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份读书流水账:足足五千多字呢
因为三宝同学和他爹去上钢琴课,不用着急赶回家做饭,下班后去逛西单图书大厦。这一次真是漫无目的的逛,既没有一定要找寻的书,也没有非得买到的书,只是闲来无事,到此一游。
这是逛书店的最舒服的状态。
之前连着几次到书店里找寻想买的书,都累得够呛,严重影响心情。虽然书店里配备了高大上的仪器,但是充其量你只能知道书店里有没有这本书,等你按图索骥找到货架时,一般情况下是找不到书的,不是书长腿儿自己跑了,而是看书的人长着腿儿,从这个架子上拿在手里看完之后,又给放到其他地方去了。还有一种情况,便是图书管理员把书锁在玻璃柜子里了,那一般都是定价较贵的书,生怕被翻坏了影响销售,只能束之高阁,等你交了钱再来一睹真容。
以前我觉得到书店买书,起码可以避免少买冤枉书,因为有些书的宣传声势水分实在太大,现在的阅读推广人也是一等的文案高手,看他们写的图书推荐稿子,心里很是痒痒,买来之后又嗓子痒痒——想骂人啊:又害老娘上当!有过那么几次在书店找书的不痛快经历之后,痛定思痛,一定要提高自己买书的本事,并给自己列了四条买书的标准:
1.认准出版社和出版公司
2.不买畅销书
3.不买小说
4.严格执行预算制,如果这个月的预算已经用光了,坚决不允许寅吃卯粮,如果到下个月自己忘了曾经想买但是碍于预算限制却没有买成的那本书,那就说明那本书不是真的值得买。
虽是闲逛,但收获还是不少的,在书店里拿着我的日课系列笔记本抄写喜欢的书名以及简介,看上去有点像个商业间谍,也有点像可怜兮兮的穷苦读书人,其间一个小插曲令我很受触动。我在明史书架前徘徊,看到其中一本书是介绍明朝皇宫里的女人是如何生活的,犹豫再三,我想还是把书名先抄下来在说吧。结果,就在我抄完书名之后,我发现书架上原本是两本的书少了一本,一位拎着一看就是超市免费发的购物袋、且形象神似乞丐的中年男子把那本书放进了购物车,优哉游哉的从我身边走开了。刚刚我在抄写书名的时候,他一直站在我旁边,我还嫌他烦,现在恍然开悟:感情人家是嫌我烦呢。
闲逛书店50分钟,被我抄下来的书单如下——
1.《白话汉书》
新世界出版社的书,一般质量都是可以的。买过一套《白话史记》,作者是台湾十四院校六十位教授合著。因此看到《白话汉书》的时候,眼前一亮:诶,这套书看上去也不错哦。
翻看译者介绍的时候还是被震住了:译者只有一个人,程新发,湖北省孝感市人,1954年2月出生于武汉市。自幼随父母迁居河南省新乡市,在河南生活、读书、娶妻、生子。1970年1月1日,以知识青年身份上山下乡,在农村劳动五年;1976年1 月1日返城进入工厂,做学徒工(钳工);1978年2月考入河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就读4年;1982年2月分配至新乡市四中,任英语教师;1986年5月正式调入广东珠海市拱北中学,任英语教师,退休前在珠海市二中任英语教师。
我只能说,程老师对《汉书》是真爱。
2.《古列女传》
如果不是逛书店,我还真不知道,刘向还为广大妇女们专门写过这么一本书,真真是妇女之友。
3.《大唐西域记》
玄奘的游记。每次联想到在没有签字笔的年代,背包族玄奘还要在行囊里专门放上笔墨纸砚,我就忍不住自我批评一番: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写游记呢?
4.《群书治要》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相较于《资治通鉴》的声名显赫,《群书治要》太默默无闻了。
又或者,是我自己太孤陋寡闻了:我第一次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命令臣下编撰了这么一本书,当年每天负责怼皇帝的魏征,还是这本书的编著之一。
5.《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人,这本书同时也是海外中国研究文库系列之一。我有点腹黑的想:靠着研究中国,有多少美国教授获得了声望啊。
下次去汉口旅游,应该要带上这本书。
这是逛书店的最舒服的状态。
之前连着几次到书店里找寻想买的书,都累得够呛,严重影响心情。虽然书店里配备了高大上的仪器,但是充其量你只能知道书店里有没有这本书,等你按图索骥找到货架时,一般情况下是找不到书的,不是书长腿儿自己跑了,而是看书的人长着腿儿,从这个架子上拿在手里看完之后,又给放到其他地方去了。还有一种情况,便是图书管理员把书锁在玻璃柜子里了,那一般都是定价较贵的书,生怕被翻坏了影响销售,只能束之高阁,等你交了钱再来一睹真容。
以前我觉得到书店买书,起码可以避免少买冤枉书,因为有些书的宣传声势水分实在太大,现在的阅读推广人也是一等的文案高手,看他们写的图书推荐稿子,心里很是痒痒,买来之后又嗓子痒痒——想骂人啊:又害老娘上当!有过那么几次在书店找书的不痛快经历之后,痛定思痛,一定要提高自己买书的本事,并给自己列了四条买书的标准:
1.认准出版社和出版公司
2.不买畅销书
3.不买小说
4.严格执行预算制,如果这个月的预算已经用光了,坚决不允许寅吃卯粮,如果到下个月自己忘了曾经想买但是碍于预算限制却没有买成的那本书,那就说明那本书不是真的值得买。
虽是闲逛,但收获还是不少的,在书店里拿着我的日课系列笔记本抄写喜欢的书名以及简介,看上去有点像个商业间谍,也有点像可怜兮兮的穷苦读书人,其间一个小插曲令我很受触动。我在明史书架前徘徊,看到其中一本书是介绍明朝皇宫里的女人是如何生活的,犹豫再三,我想还是把书名先抄下来在说吧。结果,就在我抄完书名之后,我发现书架上原本是两本的书少了一本,一位拎着一看就是超市免费发的购物袋、且形象神似乞丐的中年男子把那本书放进了购物车,优哉游哉的从我身边走开了。刚刚我在抄写书名的时候,他一直站在我旁边,我还嫌他烦,现在恍然开悟:感情人家是嫌我烦呢。
闲逛书店50分钟,被我抄下来的书单如下——
1.《白话汉书》
新世界出版社的书,一般质量都是可以的。买过一套《白话史记》,作者是台湾十四院校六十位教授合著。因此看到《白话汉书》的时候,眼前一亮:诶,这套书看上去也不错哦。
翻看译者介绍的时候还是被震住了:译者只有一个人,程新发,湖北省孝感市人,1954年2月出生于武汉市。自幼随父母迁居河南省新乡市,在河南生活、读书、娶妻、生子。1970年1月1日,以知识青年身份上山下乡,在农村劳动五年;1976年1 月1日返城进入工厂,做学徒工(钳工);1978年2月考入河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就读4年;1982年2月分配至新乡市四中,任英语教师;1986年5月正式调入广东珠海市拱北中学,任英语教师,退休前在珠海市二中任英语教师。
我只能说,程老师对《汉书》是真爱。
2.《古列女传》
如果不是逛书店,我还真不知道,刘向还为广大妇女们专门写过这么一本书,真真是妇女之友。
3.《大唐西域记》
玄奘的游记。每次联想到在没有签字笔的年代,背包族玄奘还要在行囊里专门放上笔墨纸砚,我就忍不住自我批评一番: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写游记呢?
4.《群书治要》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相较于《资治通鉴》的声名显赫,《群书治要》太默默无闻了。
又或者,是我自己太孤陋寡闻了:我第一次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命令臣下编撰了这么一本书,当年每天负责怼皇帝的魏征,还是这本书的编著之一。
5.《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人,这本书同时也是海外中国研究文库系列之一。我有点腹黑的想:靠着研究中国,有多少美国教授获得了声望啊。
下次去汉口旅游,应该要带上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