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存世詩文手錄
〖琺案〗 這段時間爲了要寫兩篇關於孔融墓和孔融之死的文字,手打了約兩萬字的文獻。其中一宗即是孔融存世的詩文。公元208年9月26日,孔融因言獲罪,被曹操族滅,其詩文多佚。但曹丕一直雅愛其文辭,多年之後曾下詔徵求,獻者賞以金帛。有所攢集,但傳世至今者,又多不全。若以此爲基礎來論孔融的政治能力、識見與文學水準,是容易有偏差的,但若想要了解孔融,又非得讀這些吉光片羽不可。是以動念錄入了一通。恰今日是孔子誕辰日(孔融是其二十世孫),亦離孔融忌日不遠,遂貼一下,以表紀念。
一、孔融關於死亡題材的詩歌二首並文一篇
4 雜詩其二[1]
遠送新行客, 歲暮乃來歸。 入門望愛子, 妻妾向人悲。 聞子不可見, 日已潛光輝。 孤墳在西北, 常念君來遲。 褰裳上墟丘, 但見蒿與薇。 白骨歸黄泉, 肌體乘塵飛。 生時不識父, 死後知我誰。 孤魂遊窮暮, 飄颻安所依。 人生圖嗣息, 爾死我念追。 俯仰內傷心, 不覺淚沾衣。 人生自有命, 但恨生日希。
〖琺案〗 [1] 逯欽立先生認爲乃出自《李陵集》,非孔融作品。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的《孔少府集》以及近人丁福保《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之《孔文舉集》皆錄之。 本詩支微通押。
5 〈臨終詩〉
言多令事敗, 器漏苦[1]不密。 河潰從蟻孔[2], 墻壞由郄[3]穴。 涓涓江漢流, 天窗通冥室。 讒邪害公正, 浮雲翳白日。 靡辭無忠誠, 華繁竟不實。 人有兩三心, 安能合爲一? 三人成市虎, 浸漬解膠漆。 生存多所慮, 長寢萬事畢。
〖琺案〗 [1] 本詩密、室、日、實、一、漆、畢,皆入聲質韻。穴爲入聲屑韻。 [2] 「器漏苦」,《北堂書鈔》作「語漏坐」。 [3] 「從蟻孔」,今本《建安七子集校注》依諸本作「蟻孔端」,今从《北堂書鈔》。 [4] 「墻壞由郄」,今本《建安七子集校注》依諸本作「山壞由猿」,今从《北堂書鈔》。郄,即隙。
46〈衞尉張儉碑銘〉
其先張仲,實以孝友左右周室。晉主夏盟,而張老,延君譽于四方。君稟乾剛之正性,蹈高世之殊軌,冰潔淵清,介然特立,雖史魚之勵操,叔向之正色,未足比焉。中常侍同郡侯覽,專權王命,豺虎肆虐,威震天下。君以西部督郵,上覽禍亂兇國之罪,鞠沒賦奸,以巨萬計。俄而制書案驗部黨,君爲覽所陷,亦章名捕逐。當世英雄,受命殞身,以籍君厄者,蓋數十人,故克免斯艱。旋宅舊宇,眾庶懷其德,王公慕其聲,州宰爭命,辟大將軍慕府,公車特就家拜少府,皆不熟也。復以衞尉徵,明詔嚴切,敕州郡,乃不得已而就之。惜乎不登泰階,以尹天下,致皇代于隆煕。銘曰:
桓桓我君,應天淑靈。皓素其質,充迪忠貞。 肆志直道,進不爲榮。赴戟驕臣,發如震霆。 淩剛摧堅,視危如寧。聖主克亮,命作喉唇。
二、孔融的其他詩文遺存
(一)詩
01〈離合作郡姓名字詩〉
漁火屈節,水潛匿方。(離魚字)與旹進止,出行施張。(離日字,魚日合成魯) 呂公磯釣,闔口渭旁。(離囗字)九域有聖,無土不王。(離或字,合成國) 好是正直,女回于匡。(離子字)海外有截,隼逝鷹揚。(當離乙字,合成孔) 六翮將奮,羽儀未彰。(離鬲字)虵龍之蟄,俾也可忘。(離虫字,合成融) 玟璇隱耀,美玉韜光。(離文字) 無名無譽,放言深藏。(離與字)按轡安行,誰謂路長。(離才字,合成舉)
02 六言詩三首
其一
漢家中葉道微, 董卓作亂乘衰。 僭上虐下專威, 萬官惶怖莫違。 百姓慘慘心悲。
其二
郭李分爭爲非,遷都長安思歸。 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
其三
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 減去廚膳甘肥,群僚率從祁祁。雖得俸祿常饑, 念我苦寒心悲。
03 詩
坐上客恆滿,樽中飲不空。
04 雜詩二首其一
巖巖鍾山首,赫赫炎天路。高明曜雲門,遠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結根在所固。呂望老匹夫,苟爲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獨能建功祚。人生有何常,但患年歲暮。 幸托不肖軀,且當猛虎步。安能苦一身,與世同舉厝。 由不慎小節,庸夫笑我度。只望常不希,夷齊何足慕?
(二)文
05〈上書薦謝該〉
臣聞:高祖創業,韓彭之將,征討暴亂,陸賈、叔孫通,進說詩書;光武中興,吳耿佐命,范升、衞宏,修述舊業,故能文武並用,成長久之計。陛下聖德欽明,同符二祖;勞謙厄運,三年乃歡。今尚父鷹揚,方叔翰飛;王師電鷙,群兇破殄。始有槀弓臥鼓之次,宜得名儒,典綜禮紀。竊見故公車司馬令謝該:體曾史之淑性,兼商偃之文學;博通群藝,周覽古今;物來有應,事至不惑;清白異行,敦悅道訓。求之遠近,少有疇匹。若乃巨骨出吳,隼集陳庭;黄熊入寢,亥有二首。非夫洽聞者,莫識其端也。隽不疑定北闕之前,夏侯勝辯常陰之驗,然後朝士益重儒術。今該實卓然,比跡前列。間以父母老疾,棄官欲歸。道路險塞,無由自致。猥使良才抱璞而逃,逾越山河,沈淪荊楚,所謂徃而不反者也。後日當更饋樂以釣由余,克像以求傅說,豈不煩哉?臣愚以爲可推錄所在,召該令還。楚人止孫卿之去國,漢朝追匡衡于平原,尊儒貴學,惜失賢也。
06〈上書薦趙臺卿〉
趙岐博古。
07〈上書請準古王畿制〉
臣聞先王分九圻,以遠及近,《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詩》云:「封畿千里,惟民所止。」故曰:天子之居,必以眾大言之。周室既衰,六國力征,授賄割裂諸夏。鎬京之制,商邑之度,歷載彌久,遂以暗昧。秦兼天下,政不遵舊,革刬五等,掃滅侯甸,築城萬里,濱海立門,欲以六合爲一區,五服爲一家。關衞不要,遂使陳項作難,家庭臨海,擊柝不救。聖漢因循,未之匡改,猶依古法,潁川、南陽、陳留、上黨三河近郡,不封爵諸侯。臣愚以爲千里國內,可略從《周官》六鄉、六遂之文,分取北郡,皆令屬司隸校尉,以正王賦,以崇帝室。役自近以寬遠,繇華貢獻,外薄四海,揆文奮武,各有典書。
08 上書
先帝褒厚老臣,懼其殞越,是故扶接,助其氣力,三公刺腋,近爲憂之,非警戒也。云備大臣,非其類也。
09〈上三府所辟稱故吏事〉
三府所辟,州郡所辟,其不謁署,不得稱故吏。臣惟古典,《春秋》「女在其國稱女,在途稱婦」,然則在途之臣應與爲比。《穀梁傳》曰:「天子之宰,通于四海。」三公之吏,不得以未至爲差。狐突曰:「策名委質,貳乃辟也。」奉命承教,策名也。昔公孫嬰齊卒于狸蜃,時未入國,魯公以大夫加禮焉。傳曰:「吾固許之,返爲大夫。」延陵季子解劍帶徐君之墓,以明心許之信,況受三公之招,修拜辱之辭,有資父事君之志邪?臣愚以禮宜從重,三公所召,雖未就職,係爲故吏。
10〈薦禰衡疏〉
臣聞:洪水横流,帝思俾乂,旁求四方,以招賢俊。昔孝武繼統,將弘祖業,疇咨熙載,群士響臻。陛下睿聖,纂承基緒,遭遇厄運,勞謙日昃。惟岳降神,異人並出。竊見處士平原禰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質貞亮,英才卓礫。初涉藝文,升堂睹奧,目所一見,輒誦于口,耳所暫聞,不忘于心,性與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潛計,安世默識,以衡準之,誠不足恠。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如讎。任座抗行,史魚厲節,殆無以過也。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使衡立朝,必有可觀。飛辯騁辭,溢氣坌涌,解疑釋結,臨敵有餘。昔賈誼求試屬國,詭系單于,終軍欲以長纓,牽致勁越。弱冠慷慨,前代美之。近日路粹、嚴象,亦用異才擢拜臺郎,衡宜與爲比。如得龍躍天衢,振翼雲漢,揚聲紫微,垂光虹霓,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門之穆穆。鈞天廣樂,必有奇麗之觀;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激楚》、《揚阿》,至妙之容,掌技者之所貪;飛兔、腰䙚,絶足奔放,良樂之所急。臣等區區,敢不以聞。陛下篤慎取士,必須效試,乞令衡以褐衣召見。無可觀采,臣等受面欺之罪。
11〈崇國防疏〉
竊聞領荊州牧劉表桀逆放恣,所爲不軌,至乃效祭天地,擬儀社稷。雖昏僭惡極,罪不容誅,至于國體,宜且諱之。何者,萬乘至重,天王至尊,身爲聖躬,國爲神器,陛級縣遠,祿位限絶,猶天之不可階,日月之不可逾也。每有一豎臣,輒云圖之,若形之四方,非所以杜塞邪萌。愚謂雖有重戾,必宜隱忍。賈誼所謂「擲鼠忌器」,蓋謂此也。是以齊兵次楚,唯責包茅;王師敗績,不書晉人。前以露袁术之罪,今復下劉表之事,是使跛牂欲窺高岸,天險可得而登也。案表跋扈,擅誅列侯,遏絶詔命,斷盗貢篚,招呼元惡,以自菅衞,專爲群逆,主萃淵藪。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桑落瓦解,其勢可見。臣愚以爲宜隱郊祀之事,以崇國防。
12〈馬日磾不宜加禮議〉
日磾以上公之尊,秉髦節之使,啣命直指,寧輯東夏,而曲媚姦臣,爲所牽率,章表署用,輒使首名,附下罔上,姦以事君。昔國佐當晉軍而不撓,宜僚臨白刃而正色。王室大臣,豈得以見脅爲辭!又袁术僭逆,非一朝一夕,日磾隨從,周旋歷歲。漢律與罪人交關三日已上,皆應知情。《春秋》魯叔孫得臣卒,以不發揚襄仲之罪,貶不書日。鄭人討幽公之亂,斲子家之棺。聖上哀矜舊臣,未忍追案,不宜加禮。
13〈肉刑議〉
古者敦龐,善否區別,吏端刑清,政無過失。百姓有罪,皆自取之。末世陵遲,風化壞亂,政撓其俗,法害其人。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繩之以古刑,投之以殘棄,非所謂與時消息者也。紂斮朝涉之脛,天下謂爲無道。夫九牧之地,千八百君,若各刖一人,是天下常有千八百紂也。求俗休和,弗可得已。且被刑之人,慮不念生,志在思死,類多趨惡,莫復歸正。夙沙亂齊,伊戾禍宋,趙高、英布,爲世大患。不能止人遂爲非也,適足絶人還爲善耳。雖忠如鬻拳,信如卞和,智如孫臏,寃如巷伯,才如史遷,達如子政,一離刀鋸,沒世不齒。是太甲之思庸,穆公之霸秦,南雎之骨立,衞武之《初筵》、陳湯之都賴,魏尚之守邊,無所復施也。漢開改惡之路,凡爲此也。故明德之君,遠度深惟,棄短就長,不苟革其政也。
肉刑論
今之洛陽道橋作徒,困于廝役,十死一生。故國家嘗遣三府賚詔,月一按行。又置南甄官使者,主養病徒,僅能存之。語所謂:「洛陽豪徒韓伯密,加笞三百不中一。髨頭至耳髮詣膝。」此自爲刑,非國法之意。 古聖作犀兕革鎧,今有盆領鐵鎧,絶聖人甚遠也。 賢者所制,或逾聖人,水碓之巧,腳于斷木掘地。
〖琺案〗肉刑論三段,出《太平御覽》六四二、三五六、七六一,揣其意,與〈肉刑議〉相似,疑即〈肉刑議〉之異名異文,今列其後。
14〈南陽王馮東海王祗祭禮對〉
聖恩敦睦,感時增思,悼二王之靈,發哀愍之詔,稽度前典,以正禮制。竊觀故事,前梁懷王、臨江愍王、齊哀王、臨淮懷王並薨無後,同産昆弟,即景、武、昭、明四帝是也,未聞前朝修立祭祀。若臨時所施,則不列傳紀。臣愚以爲諸在沖齓,聖慈哀悼,禮同成人,加以號謚者,宜稱上恩,祭祀禮畢,而後絶之。至于一歲之限,不合禮意,又違先帝已然之法,所未敢處。
15〈告高密縣立鄭公鄉教〉
昔齊置「士鄉」,越有「君子軍」,皆異賢之意也。鄭君好學,實懷明德。昔太史公、廷尉吳公、謁者僕射鄧公,皆漢之名臣。又南山四皓有園公、夏黄公,潛光隱耀,世嘉其高,皆悉稱公。然則公者仁德之正號,不必三事大夫也。今鄭君鄉宜曰「鄭公鄉」。昔東海于公僅有一節,猶或戒鄉人侈其門閭;矧乃鄭公之德,而無駟牡之路?可廣開門衢,令容高車,號爲通德門。
16〈教高密令〉
高密侯國箋言:鄭公增門之崇,令容高車結駟之路,出麥五斛,以酬執事者之勞。
17 失題教
高密縣有一銜,今欲爲鄭公後專造一鄉,名曰「宗學」也。
18〈繕治鄭公宅教〉
鄭公久遊南夏,今艱難稍平,倘有歸來之思,無寓人于室,毀傷其藩垣林木,必繕治墻宇以俟還。
19〈告僚屬教〉
昔周人尊師,謂之「尚父」,今可咸曰「鄭君」,不得稱名也。
20〈又教高密令〉
志士鄧子然告困,焉得愛釜庾之間,以傷烈士之心?與豆三斛,後乏復言。
21〈告昌安縣教〉
邑人高幼,自言辟得井中鼎。夫鼎久潛于井,德之休明。雖小重也,黄耳金鉉,利貞之象。國遭兇荒,彝器出,或者明以饗人。
22〈答王修舉孝廉讓邴原教〉
原之賢也,吾已知之矣。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堯不能用,舜實舉之。原可謂不患無位之士。以遺後賢,不亦可乎?
23〈重答王修〉
掾清身潔己,歷試諸難,謀而鮮過,惠而不倦。余嘉乃勛,應乃懿德,用升爾于王庭,其可辭乎?
24〈喻邴原舉有道書〉
修性保貞,清虚守高,危邦不入,久潛樂土。王室多難,西遷鎬京。聖朝勞謙,畸咨俊乂。我徂求定,策命懇惻。國之將隕,嫠不恤緯?家之將亡,緹縈跋涉。彼匹婦也,猶執此義,實望根矩,仁爲己任。授手援溺,振民于難。乃或晏晏居息,莫我肯顧,謂之君子,固如此乎?根矩,根矩,可以來矣。
25〈遺問邴原書〉
隨會在秦,賈季在翟。諮仰靡所,歎息增懷。頃知來至,近在三山。《詩》不云乎?「來歸自鎬,我行永久。」今遣五官掾奉問榜人舟楫之勞,禍福動靜告慰。亂階未已,阻兵之雄,若棋弈争梟。
26〈與王朗書〉
世路隔塞,情問斷絶,感懷增思。前見章表,知尋湯武罪己之跡,自投東裔同鯀之罰,覽省未周,涕隕潸然。主上寬仁,貴德宥過。曹公輔政,思賢並立。策書屢下,殷勤款至。知棹舟浮海,息駕廣陵,不意黄熊突出羽淵也。談笑有期,勉行自愛。
27〈遺張紘書〉
聞大軍西征,足下留鎮。不有居者,誰守社稷?深固折衝,亦大勛也。無乃李廣之氣,循發益怒,樂一當單于,以盡餘憤乎?南北並定,世將無事,孫叔投戈,絳灌俎豆,亦在今日。但用離析,無緣會面爲愁歎耳。道直途清,相見豈復難哉?
28〈又遺張紘書〉
前勞手筆多篆書。每舉篇見字,欣然獨笑。如復睹其人也。
29〈答虞仲翔書〉
示所著《易傳》,自商瞿以來,舛錯多矣。去聖彌遠,眾說騁辭。曩聞延陵之理樂,今睹吾子之治《易》,乃知東南之美者,非但會稽之竹箭焉。又觀象云物,察應寒溫,原其禍福,與神會契,可謂探賾窮通者已。方世清聖,上求賢者,梁丘以卦筮寧世,劉向以《洪範》昭名,想當來翔,追蹤前烈,相見乃盡,不復多陳。
30〈與韋修甫書〉
使君足下:懷遠垂勛,西戎即敍。前別意恨,甚多不悉。辛從事至,承獲所訊,喜而起居,不恙而到也。云便結駟,徑至舊治。西土之人,宗服令德,鮮讎崇好,以順風化,萬里雍穆,如樂之和。雖爲國家威靈感應,亦實土縠堪事之效也。昔伯安由幽都而登上司,子琰以豫州而取宰相,近事未遠,當勉功業,以豐此慶耳。間僻疾動,不得復與足下岸幘廣坐,舉盃相于,以爲邑邑。前日元將來,淵才亮茂,雅度弘毅,偉世之器也。昨日仲將復來,懿性真實,文敏篤誠,保家之主也。不意雙珠近出老蚌,甚珍貴之。遣書通心。
31〈與宗從弟書〉
同源派流,人易世疏。越在異域,情愛分隔。 知晚節豫學,既美大弟果而能寤,又合先君加我之義。豈唯仁弟實專承之,凡我宗族,猶或賴焉。
32〈與諸卿書〉
鄭康成多臆說,人見其名學,謂有所出也。證案大較,要在《五經》四部書。如非此文,近爲妄矣。若子所執,以爲郊天鼓必當麒麟之皮也,寫《孝經》本當曾子家策乎? 先日多惠胡桃,深知篤意。
33〈與許博士書〉
今足下遠以彝器金石並志,爲國家格來儀之瑞,亦丈夫之大勛。
34〈與曹公書薦邊讓〉
邊讓爲九州之衣被則不足,爲單衣襜褕則有餘。
35〈與曹公書論盛孝章〉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爲始滿,融又過二。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會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孫氏,妻孥淹沒,單孑獨立,孤危愁苦。若使憂能傷人,此子不得復永年矣。《春秋傳》曰:「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今孝章實丈夫之雄也。天下談士,依以揚聲;而身不免于幽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當復論損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絶交也。公誠能馳一介之使,加咫尺之書,則孝章可致,友道可弘也。 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平孝章;孝章要爲有天下大名,九牧之民,所共稱歎。燕君市駿馬之骨,非欲以騁道里,乃當以招絶足也。惟公匡復漢室,宗社將絶,又能正之。正之之術,實須得賢。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昭王築臺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故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徃,鄒衍自齊往。向使郭隗倒懸而王不得,臨溺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稱引,自公所知,而復有云者,欲公崇篤斯義也。因表不悉。
36〈嘲曹公爲子納甄氏書〉
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37〈與曹公書啁征烏桓〉
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氏不貢楛矢,丁零盗蘇武牛羊,可並案也。
38〈難曹公表制酒禁書〉
公當初來,邦人咸抃舞踊躍,以望我後。亦既至止,酒禁施行。酒之爲德久矣。古先哲王,類帝禋宗,和神定人,以濟萬國,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堯不千鍾,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聖。樊噲解厄鴻門,非豕肩鍾酒,無以奮其怒;趙之廝養,東迎其王,非迎卮酒,無以激其氣。高祖非醉斬白蛇,無以暢其靈;景帝非醉幸唐姬,無以開中興。袁盎非醇醪之力,無以脫其命;定國非酣飲一斛,無以決其法。故酈生以高陽酒徒,著功于漢;屈原不餔糟醊醨,取困于楚。由是觀之,酒何負于治者哉?
又書
昨承訓答,陳二代之禍,及眾人之敗,以酒亡者,實如來誨。雖然,徐偃王行仁義而亡,今令不絶仁義;燕噲以讓失社稷,今令不禁謙退。魯因儒而損,今令不棄文學;夏商亦以婦人失天下,今令不斷婚姻。而將酒獨急者,疑但惜穀耳,非以亡王爲戒也。
39〈報曹公書〉
猥惠書教,告所不逮。融與鴻豫州里比郡,知之最早。雖當陳其功美,欲以厚于見私,信于爲國。不求其覆過掩惡,有罪望不坐也。前者黜退,歡欣受之。昔趙宣子朝登韓厥,夕被其戮,喜而求賀。況無彼人之功,而敢枉當官之平哉!忠非三閭,智非晁錯,竊位爲過,免罪爲幸。乃使餘論遠聞,所以慚懼也。朱彭寇賈,爲世壯士,愛惡相攻,能爲國憂。至于輕弱薄劣,獨昆蟲之相嚙,適足以還害其身,誠無所至也。晉侯嘉其臣所爭者大,而師曠以爲不如心竟。性既遲緩,與人無傷,雖出胯下之負,榆次之辱,不知貶毀之于己,猶蚊虻之一過也。子産謂人心不相似,或矜勢者欲以取勝爲榮,不念宋人待四海之客,大爐不欲令酒酸也。至于屈穀巨瓠,堅而無竅,當以無用罪之耳。它者奉尊嚴教,不敢失墜。郄爲故吏,融所推進。趙衰之拔郤縠,不輕公叔之升臣也。知同其愛,訓誨發中。雖懿伯之忌,猶不得念,況恃舊交,而欲自外于賢吏哉!輒布腹心,修好如初,苦言至意,終身誦之。
答路粹書
朱彭寇賈之徒,當世壯士,愛惡相攻,能爲國忠。輕薄劣弱者,如兩虺相嚙,適足還災其身,誠無所至。
〖琺案〗當即上篇異文。止《太平御覽》九三四引此名。因先前曹操與孔融書乃路粹代筆,路粹當不會另修書自招,而孔融亦未必知是路粹所寫;當無以用回覆曹操之書相似四句來報路。
40 失題書
附此短章,聊申我素心。
41〈周武王漢高祖論〉
武王從后稷以來,至其身相承,積五十世,俱有魚鳥之瑞。至高祖一身修德,瑞有四:呂公望形而薦女;呂后見雲知其處;白蛇分,神武哭;西入關,五星聚。又,武王伐紂,斬而刺之;高祖入秦,赦子嬰而遣之:是寛裕又不如高祖也。
42〈聖人優劣論〉
荀愔等以爲聖人俱受乾坤之醇靈,稟造化之和氣;該百行之高善,備九德之淑懿;極鴻源之深閭,窮品物之情類;曠蕩出于無外,沈微淪于無內。器不是周,不充聖極。荀以爲孔子稱:「大哉堯之爲也君也,唯天爲大,唯堯則之」,是爲覆善眾聖最優之明文也。孔以堯作天子九十餘年,政化洽于民心,《雅》《頌》流于眾聽。是以聲德發聞,遂爲稱首。則《易》所謂「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百年然後勝殘去殺,必世而後仁者也。故曰:「大哉堯之爲君也。」堯之爲聖也明,其聖與諸聖同,但以人見稱爲君爾。 金之優者,名曰紫磨,猶人之有聖也。 馬之駿者,名曰騏驥;犬之駿者,名曰韓盧。犬之有韓盧,馬之有騏驥,猶人之有聖也。名號等設。使騏驥與韓盧並走,寧能首尾相當,八腳如一,無有先後之覺矣?
43〈汝潁優劣論〉
融以汝南士勝潁川士,陳長文難曰:「頗有蕪菁唐突人參也。」融答之曰:汝南戴子高親止千乘萬騎,與光武皇帝共揖于道中;潁川士雖抗節,未有頡頏天子者也。汝南許子伯,與其友人共說世俗將壞,因夜起,舉聲號哭;潁川士雖頗憂時,未有能哭世者也。汝南許掾教太守鄧晨圖開稻陂,灌數萬頃,累世獲其功,夜有火光之瑞;韓元長雖好地理,未有成功見效如許掾者也。汝南張元伯身死之後,見夢范巨卿;潁川士雖有奇異,未有鬼神能靈者也;汝南應世叔讀書五行俱下;潁川士雖多聰明,未有能離婁並照者也。汝南李洪爲太尉掾,弟煞人當死,洪自劾詣閣,乞代弟命,便飲鴆而死,弟用得全;潁川士雖尚節義,未有能煞身成仁如洪者也。汝南翟文仲爲東郡太守,始舉義兵以討王莽;潁川士雖有疾惡,未有能破家爲國者也。汝南袁公著爲甲科郎中,上書欲治梁冀;穎川士雖慕忠讜,未有能投命直言者也。
注:李洪事出《初學記》卷一七《友悌》:謝承《後漢書》曰:「李鴻字奉遜,體性仁孝,友于兄弟。弟育爲人所侵辱,育後陰結客報怨,爲執法吏所得,當伏罪。時未有立嗣。鴻爲大尉掾,在京師,傷育以義刷恥,門戶繼絶,自分代育,遂刻印還歸。欲過家,恐見妻子虧移其意,到縣北亭,預作記乞代育,通記,便飲鴆而死。縣令省記,怛然驚盛。」
44〈同歲論〉
記吏、孝廉無裝帛也。 弊箄徑尺,不足以救鹽池之鹹。 阿膠徑寸,不能止黄河之濁。 儀鳳屯集,狂鳥穢之。
46失題文
晉有獻武之議,尊卑之序,以諱爲首也。 在家永有攸諱,齊猶五皓,魯有卿對也。
-
路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28 23: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