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
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这本书可能是美国版的《平凡的世界》,讲述美国底层白人的日常生活(酗酒、吸毒、斗殴、滥交)和心理状态(挣扎、愤怒、消沉、绝望),但读完以后发现不是。与《平凡的世界》的小说写作手法不同本书的作者采用了纪实回忆录的写作手法,完全没有着力去塑造一个光辉灿烂的底层奋斗者的形象,而是将这个族群的好与坏、爱与恨,真实而怜悯地展露在所有读者面前。 无论你是一位母亲、还是一位孩子、是一位丈夫还是一位妻子,是一位政客还是一位社会行为学科学家,是社会的底层还是社会的精英阶层,相信你都能通过阅读这本书得到一些属于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那么接下来我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富人与穷人。从书中你可以看见,富人与穷人的差别完全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而是全方位的——从意识形态到心理状态,从行为模式到生活方式。 比如作者告诉我们,很多时候穷人比富人更加消费主义,穷人会在圣诞来临之际超过自己的购买力大举举债给孩子买流行时髦的电子产品作为圣诞礼物,这种行为使得本来已经惨淡的家庭财务进一步陷入恶性循环。而富人家庭的孩子收到的圣诞礼物有可能只是一本书,或者——把自己收到的圣诞礼物捐赠出去。引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他们不以积攒的圣诞礼物的金钱的价值来衡量圣诞节的意义”。比如穷人稍微受到一点冒犯和轻视第一反应就是跳起来干一架,因为穷人的孩子童年时所有的幸福感几乎都是基于这种敢于战斗的自尊,用作者的话就是“自尊让我远离了校园恶霸的骚扰,自尊还给了我一些慰藉,无论多小都让我感觉能够掌握命运了”。而富人的孩子从小思考的是周围的人脉和机构组成的网络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他们待人彬彬有礼、理性而温和。 当穷人不断地在愤怒-自我放纵-消沉-麻木-更深的愤怒的恶性循环中坠入深渊的时候,富人们将身边有着巨大经济价值的社交网络交织得越来越严密。穷人的自我放纵和自我消沉也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和沉重的医疗负担——打架斗殴带来的身体伤害,滥交带来的不断流产,滥用药物和吸毒带来的无法正常工作和养育小孩。而富人们却注重饮食健康和锻炼,他们的身体更健康、医疗开支也更少、赚的也更多。持续的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使得这两个阶层之间的裂谷越来越大,越来越深。 川普为什么会赢得选票。因为川普的着力点确确实实触及到了底层白人的痛点——美国制造业在后全球化时代的衰落所带来的失业和无望。这些底层的白人之所以表现的比更底层的有色移民族群更加地愤怒,是因为他们曾经有过一段好日子,在全球著名的工厂工作,挣着不菲的工资舒服地养活一家人,还有工会会时不时为他们发声。然后随着美国的重心开始转向金融中心和高科技产业以及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亚洲国家,其实首先是日本、韩国、台湾,然后是最近的中国,制造业不断崛起,剥夺(或者说取代?)了这些蓝领工人的工作机会和高收入,让他们陷入了领取政府救济金和福利券度日的境地,并且慢慢被废弃和遗忘了。 贫穷不是最可怕的,看不到希望才是最可怕的。政府提供的救济金和福利券,在施政者看来也许是福利,但在受赠者看来也许是种侮辱。他们更希望的是有机会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过有尊严的日子,而政府和时代(命运)却似乎没有准备再给予他们那样的机会。而川普,把他们的愤怒表达了出来,把他们的希望表达了出来,直击要害。 PS:金融和贸易的繁荣曾使得大英帝国称霸全球许多年,然后美国制造业的崛起——美国金融和贸易繁荣——美国成为新的世界中心。那么,美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英国,而中国——这个新的世界制造中心,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美国? 作者为什么能成功实现阶层流动的关键节点。首先是来自外公外婆持续稳定无条件的爱,这份爱与支持使得作者虽然身处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却始终没有完全失去自尊和自信,从而彻底地放纵自己坠入深渊。作者也表达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向没有机会亲自目睹他幸福生活的外公外婆致敬。 其次是他的母亲和外婆,虽然自己没机会好好读书,虽然她们错误多多——脾气暴躁、滥交、吸毒,但“教我终生保持对教育和学习的热爱”。 然后是作者在海军陆战队的服役经历,这跟第一点的重要性一样。通过海军陆战队残酷的训练,作者有了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力,同时到来的还有自制力和规划未来的能力。在军队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天都必须进行的实践。对于成年后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在部队服役形成良好的纪律意识和铁的意志力总的来说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作者很幸运在足够早的时候(大学时光里)就遇到了他的妻子——他全新的精神导师。作者的妻子来自上流社会,而且给了他足够的宽容和关注。有了她的帮助,使得作者在进入上层阶级后不至于太手足无措,从而站稳了脚跟。 也许正是妻子的鼓励和幼年时外公外婆的爱才有了这本书。看完书以后最打动我的不是作者的才华或是智慧,而是作者的勇气。作者之所以有勇气把自己和自己的至亲惨淡的人生彻底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说明他已经具备了饱满的生命力和获得了足够的爱来面对未知的一切。 关于童年创伤。作者从耶鲁法学院毕业以后,拥有了良好的工作和足够的收入以及非常棒的伴侣,但作者依然会时常陷入焦虑紧张和易怒之中——一切都源自于他的童年创伤。用作者的话来说“对于我们这些实现了美国梦的幸运儿来说,那些我们经历过的恶魔一直就在身后不远处穷追不舍”,“穷人的孩子面临的真实问题是家庭环境”。 幸运的是作者在妻子和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认识了自己,疗愈了自己。然后作者回过头来原谅了给自己带来童年噩梦的母亲,并慷慨地帮助了她。作者也想借这本书告诉读者,对于任何一个小孩的童年来说,最好的礼物绝对不是够时髦的电子设备,而是来自最亲近的人的爱与陪伴。 作者作为在公立高中吸毒和差点辍学的学生,短短几年时间,在生命的能量被点燃以后,自我奋斗成为了耶鲁法学院的毕业生。作者想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失去希望,学会去爱他们而不是赠送昂贵的礼物,永远都不晚。 好的习惯与坏的习惯。只有当努力向上成为幸福的一部分,才是人生的圆满。好的习惯包括持续的阅读和学习,良好的自制力和爱——爱自己也爱身边的人。坏的习惯也很显而易见,酗酒、暴力、滥交、虐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老祖宗的智慧,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感悟更加透彻,每个孩子都是坠入凡间的天使,而父母亲人的行为习惯和养育方式,决定了他们往后的人生是走向天堂还是地狱。 福利和公共政策。福利和公共政策如果脱离了对人性细微处的考察,那么“表面上看,那些社工是来保护我的,然而我很早就看出来他们其实是在帮倒忙”。“看待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也许是承认你可能无法解决这些难题,这些问题总会存在,但是也许你可以从点滴做起,帮助身边的边缘人群”。作者想告诉政客们,对于一项神奇的公共政策或者一个创新的政府计划,千万不要太过自信,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多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听吧。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真诚与智慧并存,并且充满爱的书。对阶层之间和阶层内部的人们,都有很好的疗愈力和思考力。个人的表达能力不及作者的万分之一,所以推荐大家自己阅读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