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病类影视点评
影视作品总是在描绘很多突如其来的灾难,天灾人祸,各式各样的巧合或不可抗力之下酿造悲剧,从而凸显亲情、爱情、友情。在这些灾难的选取中,地震海啸般的天灾影响范围最大,除非披上一个完整的事件背景,否则很难得到大部分观众的共鸣。车祸火灾般的人祸则显得太过突兀,会强行地将观众塞进那种失去的悲痛之中,在画面的表现上来说直接且极富冲击力,此类作品多如牛毛,久而久之,观众心里会感受到抵触和不信服,被冠上了“狗血”之称。病症和前面两者不同,它在影视中往往会埋下定量的伏笔,给观众一步一步去揭开这面悲剧纱窗的时间,或者通过病情的加重、知晓者的压力这些做法慢慢推进观众情绪。而且病症类影视作品关注点多在一个家庭之上,从小出发,经常能让观众体会到最深切的情感。
病症类影视作品的病症选择尤为关键,通常大家在影视里看到的“白血病”绝非是一个好选择,这种“白血病”的设置从故事的作用上来说,只是一次舒缓的“车祸”或“海啸”,并没有将病症这一个冲突矛盾点的特点发挥好。好的病症选择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症状可视;2、病情发展不宜过快(或者说影视中表现得不宜过快)。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特征:症状可视。症状可视的意思很简单,即在影视中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直接表现出病症的异常性。比如《叫我第一名》中的妥瑞氏症,《一公升的眼泪》中的脊髓小脑变性症,《海洋天堂》中的自闭症。
接下来第二个特征:病情发展不宜过快。病情的煎熬是病症类冲突点最应该被突出的地方,在影视中我们慢慢地加重可视症状,可以很好地将上帝视角的观众带入情绪之中。反之,一些作品中只是将病症作为一个简单的灾难,只渲染结局,是一种很不高明的做法。
选择好病症之后,我们怎样去设计故事也是需要很多思量的。
第一,永远别忽视开头和过程。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影视中忽然主角对待周边人出现反常的态度,一般是对待男女朋友的爱情故事。最后真相揭晓,原来主角是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害怕对方会因为自己的离去而伤痛欲绝的短痛做法。这种类型的病症是非常不符合一个好的病症表现的,病情的煎熬往往被忽视了,它就被简化成了另一种灾难,给到观众的视听经常无头无过程,只有结局。而且因为这类作品很多,很难出现新意,基本给不了观众意料之外的东西,猜到,就会产生不认可。日本纯爱派电影中有一个被部分普通观众推崇的作品,新垣结衣和三浦春马主演的《恋空》。《恋空》可以感动一部分傻白甜的小女生,但从影视的角度出发,这个作品很不怎么样。暂且不说整个剧中的“早恋”、“早孕”、“强奸”等很低端的拉大情绪的做法,就谈这个病症运用,我会用“糟糕透了”四个字来描绘。影片中在真相大白之前的病症表现基本为零,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只会产生两种思想,一类是观众猜到剧情,对后边的感动拉开一条不认可、不相信、无共鸣的深沟;一种是观众没有猜到剧情(这种做法也就是能感动这种观众),给观众一种意外感觉,而这种意外感觉与病症本身无关,它就等同于其他的灾难。
第二,病症与主角本身应该存在冲突。比如《叫我第一名》中的妥瑞氏症,这种病症的患者会突然抽动并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而主角则是一个想做老师的人,这就形成了一个病症和本身的冲突感。再比如《一公升的眼泪》中的脊髓小脑变性症,这种病症的患者小脑会逐渐萎缩,手脚不受控制的程度会慢慢加重。而主角喜欢篮球,喜欢的对象也是一个校队篮球运动员,这也形成了冲突。再说《海洋天堂》中的自闭症,这种病症的患者严重漠视周边的一切,只愿存在于自己的世界,容不得变动,而主角喜欢游泳,这是一种世界的营造,也是一种孤独或自由的矛盾体现。并且主角有一个极为爱自己的父亲,所有的这一切都和自闭症形成了强大的冲突感。这种冲突感的营造,将这个病症在故事中显得不可替代,而正是这种不可替代,增强的病症本身的变现力度,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做法。
第三,励志为辅,情感为主的表现主题影视中的病症知晓或认知者最好不要是患者本身,并且知晓者为少则最佳。如果是以励志主题为主要表现目的的影视,自然是要让患者认知自身的病症。但如果是以表现情感为主的影视,则最好反其道行之。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善意的谎言”,这个词就是直接地为病症类影视所用的特点。患者的不屈服表现的即是励志,而真正感情的铺开和承担者应该是身边的人。《一公升的眼泪》中,母亲是最早知晓主角病症的身边人,因为她曾经做过护士,所以她的细致观察以及知道病症后的做法变得科学而令人动容。当母亲找到日本最好的这类病症的医生,并且从医生那里得到一个“此类病症无法治疗”的“死刑”般的说法后,母亲坐在车上,听到主角发来说自己身体很好的语音,潸然泪下,这一幕,综合了可综合的所有矛盾,并且将压力放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这种做法,尤显高明。
病症,本就是一个特别的灾难,这种能让人动容的特别感一定要通过视听描绘出来,否则,就与一般灾难无二,浪费了我们可以运用的很多东西。要创作出好的病症类作品,首先我们便要多去了解一些奇怪的病症,我们把眼光扫向这些可怜的人儿,再把他们的悲剧告知给更多人,让这些可怜的人儿被更多人关注,此举才不枉为影视人。
病症类影视作品的病症选择尤为关键,通常大家在影视里看到的“白血病”绝非是一个好选择,这种“白血病”的设置从故事的作用上来说,只是一次舒缓的“车祸”或“海啸”,并没有将病症这一个冲突矛盾点的特点发挥好。好的病症选择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症状可视;2、病情发展不宜过快(或者说影视中表现得不宜过快)。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特征:症状可视。症状可视的意思很简单,即在影视中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直接表现出病症的异常性。比如《叫我第一名》中的妥瑞氏症,《一公升的眼泪》中的脊髓小脑变性症,《海洋天堂》中的自闭症。
接下来第二个特征:病情发展不宜过快。病情的煎熬是病症类冲突点最应该被突出的地方,在影视中我们慢慢地加重可视症状,可以很好地将上帝视角的观众带入情绪之中。反之,一些作品中只是将病症作为一个简单的灾难,只渲染结局,是一种很不高明的做法。
选择好病症之后,我们怎样去设计故事也是需要很多思量的。
第一,永远别忽视开头和过程。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影视中忽然主角对待周边人出现反常的态度,一般是对待男女朋友的爱情故事。最后真相揭晓,原来主角是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害怕对方会因为自己的离去而伤痛欲绝的短痛做法。这种类型的病症是非常不符合一个好的病症表现的,病情的煎熬往往被忽视了,它就被简化成了另一种灾难,给到观众的视听经常无头无过程,只有结局。而且因为这类作品很多,很难出现新意,基本给不了观众意料之外的东西,猜到,就会产生不认可。日本纯爱派电影中有一个被部分普通观众推崇的作品,新垣结衣和三浦春马主演的《恋空》。《恋空》可以感动一部分傻白甜的小女生,但从影视的角度出发,这个作品很不怎么样。暂且不说整个剧中的“早恋”、“早孕”、“强奸”等很低端的拉大情绪的做法,就谈这个病症运用,我会用“糟糕透了”四个字来描绘。影片中在真相大白之前的病症表现基本为零,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只会产生两种思想,一类是观众猜到剧情,对后边的感动拉开一条不认可、不相信、无共鸣的深沟;一种是观众没有猜到剧情(这种做法也就是能感动这种观众),给观众一种意外感觉,而这种意外感觉与病症本身无关,它就等同于其他的灾难。
第二,病症与主角本身应该存在冲突。比如《叫我第一名》中的妥瑞氏症,这种病症的患者会突然抽动并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而主角则是一个想做老师的人,这就形成了一个病症和本身的冲突感。再比如《一公升的眼泪》中的脊髓小脑变性症,这种病症的患者小脑会逐渐萎缩,手脚不受控制的程度会慢慢加重。而主角喜欢篮球,喜欢的对象也是一个校队篮球运动员,这也形成了冲突。再说《海洋天堂》中的自闭症,这种病症的患者严重漠视周边的一切,只愿存在于自己的世界,容不得变动,而主角喜欢游泳,这是一种世界的营造,也是一种孤独或自由的矛盾体现。并且主角有一个极为爱自己的父亲,所有的这一切都和自闭症形成了强大的冲突感。这种冲突感的营造,将这个病症在故事中显得不可替代,而正是这种不可替代,增强的病症本身的变现力度,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做法。
第三,励志为辅,情感为主的表现主题影视中的病症知晓或认知者最好不要是患者本身,并且知晓者为少则最佳。如果是以励志主题为主要表现目的的影视,自然是要让患者认知自身的病症。但如果是以表现情感为主的影视,则最好反其道行之。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善意的谎言”,这个词就是直接地为病症类影视所用的特点。患者的不屈服表现的即是励志,而真正感情的铺开和承担者应该是身边的人。《一公升的眼泪》中,母亲是最早知晓主角病症的身边人,因为她曾经做过护士,所以她的细致观察以及知道病症后的做法变得科学而令人动容。当母亲找到日本最好的这类病症的医生,并且从医生那里得到一个“此类病症无法治疗”的“死刑”般的说法后,母亲坐在车上,听到主角发来说自己身体很好的语音,潸然泪下,这一幕,综合了可综合的所有矛盾,并且将压力放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这种做法,尤显高明。
病症,本就是一个特别的灾难,这种能让人动容的特别感一定要通过视听描绘出来,否则,就与一般灾难无二,浪费了我们可以运用的很多东西。要创作出好的病症类作品,首先我们便要多去了解一些奇怪的病症,我们把眼光扫向这些可怜的人儿,再把他们的悲剧告知给更多人,让这些可怜的人儿被更多人关注,此举才不枉为影视人。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