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时期的“釉里黑”
洪武皇帝作为明朝的开创者,经历了元末的战争,景德镇的制瓷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明初景德镇窑的洪武青花瓷,与元青花瓷相比较,多数青色灰暗,青花色泽不如典型元青花那样浓翠。一般都认为洪武时期,是青花瓷历史上的衰退期。
洪武二年,太祖皇帝便在景德镇珠山设立了御窑厂,为明代最早的官窑,但是未发现带纪年的瓷器实物。洪武朝的青花瓷各方面都继承了元代风格。器型粗大,胎体厚重,青花色泽偏灰,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

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衙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事有余,变化不多。图案题材以程式化的花卉纹为主布局趋于简单,龙纹出现五爪。
洪武青花采用苏麻离青和国产青料。苏麻离青发色鲜艳,国产青料发色灰暗。采用苏麻离青的洪武青花特征非常明显,就是十有九黑。其特征除了靛蓝色这个特征外,几乎与“至正型”元青花完全相同,所以也有人把洪武青花看成是“釉里黑”元青花。似乎是刻意烧成黑的一样,不过,这样的黑有种别样的味道。

洪武青花瓷以绘制为主,辅以堆贴工艺。洪武青花瓷纹饰绘制布局疏朗,简练流畅,改变了元代多层次布局,纹饰繁缛的特点,留有较多白地。官窑器的画凤多精细清秀,画法工整,民窑器的则更加自然写实且绘画简练豪放,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
洪武青花所选用的装饰图案与前后相邻朝代相比显得单调,各种折枝、缠枝花卉花卉,扁菊纹使用最多,也使用一些兽纹,如龙凤纹等。另外,庭院湖石、石栏芭蕉、岁寒三友、鸳鸯池塘、灵芝纹等亦常见。元代习用的杂剧故事、水藻游鱼纹已很少见。碗、盘底心有书草书福、寿字。还有一种采用器内阳文印花,器外青花装饰的做法。

洪武青花已表现出自身的某些时代特征,例如纹饰层次开始减少,茶花叶片和蕉叶中茎留白不填色,西番莲叶和牡丹叶片普遍缩小,明显细瘦,并产生变形,有的叶片有明显的出尖现象。菊纹多绘成扁椭圆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图案的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
龙纹大多以云龙纹绘饰,形象不如元代凶猛。龙头小、细颈、蟒身、作腾飞状,头部描绘简单,独角或双角,龙头大多有后掠的披发,晚期绘有竖发。爪有三爪至五爪的,三爪较多,爪之间绘得较分开,呈车轮状。鳞呈小圆弧形,留白边,立体感强烈。常伴有云纹,云形粗短,呈品字形排列,向一侧弯曲。

洪武的青花瓷发色独具特色,是元末明初的过渡期。它有之前的元青花和之后的永宣青花都不一样,在青花的俩高峰之间,又保持了自己的风格。有时候换个角度去欣赏这些青花,会有很多收获。
本文版权所有,严禁用于商业用途
关于我们
由北京万泉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中国陶瓷馆、观瓷书院等百余家公益性学术机构共同发起的国内首家古玩专业平台“共享古玩”,经过历时数年的打造,在千万用户的期待中已经正式上线。平台在古玩专家团和行业资深人士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学术和藏品资源优势,将首批千余件古瓷、瓷片、玉器、铜器等精品古玩品类陈列上线,以“每天一元钱”的方式进行共享租赁。藏品保老、保质,权威而且每件都独一无二,不满意可随时退换,彻底摆脱传统古玩行业陋习,让客户不再有“打针”、“吃药”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