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得到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
查看话题 >2017年诺奖候选人作品浏览记
长假8天,风景区到处是人,“个儿高的看人头,个儿低的看屁股”。咱就不凑这热闹了,在家,连着8天,读书。
读什么?10月份的第一周或第二周的星期四,也就是5日或12日晚上7点,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关于今年的诺奖人选,我会有专文分析,这里只想推荐几本有望问鼎今年诺奖的作家作品。
这些书我已悉数收入囊中,这会儿先翻翻,这8天再仔细看。这里,我先说说初读感受,也欢迎看过书的您跟帖谈谈印象啊。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译林出版社2009年3月版
阿多尼斯(Adonis),原名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伊斯伯尔,当代阿拉伯诗歌先驱。1930年1月1日生于叙利亚的托塔基亚。
阿多尼斯是他的成名,是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1955年,他热衷于政治,并入狱6个月。1956年出狱后,他迁居黎巴嫩,专心写诗,并获得了黎巴嫩国籍。1973年,他以4卷本的重写阿拉伯思想史、文学史的博士论文《稳定与变化》获文学博士学位。他的《阿拉伯诗学概论》(2000)也是研究阿拉伯诗学的必备著作。1980年,为躲避黎巴嫩内战,他旅居巴黎,并在多所西方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阿多尼斯的诗集有三种中文版,我看的是作者的老朋友薛国庆翻译的《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这是从作者的17本诗集中选译出来的精华,这里我选择几句:
“为什么,白昼的纸张,
容纳不下夜晚的墨水?”
“我不怀疑:神话驱策着马群
在杀害它的骑士。”
“真理养了一只鸟
一起飞就会滴血。”
《唯有悲伤不撒谎》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版
高银,韩国诗人,被誉为韩国“李白”。1988年出版《高银全集》。
1933年8月1日,高银出生于韩国西南部全罗北道的群山市。高银经历丰富,当过10年僧侣,还曾两次自杀未遂。他还曾四次被投入监狱(1975年、1979年、1980年和1989年)。
后来,他重拾诗歌创作,云游天下,旅途中的风土见闻都成为诗人妙笔生花的素材。他1958出版第一部作品,迄今出版约135部作品,其中包括许多诗集、小说、自传、戏剧、散文集、中国古典文学译著、游记等。
我现在看到的《唯有悲伤不撒谎》是高银若干本十几种的一种。国内已经引进3本高银的诗集,我是看读者评价才选择了这本。说实在的,让人惊艳的诗句不多。我记住了这句:
“当我奔跑,耳朵贴近爱马的耳朵,
隐约听见它已听见的河对岸的钟声。”
有的像俳句:
“今天又在谁的故事里度过
回来的路上
树木看着我”
还有
“小草在雨中舞蹈
石头在雨中酣睡”
《骂观众》
世纪文景2013年1月版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奥地利先锋剧作家、小说家。1942年12月6日生于纳粹德国占领下的奥地利格里芬,1944年至1948年间居住在东柏林。
汉德克的戏剧《骂观众》很有名,剧作《卡斯帕》也被称为现代戏剧史上地位堪比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作品。
既然《骂观众》是汉德克的代表作,我就从这本书看起。这本书收入《自我控诉》《骂观众》《卡斯帕》三部剧作。
他的戏剧非常先锋,我翻看了一下《骂观众》,舞台上就是四个人在说话。这四个人衣着随意,说话顺序也随便,站在台上对观众进行讽刺、攻击甚至谩骂,“你们这些癌症病人,你们这些梅毒病人,你们这些中风的家伙,你们这些潜在的死人”,看得我一头雾水,生怕观众一怒会上台与演员打起来。
剧本《卡斯帕》是个标准的“说话剧”,里面有若干个穿着怪异、拖着长长鞋带的“卡斯帕”,场外有三个画外音,一个卡斯帕说完,另一个卡斯帕接着说,室内的场景就靠灯光在调节。据说是要表现“人如何为语言所折磨,人如何成了语言的奴隶,如何为语言所控制”,如果不看这些解释,作为对戏剧较为陌生化的我,可能真有点理解不了。
据说《卡斯帕》已成为德语戏剧中被排演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这种颠覆性的“说话剧”,消除了布莱希特极力保持的演员与观众、戏剧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即“陌生化”或“间离”效果。看剧本,我还一时参不透,也许这些剧本只有在剧场里演出更出效果。
也许,哪个先锋导演来试导一下?
《秋之梦》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4月版
约恩•福瑟(Jon Fosse),挪威小说家、剧作家。1959年9月29日,他生于挪威霍格森德,目前住在卑尔根。
约恩•福瑟由小说、诗歌入手,后来逐渐转向以戏剧为主。他有代表剧作《母与子》(1997)、《黑夜在歌唱》(1997)、《吉他手》(1999)、《夏日》(1999)、《秋之梦》(1999)、《冬天》(2000)、《死亡变奏曲》(2001)、《萨卡拉》(2004)、《莱姆布库》(2006)等,被誉为“当代易卜生”。
我翻阅福瑟的《秋之梦》,收入《而我们将永不分离》《秋之梦》《暗影》《我是风》四部戏剧,感觉比较写实、比较传统,与彼得·汉德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路子。
这种传统的写作更需要功力,因为它不需要什么花活,而是靠实实在在的人物塑造、戏剧冲突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他的剧本没有太多演员,最多6个人,最少的只需要2个人,在这么少人中制造冲突,还是有点难度的。
《如此苍白的心》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1月版
哈维尔•马里亚斯(Javier Marias),西班牙小说家,1951年9月20日生于马德里。
我最感兴趣的是马里亚斯的《灵魂之歌》。这本书中浓墨重彩描写了英国诗人约翰•高兹华斯,这个曾在二战时北非服役的英国皇家空军,战后在伦敦与一批文学青年厮混在一起,虽然贫困潦倒,却混上了个雷东达王国第三任“国王”的头衔。马里亚斯也因这部小说而继任了“雷东达国王”。雷东达岛,那是位于东加勒比海的一个布满鸟粪的无人小岛。
我想看的还有,马里亚斯最具文学天才的系列三部曲《你明日的容颜1:狂热与长矛》、《你明日的容颜2:舞蹈与梦想》、《你明日的容颜3:毒药、阴影与永别》。这套书为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声誉,据说可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他的小说《如此苍白的心》曾获得1997年IMPAC都柏林国际文学奖,我读的就是这本。
小说开头从父亲的第一任妻子是怎么死的,第二任妻子又为何自杀入手,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随着悬念的一步步揭示,一段有关于情爱与背叛的尘封往事浮出水面。在2007年评出的1982年以来西班牙语TOP100部小说中,《如此苍白的心》名列第六位。就凭这一点,就值得一看。
《梦幻宫殿》
重庆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伊斯梅尔•卡达莱(Ismail Kadare),阿尔巴尼亚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诗人,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获得者。
卡达莱于1936年1月28日生于阿尔巴尼亚的吉诺卡斯特,曾以讴歌霍查著称,后又投奔西方,形成了很有反差的两极。
卡达莱的长篇小说《亡军的将领》,出版于阿尔巴尼亚;其他代表作,如《以后的年份》《破碎的四月》《谁带回了杜伦迪娜》《梦幻宫殿》《阿尔巴尼亚之春》《春之花,春之霜》《在女人镜子前》《留利•马兹莱克的生活、游戏和死亡》《月夜》《意外》则写于巴黎。
我打开《梦幻宫殿》一书,感觉这本小说堪比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小说的主人公叫马克-阿莱姆,他在奥斯曼帝国主管睡眠和梦幻的机构塔比尔·萨拉伊上班,人称“梦幻宫殿”。他先后在筛选部和解析部工作,每天要处理大量的梦。时间长了,他也很压抑、厌倦。后来,一个怪梦竟成为帝国打击他自己家族的由头,他的小舅甚至因此而死去。
这部寓言体小说让我想起了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虽然篇幅不长,但别具深意。
《爱与黑暗的故事》
译林出版社2007年8月版
阿摩司•奥兹(Amos Oz),1939年5月4日生于耶路撒冷,当代以色列文坛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
14岁那年,奥兹反叛家庭,到胡尔达基布兹(以色列颇有原始共产主义色彩的集体农庄)居住并务农,后来受基布兹派遣,到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攻读哲学与文学,获得学士学位,尔后回到基布兹任教,并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我国出版界对奥兹很感兴趣,他的主要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都有中译本。
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描述了他的家族历史和个人成长故事,他们是怎样从欧洲“滚回”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又是怎样相亲相害的,他的“第一次”是怎么献给35岁的教师奥娜的。奥兹12岁那年,母亲自杀身亡,对奥兹的心理产生了强烈震撼,影响了他的人生和创作。沉默了半个多世纪后,奥兹首次面对心灵揭开创伤,深刻反思。
这部小说长达近600页,是一部厚重的作品。
《撒旦探戈》
译林出版社2017年7月版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匈牙利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于1954年1月5日出生,是后现代主义和反乌托邦小说家,2015年布克国际奖得主。
拉斯洛大学毕业后曾想当一名律师,就像他的父亲。后来他到一个乡间小学任教,因学校图书馆的一把大火而逃离。
《撒旦探戈》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他的处女作。这是一部描写骗子的小说,在一个破败的集体村庄,十几个无处营生的村民在阴雨连绵、泥泞不堪的晚秋季节里上演了一出酗酒、通奸、偷窥、背叛、做梦与梦破的剧目。而两个骗子的来临点燃了所有人的希望,打破了他们周而复始的生活节奏……
著名导演塔尔•贝拉根据《撒旦探戈》改编的同名电影,时间长达七个半小时,很多人看得抱头鼠窜。2011年,他与塔尔•贝拉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是《都灵之马》,入围第61届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
我阅读的是译林出版社刚出版的《撒旦探戈》。你读一下这几句,就能感受克拉斯诺霍尔卡伊式长句的魔力:
“下水道的臭味跟泥泞、水洼、撕破夜空的闪电的气味混到了一起,风摇撼着电线、瓦片,被弃的鸟巢;透过,关不严的矮窗的缝隙,能够感到屋内令人窒息的闷热……听到拥抱在一起的情侣们的怨艾、烦躁的只言片语……婴儿要求吃奶的啼哭声融进了锡箔气味的黄昏里;蜿蜒的街道和被积水浸泡、开始下沉的公园顺从地躺在大雨里,光秃的橡树、折断的干花、烧焦的草地谦卑的匍匐在暴风雨里,就像殉难者趴在刽子手脚下。”
这部小说写法很新潮,每一章都不分段,一句句叙述接着,长达30多页,读得人上气不接下气,加上我对那些匈牙利人名十分陌生,一时还一头雾水。译者余泽民说翻译这本书时都快得抑郁症了,看起来真得耐着性子看。但我相信这是一部杰作。
《大河两岸》
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年9月版
恩古吉•瓦•提安哥(Ngugi wa Thiong'o),原名詹姆斯•恩古吉(James Ngugi),肯尼亚小说家和剧作家。
恩古吉1938年1月5日出生肯尼亚的利穆鲁,曾是虔诚的基督徒,在马凯雷雷大学获英语学士学位,后获英国里兹大学硕士学位。1962年,恩古吉发表剧本《黑隐士》,劝说知识分子放弃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投身社会改革,从此登上文坛。后来。他放弃基督教,并改掉英语名字,改名为恩古吉•瓦•提安哥。
1977年,恩古吉入狱一年。他在狱中反思,认为要用非洲母语写真正的非洲文学,而不是“在非洲的欧洲文学”。从此他改用本地语言吉库尤语写作。《十字架上的恶魔》是他在监狱中用手纸写成的,也是恩古吉第一次用吉库尤语发表的小说。
他曾流亡,22年后回到肯尼亚,遭受不公正对待,然后接着流亡。恩古吉创作了小说《乌鸦奇才》,采用魔幻现实主义和夸张的手法,让后现代的耶稣在一次意外中把自己变成了乌鸦巫师。他虚构了一个铁腕统治者下的国家,是在影射肯尼亚莫伊政权。这份小说2006年在美国出版后,又由作者翻译成吉库尤语。
我们现在看到恩古吉作品都半个世纪前的,希望他能获奖,我国出版界早日引进《乌鸦奇才》。
我现在看到的这本《大河两岸》,是他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描写吉库尤族内部依附白人文化的一派,与坚守传统文化的一派的斗争。后来,以瓦伊亚吉为首的受教育的青年,则主张教育救国,既反对束缚人们自由的某些传统,又有批判地吸收白人文化,以达到最终赶走白人的目的。现在看,这本小说略显单薄。
读什么?10月份的第一周或第二周的星期四,也就是5日或12日晚上7点,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关于今年的诺奖人选,我会有专文分析,这里只想推荐几本有望问鼎今年诺奖的作家作品。
这些书我已悉数收入囊中,这会儿先翻翻,这8天再仔细看。这里,我先说说初读感受,也欢迎看过书的您跟帖谈谈印象啊。
![]() |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译林出版社2009年3月版
阿多尼斯(Adonis),原名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伊斯伯尔,当代阿拉伯诗歌先驱。1930年1月1日生于叙利亚的托塔基亚。
阿多尼斯是他的成名,是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1955年,他热衷于政治,并入狱6个月。1956年出狱后,他迁居黎巴嫩,专心写诗,并获得了黎巴嫩国籍。1973年,他以4卷本的重写阿拉伯思想史、文学史的博士论文《稳定与变化》获文学博士学位。他的《阿拉伯诗学概论》(2000)也是研究阿拉伯诗学的必备著作。1980年,为躲避黎巴嫩内战,他旅居巴黎,并在多所西方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阿多尼斯的诗集有三种中文版,我看的是作者的老朋友薛国庆翻译的《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这是从作者的17本诗集中选译出来的精华,这里我选择几句:
“为什么,白昼的纸张,
容纳不下夜晚的墨水?”
“我不怀疑:神话驱策着马群
在杀害它的骑士。”
“真理养了一只鸟
一起飞就会滴血。”
![]() |
《唯有悲伤不撒谎》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版
高银,韩国诗人,被誉为韩国“李白”。1988年出版《高银全集》。
1933年8月1日,高银出生于韩国西南部全罗北道的群山市。高银经历丰富,当过10年僧侣,还曾两次自杀未遂。他还曾四次被投入监狱(1975年、1979年、1980年和1989年)。
后来,他重拾诗歌创作,云游天下,旅途中的风土见闻都成为诗人妙笔生花的素材。他1958出版第一部作品,迄今出版约135部作品,其中包括许多诗集、小说、自传、戏剧、散文集、中国古典文学译著、游记等。
我现在看到的《唯有悲伤不撒谎》是高银若干本十几种的一种。国内已经引进3本高银的诗集,我是看读者评价才选择了这本。说实在的,让人惊艳的诗句不多。我记住了这句:
“当我奔跑,耳朵贴近爱马的耳朵,
隐约听见它已听见的河对岸的钟声。”
有的像俳句:
“今天又在谁的故事里度过
回来的路上
树木看着我”
还有
“小草在雨中舞蹈
石头在雨中酣睡”
![]() |
《骂观众》
世纪文景2013年1月版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奥地利先锋剧作家、小说家。1942年12月6日生于纳粹德国占领下的奥地利格里芬,1944年至1948年间居住在东柏林。
汉德克的戏剧《骂观众》很有名,剧作《卡斯帕》也被称为现代戏剧史上地位堪比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作品。
既然《骂观众》是汉德克的代表作,我就从这本书看起。这本书收入《自我控诉》《骂观众》《卡斯帕》三部剧作。
他的戏剧非常先锋,我翻看了一下《骂观众》,舞台上就是四个人在说话。这四个人衣着随意,说话顺序也随便,站在台上对观众进行讽刺、攻击甚至谩骂,“你们这些癌症病人,你们这些梅毒病人,你们这些中风的家伙,你们这些潜在的死人”,看得我一头雾水,生怕观众一怒会上台与演员打起来。
剧本《卡斯帕》是个标准的“说话剧”,里面有若干个穿着怪异、拖着长长鞋带的“卡斯帕”,场外有三个画外音,一个卡斯帕说完,另一个卡斯帕接着说,室内的场景就靠灯光在调节。据说是要表现“人如何为语言所折磨,人如何成了语言的奴隶,如何为语言所控制”,如果不看这些解释,作为对戏剧较为陌生化的我,可能真有点理解不了。
据说《卡斯帕》已成为德语戏剧中被排演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这种颠覆性的“说话剧”,消除了布莱希特极力保持的演员与观众、戏剧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即“陌生化”或“间离”效果。看剧本,我还一时参不透,也许这些剧本只有在剧场里演出更出效果。
也许,哪个先锋导演来试导一下?
![]() |
《秋之梦》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4月版
约恩•福瑟(Jon Fosse),挪威小说家、剧作家。1959年9月29日,他生于挪威霍格森德,目前住在卑尔根。
约恩•福瑟由小说、诗歌入手,后来逐渐转向以戏剧为主。他有代表剧作《母与子》(1997)、《黑夜在歌唱》(1997)、《吉他手》(1999)、《夏日》(1999)、《秋之梦》(1999)、《冬天》(2000)、《死亡变奏曲》(2001)、《萨卡拉》(2004)、《莱姆布库》(2006)等,被誉为“当代易卜生”。
我翻阅福瑟的《秋之梦》,收入《而我们将永不分离》《秋之梦》《暗影》《我是风》四部戏剧,感觉比较写实、比较传统,与彼得·汉德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路子。
这种传统的写作更需要功力,因为它不需要什么花活,而是靠实实在在的人物塑造、戏剧冲突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他的剧本没有太多演员,最多6个人,最少的只需要2个人,在这么少人中制造冲突,还是有点难度的。
![]() |
《如此苍白的心》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1月版
哈维尔•马里亚斯(Javier Marias),西班牙小说家,1951年9月20日生于马德里。
我最感兴趣的是马里亚斯的《灵魂之歌》。这本书中浓墨重彩描写了英国诗人约翰•高兹华斯,这个曾在二战时北非服役的英国皇家空军,战后在伦敦与一批文学青年厮混在一起,虽然贫困潦倒,却混上了个雷东达王国第三任“国王”的头衔。马里亚斯也因这部小说而继任了“雷东达国王”。雷东达岛,那是位于东加勒比海的一个布满鸟粪的无人小岛。
我想看的还有,马里亚斯最具文学天才的系列三部曲《你明日的容颜1:狂热与长矛》、《你明日的容颜2:舞蹈与梦想》、《你明日的容颜3:毒药、阴影与永别》。这套书为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声誉,据说可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他的小说《如此苍白的心》曾获得1997年IMPAC都柏林国际文学奖,我读的就是这本。
小说开头从父亲的第一任妻子是怎么死的,第二任妻子又为何自杀入手,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随着悬念的一步步揭示,一段有关于情爱与背叛的尘封往事浮出水面。在2007年评出的1982年以来西班牙语TOP100部小说中,《如此苍白的心》名列第六位。就凭这一点,就值得一看。
![]() |
《梦幻宫殿》
重庆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伊斯梅尔•卡达莱(Ismail Kadare),阿尔巴尼亚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诗人,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获得者。
卡达莱于1936年1月28日生于阿尔巴尼亚的吉诺卡斯特,曾以讴歌霍查著称,后又投奔西方,形成了很有反差的两极。
卡达莱的长篇小说《亡军的将领》,出版于阿尔巴尼亚;其他代表作,如《以后的年份》《破碎的四月》《谁带回了杜伦迪娜》《梦幻宫殿》《阿尔巴尼亚之春》《春之花,春之霜》《在女人镜子前》《留利•马兹莱克的生活、游戏和死亡》《月夜》《意外》则写于巴黎。
我打开《梦幻宫殿》一书,感觉这本小说堪比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小说的主人公叫马克-阿莱姆,他在奥斯曼帝国主管睡眠和梦幻的机构塔比尔·萨拉伊上班,人称“梦幻宫殿”。他先后在筛选部和解析部工作,每天要处理大量的梦。时间长了,他也很压抑、厌倦。后来,一个怪梦竟成为帝国打击他自己家族的由头,他的小舅甚至因此而死去。
这部寓言体小说让我想起了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虽然篇幅不长,但别具深意。
![]() |
《爱与黑暗的故事》
译林出版社2007年8月版
阿摩司•奥兹(Amos Oz),1939年5月4日生于耶路撒冷,当代以色列文坛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
14岁那年,奥兹反叛家庭,到胡尔达基布兹(以色列颇有原始共产主义色彩的集体农庄)居住并务农,后来受基布兹派遣,到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攻读哲学与文学,获得学士学位,尔后回到基布兹任教,并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我国出版界对奥兹很感兴趣,他的主要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都有中译本。
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描述了他的家族历史和个人成长故事,他们是怎样从欧洲“滚回”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又是怎样相亲相害的,他的“第一次”是怎么献给35岁的教师奥娜的。奥兹12岁那年,母亲自杀身亡,对奥兹的心理产生了强烈震撼,影响了他的人生和创作。沉默了半个多世纪后,奥兹首次面对心灵揭开创伤,深刻反思。
这部小说长达近600页,是一部厚重的作品。
![]() |
《撒旦探戈》
译林出版社2017年7月版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匈牙利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于1954年1月5日出生,是后现代主义和反乌托邦小说家,2015年布克国际奖得主。
拉斯洛大学毕业后曾想当一名律师,就像他的父亲。后来他到一个乡间小学任教,因学校图书馆的一把大火而逃离。
《撒旦探戈》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他的处女作。这是一部描写骗子的小说,在一个破败的集体村庄,十几个无处营生的村民在阴雨连绵、泥泞不堪的晚秋季节里上演了一出酗酒、通奸、偷窥、背叛、做梦与梦破的剧目。而两个骗子的来临点燃了所有人的希望,打破了他们周而复始的生活节奏……
著名导演塔尔•贝拉根据《撒旦探戈》改编的同名电影,时间长达七个半小时,很多人看得抱头鼠窜。2011年,他与塔尔•贝拉合作的最后一部电影是《都灵之马》,入围第61届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
我阅读的是译林出版社刚出版的《撒旦探戈》。你读一下这几句,就能感受克拉斯诺霍尔卡伊式长句的魔力:
“下水道的臭味跟泥泞、水洼、撕破夜空的闪电的气味混到了一起,风摇撼着电线、瓦片,被弃的鸟巢;透过,关不严的矮窗的缝隙,能够感到屋内令人窒息的闷热……听到拥抱在一起的情侣们的怨艾、烦躁的只言片语……婴儿要求吃奶的啼哭声融进了锡箔气味的黄昏里;蜿蜒的街道和被积水浸泡、开始下沉的公园顺从地躺在大雨里,光秃的橡树、折断的干花、烧焦的草地谦卑的匍匐在暴风雨里,就像殉难者趴在刽子手脚下。”
这部小说写法很新潮,每一章都不分段,一句句叙述接着,长达30多页,读得人上气不接下气,加上我对那些匈牙利人名十分陌生,一时还一头雾水。译者余泽民说翻译这本书时都快得抑郁症了,看起来真得耐着性子看。但我相信这是一部杰作。
![]() |
《大河两岸》
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年9月版
恩古吉•瓦•提安哥(Ngugi wa Thiong'o),原名詹姆斯•恩古吉(James Ngugi),肯尼亚小说家和剧作家。
恩古吉1938年1月5日出生肯尼亚的利穆鲁,曾是虔诚的基督徒,在马凯雷雷大学获英语学士学位,后获英国里兹大学硕士学位。1962年,恩古吉发表剧本《黑隐士》,劝说知识分子放弃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投身社会改革,从此登上文坛。后来。他放弃基督教,并改掉英语名字,改名为恩古吉•瓦•提安哥。
1977年,恩古吉入狱一年。他在狱中反思,认为要用非洲母语写真正的非洲文学,而不是“在非洲的欧洲文学”。从此他改用本地语言吉库尤语写作。《十字架上的恶魔》是他在监狱中用手纸写成的,也是恩古吉第一次用吉库尤语发表的小说。
他曾流亡,22年后回到肯尼亚,遭受不公正对待,然后接着流亡。恩古吉创作了小说《乌鸦奇才》,采用魔幻现实主义和夸张的手法,让后现代的耶稣在一次意外中把自己变成了乌鸦巫师。他虚构了一个铁腕统治者下的国家,是在影射肯尼亚莫伊政权。这份小说2006年在美国出版后,又由作者翻译成吉库尤语。
我们现在看到恩古吉作品都半个世纪前的,希望他能获奖,我国出版界早日引进《乌鸦奇才》。
我现在看到的这本《大河两岸》,是他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描写吉库尤族内部依附白人文化的一派,与坚守传统文化的一派的斗争。后来,以瓦伊亚吉为首的受教育的青年,则主张教育救国,既反对束缚人们自由的某些传统,又有批判地吸收白人文化,以达到最终赶走白人的目的。现在看,这本小说略显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