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的久别重逢
近日脑袋好似化作了海螺,潮浪之音总是无端涌现,想罢确有数月未曾与海谋面,便做下决定,去看望一下这位“故人”。
由于家在内陆,海对我来说从来都只是照片里的风景,亦或是诗歌中的意象,若不是在沿海城市上学的缘故,只怕到现在也不会有过多的瓜葛。后来的诸多故事、回忆,却都跟海有着撇不清的关系,这也是当时的我所没有预料到的。现在我正一如既往地走在海岸边的马路上,虽还未真正目睹海的面容,但她的气味却已经穿过金黄色的沙滩和路两旁刚生芽的树,正刺激着我的鼻子,微冷的咸湿味不仅包裹着我的全身,更是从鼻子钻到了我的肺里,随着血液流到了手指、脚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虽是立于空气中,更似躺在深海里。
其实最近对海的印象是出现了一些偏差的,而罪魁祸首就是《Manchester By The Sea》,这个发生在海边的悲伤、沉郁的故事,好像将情感传染给了大海一样,总让我以为她本来就是一副清冷而阴沉的模样,在我还未见到她之前,我始终这么以为。
朝着大海的方向走了不消几分钟,她便显露了身影,虽只是远远望着,我还是一眼便认了出来。尽管天气不甚晴朗,海的尽头与天相接处还是被划出了一条细长的线,从起点绵延到终点。而在海的这头,风席卷着浪无休无止的冲击着沙滩,洁白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宛如一群不染一尘的白马,前仆后继的冲将过来。这海浪就像是她的双眉,其中的变换正是她心绪的体现,若是海浪踏着狂风,冲击着岸边好像是要将其撕碎一般,这时她的双眉自然也是颦蹙的,若是像现在这般,双眉便是舒展多些。回想起来,大海好像总是温柔的,她可以任凭海鸥飞舞其上,又像母亲一样孕育了成千上万种生物,更是一次次地忍受了人类的叨扰,这样的海,怎么会被讨厌呢?
踩过绵软的沙滩,留下了不甚明晰的脚印,我已经如此之近的站在了大海身旁。我并未言语,她也一声不吭,这也许就是三岛由纪夫所说的那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精致的沉默,这种沉默在我与她之间丝毫不显得尴尬,而更像是一种超脱了语言的交流。海水正在一遍又一遍的冲刷着沙滩,我想散落在沙滩上的贝壳也是海水带来的,天还很凉,我只将手覆在沙上等待海水冲过,只用了几秒钟,她便领会了我的意思,随着一阵凉意从手掌传至身体,这也算是在久别之后我们的握手了。海水分外的澄澈,若是仔细去看,能看到被海水翻来覆去的微小的沙砾,由于沙砾的映衬,近岸的海颜色都是泛黄的,由近及远,随着海水越来越深,海的蓝也愈发的明显,宛若一个无穷大的染缸,将天空也染上了相同的色彩。
向大海的深处望去,一座小岛赫然出现在视线当中,可能是因为实在太小,方才并未注意到,一座小亭子立在其上,只能看清楚大概的轮廓,岛是小的,亭子也是小的,更像是漂浮在海面上的一艘满载而归的渔船。记得某人曾经跟我说到过,其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一座小岛,在上面盖一座小木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说这话的人已不知去向,话却没有一起带走。愣愣的望着海面,小岛的形象模糊了起来,海面上好像出现了聋哑青年茂的身影,他正像往常一样的练习着冲浪,不断沉入海面又浮了上来,而远处好像驶过了一艘名为Virginian号的游轮,也许1900正在上面演奏着《Enduring Movement》。慢慢的,这些画面也变得模糊最后消散掉了。
沿海岸缓步走着,两排清晰的脚印被甩在了身后。沙滩上还留有未被海水冲刷去的用手指写的字,虽然都已经风干了,但大致还能辨认出内容。记得曾跟一位女孩儿同在沙滩上散步,留下的是四排脚印,她当时也俯下身去在海滩上写了一行字叫我看,由于是我所不擅长的语言,我便问她是什么意思,她告诉我说是傻瓜,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句话的真正意思。大海仍旧在那里低声细语,海浪不住地翻涌着,天上的云也响应了海的号召,以相同的节奏变换着姿态,越飘越远。
海仍是旧时的模样,拥有着一颗与她身躯同样庞大的灵魂,同时又敏感而多情,不得不说我很是迷恋她,未见之时如此,面对之时亦是如此。
离开的时候我并没有回过头道别,只是任凭海浪的声音渐渐变小,直到消散。
由于家在内陆,海对我来说从来都只是照片里的风景,亦或是诗歌中的意象,若不是在沿海城市上学的缘故,只怕到现在也不会有过多的瓜葛。后来的诸多故事、回忆,却都跟海有着撇不清的关系,这也是当时的我所没有预料到的。现在我正一如既往地走在海岸边的马路上,虽还未真正目睹海的面容,但她的气味却已经穿过金黄色的沙滩和路两旁刚生芽的树,正刺激着我的鼻子,微冷的咸湿味不仅包裹着我的全身,更是从鼻子钻到了我的肺里,随着血液流到了手指、脚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虽是立于空气中,更似躺在深海里。
其实最近对海的印象是出现了一些偏差的,而罪魁祸首就是《Manchester By The Sea》,这个发生在海边的悲伤、沉郁的故事,好像将情感传染给了大海一样,总让我以为她本来就是一副清冷而阴沉的模样,在我还未见到她之前,我始终这么以为。
朝着大海的方向走了不消几分钟,她便显露了身影,虽只是远远望着,我还是一眼便认了出来。尽管天气不甚晴朗,海的尽头与天相接处还是被划出了一条细长的线,从起点绵延到终点。而在海的这头,风席卷着浪无休无止的冲击着沙滩,洁白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宛如一群不染一尘的白马,前仆后继的冲将过来。这海浪就像是她的双眉,其中的变换正是她心绪的体现,若是海浪踏着狂风,冲击着岸边好像是要将其撕碎一般,这时她的双眉自然也是颦蹙的,若是像现在这般,双眉便是舒展多些。回想起来,大海好像总是温柔的,她可以任凭海鸥飞舞其上,又像母亲一样孕育了成千上万种生物,更是一次次地忍受了人类的叨扰,这样的海,怎么会被讨厌呢?
踩过绵软的沙滩,留下了不甚明晰的脚印,我已经如此之近的站在了大海身旁。我并未言语,她也一声不吭,这也许就是三岛由纪夫所说的那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精致的沉默,这种沉默在我与她之间丝毫不显得尴尬,而更像是一种超脱了语言的交流。海水正在一遍又一遍的冲刷着沙滩,我想散落在沙滩上的贝壳也是海水带来的,天还很凉,我只将手覆在沙上等待海水冲过,只用了几秒钟,她便领会了我的意思,随着一阵凉意从手掌传至身体,这也算是在久别之后我们的握手了。海水分外的澄澈,若是仔细去看,能看到被海水翻来覆去的微小的沙砾,由于沙砾的映衬,近岸的海颜色都是泛黄的,由近及远,随着海水越来越深,海的蓝也愈发的明显,宛若一个无穷大的染缸,将天空也染上了相同的色彩。
向大海的深处望去,一座小岛赫然出现在视线当中,可能是因为实在太小,方才并未注意到,一座小亭子立在其上,只能看清楚大概的轮廓,岛是小的,亭子也是小的,更像是漂浮在海面上的一艘满载而归的渔船。记得某人曾经跟我说到过,其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一座小岛,在上面盖一座小木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说这话的人已不知去向,话却没有一起带走。愣愣的望着海面,小岛的形象模糊了起来,海面上好像出现了聋哑青年茂的身影,他正像往常一样的练习着冲浪,不断沉入海面又浮了上来,而远处好像驶过了一艘名为Virginian号的游轮,也许1900正在上面演奏着《Enduring Movement》。慢慢的,这些画面也变得模糊最后消散掉了。
沿海岸缓步走着,两排清晰的脚印被甩在了身后。沙滩上还留有未被海水冲刷去的用手指写的字,虽然都已经风干了,但大致还能辨认出内容。记得曾跟一位女孩儿同在沙滩上散步,留下的是四排脚印,她当时也俯下身去在海滩上写了一行字叫我看,由于是我所不擅长的语言,我便问她是什么意思,她告诉我说是傻瓜,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句话的真正意思。大海仍旧在那里低声细语,海浪不住地翻涌着,天上的云也响应了海的号召,以相同的节奏变换着姿态,越飘越远。
海仍是旧时的模样,拥有着一颗与她身躯同样庞大的灵魂,同时又敏感而多情,不得不说我很是迷恋她,未见之时如此,面对之时亦是如此。
离开的时候我并没有回过头道别,只是任凭海浪的声音渐渐变小,直到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