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电影去旅行
查看话题 >伦敦之荧幕内外
假如没有伦敦,英剧的光辉恐怕会大打折扣。和纽约巴黎东京一样,伦敦承载了太多故事里的爱恨情仇、人性善恶。它是大都市,歌舞场,权利的游戏与金钱的阴谋在这里展开;它也是小确幸,吉祥镇,甜美的爱情与安详的小日子在这里上演。
《神探夏洛克》中,伦敦在车窗投影中若隐若现;《哈利波特》中国王十字车站的9¾站台,为伦敦打开了一扇通往魔法世界的神秘大门;《王牌特工》(《Kingsman》)让伦敦Mayfair区的古典考究与奢华尽收眼底;《国王的演讲》带来了皇家教堂与宫殿的惊鸿一瞥;《诺丁山》中透过波托贝洛市场看到的伦敦又充满了安详与惬意。 穿越屏幕,在红色巴士与黑色的士的来往穿行中,伦敦不断的刷新着它的面孔,一同刷新的,还有观众心中的伦敦印象。
来伦敦之前,荧幕中的伦敦,总给我一种灰色调的印象,散发着一种性冷淡风格的孤傲气质——是当下正流行的高级灰。冬天,失去叶子的树枝形态各异的伸展着,险些要碰到空中随风流动的云。伦敦人总是穿着深色的长大衣,剪裁考究,身板笔直,在潮乎乎的地面上匆匆而行。伦敦似乎天生有一种冷峻的气质,有点压抑,有点阴沉。于是这里发生的故事也总是带着几分神秘色彩。阴谋、犯罪、金钱与权力,是这里永恒的话题。《V字仇杀队》中最有“伦敦味儿”的议会大厦与大本钟钟楼;《神探夏洛克》中皮卡迪里广场(Piccadilly Circus)穿梭的车流;《007大破天幕杀机》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上空飘扬的米字旗,仿佛平和的表象下,总是暗流涌动。伦敦就是用这样神秘冷峻的气质吸引着人们的好奇与憧憬。然而现在屏幕中的灰暗色调与半个多世纪前雾都伦敦的灰暗又大为不同。空气是干净的,风是清新的。《神探夏洛克》中,当福卷迈着大长腿在伦敦街头疾行时,风拂过他的卷发,拉扯着他1350英镑羊绒大衣的衣角,我似乎能感受到伦敦清冷的风;《London Spy》中Alex沿着泰晤士河晨跑时,他与灰蒙蒙的河光天色仿佛要融为一体,而我仿佛能呼吸到伦敦潮湿干净的空气。随便打开一部以19世纪的伦敦为背景的影片,同样是灰暗色调,这个城市却是被笼罩在污染、阴暗、贫穷与肮脏之下。无论是2001年《来自地狱》中伦敦东区的白教堂,还是 2005年的《雾都孤儿》中的贫民窟 ,这样的伦敦危机伺服,险象横生,很难与现在这个高级的大都市相提并论。


当穿越荧幕走入真实的伦敦,果不其然,它大多时候是灰色的。然而并不是什么暗流涌动或是气质冷峻,只是单纯的天气造就了这样的城市印象。阴天的时候,伦敦就像荧幕中那样灰蒙蒙。泰晤士河畔的绿色玻璃大楼,在《007大破天幕杀机》被无情摧毁的军情六处,现在就安静的盘踞在泰晤士河畔。伦敦的云拂过它的屋顶,泰晤士河的水映出它的倒影。东伦敦的白教堂区即使在风雨中也是车水马龙,路上行人平和安详,街边花草生机盎然,并没有《来自地狱》或是《白教堂血案》中的阴森恐怖。然而当伦敦迎来晴天,它又是另一番景象。仿佛一夜之间摆脱了冷淡灰的气质,转而用一张鲜活的笑脸热情待客。这个时候我才会想起,除了阴谋、犯罪、金钱与权力,伦敦还上演过甜蜜、安详、爱情与欢乐。不论是在剧中还是现实生活中,这个城市原来也同样有着两幅面孔。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诺丁山》中William家门前那个热闹的波多贝罗市集(Portobello Market),那个蓝色大门的书店。

You know,(she is) a million, million miles from the world I live in,
which is here, Notting Hill, my favourite bit of London.
There's the market on weekdays selling every fruit and vegetable known to man.
The tattoo parlour with a guy outside who got drunk
and now can't remember why he chose "I love Ken."
The radical hairdressers where everyone comes out looking like the Cookie Monster,
whether they want to or not.
And then, suddenly, it's the weekend,
and from break of day hundreds of stalls appear out of nowhere,
filling Portobello Road, right up to Notting Hill Gate.
And wherever you look thousands of people are buying millions of antiques,
some genuine and some... not quite so genuine.
...
And so, this is where I spend my days and years
in this small village in the middle of the city in a house with a blue door...
她和我的家乡远隔重洋
我住在诺丁山…伦敦我最喜欢的地方
平时集市上会贩卖各种为人熟知的果蔬
醉醺醺的人从刺青店里出来…
却记不起他为什么要刺上“我爱肯”
前卫的发型师让每个从店里走出去的人看起来像是饼干怪兽
不管他们是否喜欢
到了周末,突如其来地数以百计的摊贩无处不在
布满整个街道,一直排到诺丁山大门
如你所见尽是购买古董的人
有些是真品,也有些…只是赝品
···
这就是我日复一日生活的地方
市中心街区一个蓝色门脸的房子…
”
这部电影我看过很多遍,浪漫的爱情与感人的表白暂且不提,一直忘不了的是电影开场,跟随着William穿越诺丁山市集的场景。这样的伦敦,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有阳光透过棉花糖般的云朵洒在街道上,洒在绅士的白衬衣上,或是老妇人镶着蕾丝的草帽上;集市的摊位陈设着五颜六色的商品,样样在阳光下散发着鲜活与生气。到伦敦后,我走过无数街道集市,或安静或热闹,这正是生活中的景象,看似平淡无奇,杂乱无章,却又生机盎然,妙趣横生。


荧幕中,数不清见过多少次主人公坐在伦敦街头长椅上的情景。来伦敦前,我一直以为,这样的长椅,长椅上的情景,只是剧情的设置。然而真的到了伦敦才发现,这样的木质长椅确实不少。河边,公园,或者只是哪个街道的转角,总有一张长椅在那里静静的等待它的知己。随便坐在泰晤士河边的哪个长椅上,眼前的一个个地标都能勾起回忆在脑海中过电影: 《神秘博士》、《国王的演讲》或是《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出现的巴特希发电站(Battersea Power Station);《哈利波特》、《神探夏洛克》、《伦敦陷落》中出现的圣保罗大教堂;《碟中谍》、《黑日危机》、《BJ单身日记》中的伦敦塔桥;《谍影重重2》、《阿尔菲》、《速度与激情6》中的金丝雀码头···



在伦敦,每一个街边的长椅都好比一个影院的座位,坐在那里,看云卷云舒,人来人往,眼前的伦敦就是一部电影。这些木质长椅本身并不起眼,但如果仔细看去,会发现其中的很多都刻着字,很多是缅怀逝去的爱人、朋友。就像《诺丁山》中那个刻着爱情誓言的长椅“For June Who Loved This Garden. From Joseph Who Always Sat Besides Her.”这样的椅子并不只存在于影片的浪漫之中,电影之外,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人公,在这座城市中“Some people do spend their whole life together ”。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总有这么一个长椅,有一对爱人相互依偎。

(首发于豆瓣阅读专栏《英漂第五年》)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