的女性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极端的行为?
![]() |
生了孩子为什么会选择杀死?
因为恐慌,恐慌这桩难以启齿的事被同学、老师、家人议论纷纷、嘲笑指责。恐慌突然的身份转变与人生轨迹的转变,在惊慌失措之下,她丧失了最基本的理智和良知。
是曾经受到了多大的责骂,才会如此害怕犯错,才会觉得一个新的生命,会成为自己人生的黑点,是一种赤裸裸的恶果。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很多时候,她的言行是被苛求的。在她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了“过失教育”的存在。没有人会原谅她的错,更何况是未婚生子这件在常人眼里无法被原谅的事。
![]() |
她的家人可能从来没有告诉过她,如果你有天遇到了重大挫折,我们不会怪罪于你,而是站在你这边帮你一起解决你无法掌控的事。
更多的时候,她的父母可能说的是:你怎么可以做出这么不要脸的事,太让我失望了!然后留她一个人在原地,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犯下的错误。
没有尽头的辱骂、惩罚,是汪某在犯下错误以后首先想到的画面。
而这,也恰恰是汪某握住夺命剪刀的主要原因。
担心东窗事发,游走于极度的慌乱害怕之中,她觉得自己处理不了这个孩子的到来,没有人会帮助她。
所以她选择了结束孩子的生命,以为自己处理了一个错误,却在幡然醒悟以后发现,即使用行李箱锁住了孩子的尸体,也锁不住事发之后,内心挥之不去的愧疚和忏悔,最后选择了自首。
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是我们许多人都自学而成过的一个荒谬论。
想一想,你是不是曾经因为哪次数学考差了,就偷偷地更改试卷分数?你是不是想买学校旁边文具店的玩具但不敢问父母要钱,就偷偷地挪用了父母的钱?
当这些事情一旦发生,换来的是不是就是父母的一顿责骂与痛打?
![]() |
害怕被惩罚,所以我们被一切不理智的情绪左右,然后做出偏激的行为,没有悬念地选择了用错误解决错误。
很少有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我们灌输正确的“过失教育”。
因为一旦我们犯了错,父母、老师、大部分的长辈,第一反应,是对我们进行大肆地责骂,之后的每一次错误,都是以往错误的一次重新归纳。
上一代的教育,给了我们逃避错误的一次完美示范。
他们把对过失的引导变成了一次次惩罚的悲剧。
至此以后,遇到错误的每一个当下,我们在潜意识里都是去抗拒错误、抗拒承担责任。
因为对于我们来说,错误一旦发生,比起羞耻和内疚,我们更在意惩罚的到来。
应对错误这项生存的技能在我们长久以来的忽视中,渐渐地变得比我们想象更有力量。
而这力量是好是坏,全凭个人的选择。
对太多人来说,去承认错误真的很难,去面对失控,面对错误更难,如果从来没有被原谅过的话。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文丨李二狗
编辑丨大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