怠之殇—论宋朝施政之弊(十一)
![]() |
北伐,北伐
每当历史走到一个重要拐点的时候,
人们总是喜欢以打破砂锅刨祖坟的精神,去分析,历史拐弯的原因。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宋太宗刚即位的时候,和被誉为“大宋第一良将”的曹彬大将军,有过一段对话。
这段对话被后世无数的宋史学家,宋史爱好者扒出来。
以期证明宋太宗的愚蠢,还有曹彬大将军作为所谓“第一良将”的水货值。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议征太原,召彬问曰:“周世宗及太祖皆亲征,何以不能克?”彬曰:“世宗时,史彦超败于石岭关,人情惊扰,故班师;太祖顿兵甘草地,会岁暑雨,军士多疾,因是中止。”太宗曰:“今吾欲北征,卿以为何如?”彬曰:“以国家兵甲精锐,剪太原之孤垒,如摧枯拉朽尔,何为而不可。”太宗意遂决。
有一些史论认为:这段话奠定了宋太宗北伐的决心,以及北伐的结局。
给这些史学家鼓掌!他们都是诸葛亮,只不过是事后诸葛亮。
我一直觉得,根据历史进程的结果去批评、质疑、手撕决策者是一种极其不厚道的行为。
我们并不是要从一开始就去否定宋太宗或者否定曹彬。
注意,这是太平兴国元年,宋太宗刚当上皇帝,这个时候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其他人,都没有想到他会成为后来的那样一个人。
他还处于没有妖魔化,人畜无害,甚至光明伟岸的时候。
曹大将军更是如此,此时他平蜀灭唐,扫平天下,无论战绩还是人格,都是楷模级的表率。
他还没有变成后来的“曹大锅”。
以人物后来的表现和变化,去从起点上否定甚至质疑历史人物,也是一种极其不厚道的行为。
我们来揣摩这段话,就会发现,曹彬说的一点错都没有。
宋太宗问曹彬:“周世宗及宋太祖都亲自征讨,为什么不能攻克?”
曹彬回答:“周世宗时,史彦超在石岭关失败,军情惊扰,所以班师;宋太祖在甘草地驻扎部队,正遇天气酷热下雨,士兵们大多染上疾病,于是中途停止。”
宋太宗又问:“现在我打算北征,你认为怎么样?”
曹彬又回答:“以国家精锐军队,剪除北汉这个孤垒,简直就像摧枯拉朽,为什么不可以呢?”
曹彬回答这个问题,一点毛病也没有。
无论周世宗还是宋太祖,他们的确是世间罕见的英明主帅,一生胜算无数。
但是不等于他们是无所不能的,偶尔因为客观原因吃点小瘪,人之常情。
至于宋朝这个时候是不是“国家兵甲精锐”、“摧枯拉朽”,前面在分析宋太祖时期的军事形式的时候,已经说过了,不再赘述。
如果说曹彬有什么错的话,他错在没有聪明到理解宋太宗的意图。
首先,曹彬的应答里,北宋的敌人是北汉。
十国里苟延残喘的,已经被周世宗和宋太祖打成渣的北汉。
这个时候北汉是什么局势呢?
简单说就是即使宋朝不出兵剿灭他们,他们也已经是必死的局面了。
先不说北汉本来就很小,而且军事实力已经被宋太祖和周世宗拆的基本啥也不剩,只剩下一个据说无坚不摧的太原。
宋太祖时期,几次把北汉占领区和占领区周边的百姓迁徙内地。
这就是所谓的坚壁清野战术,把北汉能够赖以生存的裁员、人员都掐断。
宋太祖曾迁河东民万户于山东,此时此刻的北汉,除了首都太原,基本上就是更北的代州了。
就像此时的首席宰相薛居正说的那样,北汉这时已穷困不堪,“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
但是,曹彬和薛居正也许是不明白,也许是明白但不敢说,宋太宗为什么要一意孤行,发动北伐呢?
而且,这俩人更不清楚的一件事是,宋太宗的真正目标从来就不是北汉。
北汉之所以在宋太宗心里那么重要,在吴越、漳泉相继完蛋以后,他就迫不及待的要讨伐北汉。原因有且只有一个:就是我们在上一期说的,有显赫的战功,能得到让武将和将士们真诚拥护和尊重。
当然,太宗还有一些小心思,周世宗和宋太祖都没有啃掉北汉,都没有终结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如果我啃掉了北汉,彻底灭亡十国呢?
所以,即使北汉已经基本不剩什么实际的东西,已经“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了,宋太宗还是不想放过它。
虽然心里这么想,但嘴巴上不能说,
于是,宋太宗在让群臣闭嘴的时候,给的理由是:““今者事同而势异,且先帝破契丹,徙其人而空其地。正为今日事也。”
因此,我们理解曹彬和宋太宗对答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一个基本前途。
曹彬认为宋太宗要讨伐的是北汉。
强大统一的宋朝,和被抽干民力,军事被后周和北宋打崩盘的辣鸡国家北汉比,
毫无疑问是“国家兵甲精锐”、“摧枯拉朽”的。
但是,我相信曹彬在回答完毕,看到宋太宗满意的神情的时候,心里是没底的。
为什么没底呢?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
北宋可以轻而易举的摆平北汉,无论是强攻、还是耗死他们,办法多得是。北宋在北汉面前就是一个庞然大物,超级大国。
这一点,宋朝的小朋友都心里有数,堂堂宋太宗陛下能没数吗?
既然有数,为什么要问曹彬这个问题呢?
答案是,宋太宗的目标根本不是北汉,而是北汉背后的契丹,是被契丹吞掉的燕云十六州。
宋太宗陛下心里是有逼数的。
灭掉北汉又如何?
不是周世宗和宋太祖合力在高平之战锤残北汉,不是宋太祖几次讨伐,把太原城从无敌壁垒淹的脆弱一些,然后把北汉的经济实力、人口和抵抗基础抽干净。
你赵炅能灭掉北汉吗?
所以,灭了北汉,那个愿望也根本无法实现。
军队还是会觉得他是一个只会摘桃子,坐在周世宗和宋太祖老本上混的废柴皇帝。
人们在肯定宋朝的业绩的时候,还是会对宋太祖和周世宗竖大拇哥,对他吐舌头的。
所以,必须做到周世宗和宋太祖想做而做不到的时候,才能有可能超越这两个人。
比如说,收复燕云十六州,甚至,讨平契丹。
赵炅心中那个不太宏大,但急切想实现的梦,催着他,也催着整个宋朝,跟他去赌。
赌赢了,他就是唐太宗在世。
赌输了,whatever。
但是,宋太宗肯定有想过,这一场赌博,不是一场小赌,他已经不自觉的把宋朝的国运都压了上去。
于是,才有了宋太宗在开局阶段的玩命。
玩命的赌徒,一般在开局阶段,都是多少能沾点便宜的。
这一仗,人品一直比较好的太宗陛下,也是以不断的胜利开头的。
其实如果一开始他就吃瘪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了。真的。
在战场上,第一次去组织这种国家级别战争的宋太宗,也不是纯洁剔透傻的天真的战场初哥。
宋太宗深知,北汉一点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北汉后面,一直庇佑北汉的契丹。
要灭北汉就必须打败契丹援助北汉的军队。
所以,在做部署的时候,宋太宗很英明的把最强的一只军队,派去阻截辽国的援兵。
这个人就是在五代宋初,战功和能力不亚于潘美、曹彬的河北名将郭进。
不仅如此,宋太宗也比较灵活的抓住了打败辽国的关键—骑兵,野战,
郭进率领的,就是北宋军中最好的骑兵,也最精于野战的部队。
除此之外,郭进对山西地区地理、防务极有经验,他就是宋太祖时期北汉和辽国的噩梦。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王朝,是为宋太祖。宋太祖亲征泽州、潞州时,升任郭进为洺州防御使,委以西山巡检重任,专责与北汉接壤的太行山一线防务。
乾德元年(963年),郭进与王全斌等率军攻取北汉乐平县(今山西昔阳),俘获数千敌人。不久,北汉引辽军猛攻乐平,他又与曹彬等领带兵解围,三战三捷,击退对手。
乾德二年(964年),宋军进攻北汉辽州(今山西左权)城,辽国六万大军赶来增援,郭进奉命配合李继勋等挥师六万迎击,大败辽军骑兵和北汉军于辽州城下。
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亲征北汉,以郭进为行营前军马军都指挥使。
开宝九年(976年),朝廷再度对北汉用兵,任命郭进为河东道、忻代等州行营马步军都监, 率军进攻太原以北数州之地,获取民户三万七千余口。
从这一点看,宋太宗不算算无遗策,至少也是用心准备了。
至于太原,为了保证就算用牙啃也要啃掉太原,宋太宗压上了重额赌注。
北宋开国的名将群落,基本全部到齐。
这样就足够了吧,
不够,
宋太宗意识到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亲征。
周世宗和宋太祖在没有做皇帝之前,就是军中之胆,做了皇帝之后,更是军中之魂。
每逢大战,必亲自上阵。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上吧,赵炅兄。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决定国运的时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