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鱼鱼吃人?比成龙复仇唐人街更传奇的“英伦对决”
作者:Pansesus

《英伦对决》:英伦见证了太多的对决,如今的恐袭是,脱欧是,过去的斗争也不少
成龙的电影又双叒叕要上映了,这次选择在英伦。其实,这个国家见证了很多的斗争、复仇,武力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乃至宗教的。正像四五百年前,“不吃鱼”(eat no fish)成为了一项政治和宗教斗争的象征,一点都不比如今的“英伦对决”逊色。
欧洲人对鱼肉的疯狂需求在16世纪时戛然而止。
马丁·路德发起宗教革命后,天主教的各种教规被主信新教的北欧人摒弃,兴盛几个世纪的北欧渔业也开始萧条了。为了挑战天主教在民众心中建立起的权威,新教徒还散步了不少小道消息,声称天主教会跟秘密组织签订协议,通过扶植捕鱼业令该组织达到控制世界经济的目的。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期,新教路德宗创始人
诚然,这种谣言听起来像阴谋论小说中的情节,不过中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欧洲捕鱼业,在部分国家确实已经到了“大不可倒”的地步。英格兰的亨利八世为了把老婆休掉,退出天主教会,搞了个圣公会,自立为领袖,天主教斋戒日的吃鱼传统也因为不“圣公”而被严令禁止,结果造成英国渔业几近崩溃,直接撼动了英国经济的根基。

坎特伯雷大教堂:英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基督教建筑之一,宗教改革后成为英国国教圣公会首席大主教的主教座堂
亨利八世死后,新国王爱德华六世的政府连忙颁布法令,要求臣民斋戒日吃鱼救国。没有这道法律,恐怕我们就看不到今日英国的国菜,黑暗料理的杰出代表“鱼和薯条”了。

伊丽莎白一世:亨利八世至伊丽莎白一世,宗教改革问题困扰着英国。“不吃鱼”成了拥护政府宗教改革的代称

鱼和薯条:英国的传统快餐。在四面环海的英伦,海洋捕捞简直不能更简单。简单快捷,旧报纸一裹就能带走
作为区分新教和天主教的象征,斋戒日吃鱼一事被政治化,在欧洲各地被炒了500多年,直到20世纪中叶,以罗马天主教廷服软,允许信徒周五吃温血动物的肉告终。不过为了复活节以前的40天大斋期依然要实行食戒。而不少狂热的天主教徒每周五还是只吃鱼肉。
在美国的天主教地区,为了解决牛肉汉堡滞销的问题,麦当劳开发出麦香鱼三明治,随即成为全球麦当劳店铺中的标配。从过去到今天,宗教信仰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信徒乃至非信徒们的经济生活。

麦香鱼三明治:快餐食品背后也有文化支撑
上期回顾:《吃货管住嘴,温血动物冷血动物 背后都是泪》
下期预告:《印度菜挑战的哪里是味蕾,里面潜伏的文化简直了》
(责任编辑:夏冬)
-
笑笑笑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9 07: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