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是种价值观
从humor这个词被音译成“幽默”之后,中国人就有了 一项新的评价标准。此前完美精英的人设包含了帅气、才华、富有,今后还要再加上幽默二字。不然再怎么才华横溢也是古板无趣的书呆子。
王国维在1906年出版了《屈子文学之精神》一书,书中普议及“humor”一词,并将其音译成“欧穆亚”,认为“欧穆亚”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但并未展开论述,以后也未再议。1924年,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连续撰文,定“幽默”为“humor”的汉译名。
也就是说,中国人有意识开始幽默起来,也不过才一百来年。真正的幽默是什么,20世纪初的青年们未必了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起码要先让人发笑才对。笑都笑不起来,当然谈不上幽默。
但让人发笑的也有很多,滑稽的行为,不小心的窘态,都可能让人捧腹,但这种捧腹背后却没有什么更深的延伸,柏格森说,我们之所以会笑,是因为我们没有对他人投入感情。看到别人的表演或失态,我们像观赏戏剧一样发笑。但这并不意味着别人是幽默的,有时候用“搞笑”一词反倒更贴切——它比“幽默”更直接,更张扬,更刻意而不需要深度。
精英不需要用搞笑来证明自己的风趣,如果刻意搞笑,反倒会被拉下神坛,当做小丑。今天的年轻人很喜欢“逗比”这样的身份,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并不需要伪装成旧知识分子式的精英,不需要遵守举手投足间的规训。
贴在旧知识分子身上幽默标签,从来都是有门槛的,不是讲两句冷笑话就可以幽默起来,更不是凭这两句冷笑话就可以把自己包装成风趣有内涵的四有五爱好青年。
如果硬要给幽默一个定义,我觉得更像是,让人会心一笑的语言。它的核心在于隐喻。
比如鲁迅曾经在一次讲课中说,“今天我带来一幅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请大家欣赏欣赏。”掏了半天从衣袖中拿出一幅丑陋的月份牌。这种出其不意又满是讽刺的言行背后,就是他对旧文化的不满。其中有一个没有明说,但是默认会笑的人都懂的价值观——月历牌就是很封建、很丑陋。所以说它是结晶,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嘲讽。
所以说一个人不懂幽默,是说他不懂这背后的隐喻。如果他认为月历牌就是文化结晶,当然谈不上幽默。
黄段子为什么会引人发笑,因为里面全是不能说出来,但大家都懂的话。但旧知识分子不会把它当幽默,是因为幽默背后还有一层价值观问题。认同这样的价值观,才是认同幽默本身。
比如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 讲一个女人对他的诗人丈夫很不满,这位丈夫平时好吃懒做不干活,但诗写的倒不错,据说很像里尔克。女人跟她丈夫最后离婚了,不是因为丈夫懒,而是因为她觉得他的诗写的不好——“我当文学青年的时候喜欢的可不是这样的诗。”“你喜欢什么样的。”“我喜欢汪国真。”
这当然会让很多人觉得很好笑,因为在他们的审美中,汪国真的诗歌确实写的不怎么好,用现在的话来说,还挺中二的。但这想必也会引起一部分汪国真的粉丝的不满,因为人家就是觉得写得好嘛。
我们觉得一个人很幽默,前提首先是我们认同了这个人的价值观,我们知道他暗藏的意思是什么。
所以,把幽默当做一种“择偶标准”,实际意思还是把“价值观契合”当做标准。
一个人一直跟你开“女司机”、“女博士”的玩笑,他很幽默吗?并没有,他low到爆了。
一个人跟你讲谁谁谁很倒霉、谁谁谁过得很惨,并自鸣得意,他很幽默吗?也没有,他就是一个没有共情能力的小渣渣而已。
当一个人在他的隐喻里觉得, 弱者可以嘲笑,可以在失意者头上踩一脚时,他无论用的是再怎么高明的隐喻,也掩盖不了就是这种价值观背后的扭曲。
幽默是一种权力,它默认了我们这批人,是有同样的价值观的,我觉得大家应该笑,是因为我认为我的价值观就应该被接受。它的套路是:讲一个隐喻——大家听懂了隐喻——大家开始笑。它隐藏了我们对这样的价值观提出质疑的环节。而当你提出质疑时,拥有幽默权力的人会指责你说——你怎么这么不懂幽默?
这不是不懂幽默,不好笑的事情就是不好笑。是他的价值观太低级,我们没办法认同而已。
需要有一种意识告诉我们,我们有不配合幽默的权利。因为我们有不放弃自己价值观的权利。
幽默有时候会解构很多本应深入思考的严肃议题,取而代之的是达成一致,会心一笑。但它仍然是有力量的,当它用以反抗强者,用来表达对上层的不满时,它带来了蓬勃的地下文学和如暗流般涌动的思潮。强权之下,它至少是一种折中表达价值观的手段。
但这样的手段不应当再用到弱者的身上,生活已经够艰难,不要用玩笑的权力去强化社会的偏见。
王国维在1906年出版了《屈子文学之精神》一书,书中普议及“humor”一词,并将其音译成“欧穆亚”,认为“欧穆亚”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但并未展开论述,以后也未再议。1924年,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连续撰文,定“幽默”为“humor”的汉译名。
也就是说,中国人有意识开始幽默起来,也不过才一百来年。真正的幽默是什么,20世纪初的青年们未必了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起码要先让人发笑才对。笑都笑不起来,当然谈不上幽默。
但让人发笑的也有很多,滑稽的行为,不小心的窘态,都可能让人捧腹,但这种捧腹背后却没有什么更深的延伸,柏格森说,我们之所以会笑,是因为我们没有对他人投入感情。看到别人的表演或失态,我们像观赏戏剧一样发笑。但这并不意味着别人是幽默的,有时候用“搞笑”一词反倒更贴切——它比“幽默”更直接,更张扬,更刻意而不需要深度。
精英不需要用搞笑来证明自己的风趣,如果刻意搞笑,反倒会被拉下神坛,当做小丑。今天的年轻人很喜欢“逗比”这样的身份,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并不需要伪装成旧知识分子式的精英,不需要遵守举手投足间的规训。
贴在旧知识分子身上幽默标签,从来都是有门槛的,不是讲两句冷笑话就可以幽默起来,更不是凭这两句冷笑话就可以把自己包装成风趣有内涵的四有五爱好青年。
如果硬要给幽默一个定义,我觉得更像是,让人会心一笑的语言。它的核心在于隐喻。
比如鲁迅曾经在一次讲课中说,“今天我带来一幅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请大家欣赏欣赏。”掏了半天从衣袖中拿出一幅丑陋的月份牌。这种出其不意又满是讽刺的言行背后,就是他对旧文化的不满。其中有一个没有明说,但是默认会笑的人都懂的价值观——月历牌就是很封建、很丑陋。所以说它是结晶,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嘲讽。
所以说一个人不懂幽默,是说他不懂这背后的隐喻。如果他认为月历牌就是文化结晶,当然谈不上幽默。
黄段子为什么会引人发笑,因为里面全是不能说出来,但大家都懂的话。但旧知识分子不会把它当幽默,是因为幽默背后还有一层价值观问题。认同这样的价值观,才是认同幽默本身。
比如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 讲一个女人对他的诗人丈夫很不满,这位丈夫平时好吃懒做不干活,但诗写的倒不错,据说很像里尔克。女人跟她丈夫最后离婚了,不是因为丈夫懒,而是因为她觉得他的诗写的不好——“我当文学青年的时候喜欢的可不是这样的诗。”“你喜欢什么样的。”“我喜欢汪国真。”
这当然会让很多人觉得很好笑,因为在他们的审美中,汪国真的诗歌确实写的不怎么好,用现在的话来说,还挺中二的。但这想必也会引起一部分汪国真的粉丝的不满,因为人家就是觉得写得好嘛。
我们觉得一个人很幽默,前提首先是我们认同了这个人的价值观,我们知道他暗藏的意思是什么。
所以,把幽默当做一种“择偶标准”,实际意思还是把“价值观契合”当做标准。
一个人一直跟你开“女司机”、“女博士”的玩笑,他很幽默吗?并没有,他low到爆了。
一个人跟你讲谁谁谁很倒霉、谁谁谁过得很惨,并自鸣得意,他很幽默吗?也没有,他就是一个没有共情能力的小渣渣而已。
当一个人在他的隐喻里觉得, 弱者可以嘲笑,可以在失意者头上踩一脚时,他无论用的是再怎么高明的隐喻,也掩盖不了就是这种价值观背后的扭曲。
幽默是一种权力,它默认了我们这批人,是有同样的价值观的,我觉得大家应该笑,是因为我认为我的价值观就应该被接受。它的套路是:讲一个隐喻——大家听懂了隐喻——大家开始笑。它隐藏了我们对这样的价值观提出质疑的环节。而当你提出质疑时,拥有幽默权力的人会指责你说——你怎么这么不懂幽默?
这不是不懂幽默,不好笑的事情就是不好笑。是他的价值观太低级,我们没办法认同而已。
需要有一种意识告诉我们,我们有不配合幽默的权利。因为我们有不放弃自己价值观的权利。
幽默有时候会解构很多本应深入思考的严肃议题,取而代之的是达成一致,会心一笑。但它仍然是有力量的,当它用以反抗强者,用来表达对上层的不满时,它带来了蓬勃的地下文学和如暗流般涌动的思潮。强权之下,它至少是一种折中表达价值观的手段。
但这样的手段不应当再用到弱者的身上,生活已经够艰难,不要用玩笑的权力去强化社会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