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转角遇上你
2017.9.30
出火车站,湿润的风穿过衣料,整个人都清凉了起来。青岛的风比南方的风干爽,比北方的风柔和,带着海滨城市特有的气味,安抚人心。
路过的老城区有着陈旧的住宅楼,午后阳光照在楼上,让人有种想要睡觉的感觉。舒适、惬意,如同回到童年时的老房子,藏在喧嚣找不到的地方。
环海的路,我趴在车窗上,歪着头安静地看海。去过的海滩很多,却不知为何青岛的海最熨帖。若是海边尽是棕榈和热带鲜花,那这海便具有典型的热带风情—热烈而活泼;但青岛的海边偏偏环绕着北方常见的松树,苍翠消解了度假的意味,余下的是海的沉静和忧思。
夜晚,去寻宿处附近的海。月被乌云笼着,和松枝拼成一幅古画,海浪翻卷着,昏暗和辽阔使人感到一种未知的宏阔,由此生了畏惧。


2017.10.1
雨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夜,天是阴沉着的,风变得寒冷。人总觉得睡不醒、起不来。
台东步行街的夜市有着可爱的喧嚣和烟火气,走过小摊,笑语是游人的,安宁是我的。楼穿上了彩绘的外衣,年轻而有朝气。

青岛的道路以中国各大城市命名,不知是给客居此处的人以慰藉,还是有以一城囊括四境的雄心。
2017.10.2
去即墨兰村。
十八盘的山路上有一处宛若天开的巨石,山泉鸣涧,清风徐来。

农家院的柿子树,柿子已经橙黄,不过不是北方扁种,而像小灯笼。

岩壁上的野花是有生命力的美。



此处的山倒是和泰山有些像。

海边,有许多海钓的家庭,自豪而又不露声色地给路过的游客展示战利品—海鱼和蟹。孩子围绕在父亲身边,最大的欢乐应该是起钩有鱼的时刻。陪着的人讲,青岛市内五四广场就可以海钓,晨起在对面的海边垂钓,收钩后直接去五四广场上班。明明是大城市,却有着小城般安逸的生活。

中午在农家院吃饭,难得一见地里的蔬菜。




院里有条老狗,一会屋里一会屋外,睡啊睡

中午吃的海鲜真是海“鲜”,肉都是甜的







新建的即墨古城,还不知名,游人较少,一些偏僻的巷子几乎空无一人。早秋,已有几簇红叶,和映在墙上的影子相合,宛如水墨和油画并呈。

这一处牌坊讲的正是蓝氏一族历史上曾出过的父子御史。姥爷站在牌坊下,说他父亲曾提到过。究竟有没有提到过已经不重要,他脸上的骄傲已经足够证明这次来访的意义。年老的时候,总想着回到故乡看看,“归根”是挥之不去的情绪。

除去这一处题给即墨蓝氏一族的,余下的牌坊都是即墨人题给他人的。

想象中的兰村是一个小小的而且老旧的村庄,事实上兰村是个镇。唯一能证明到过兰村的,就是镇政府所在地,姥爷下车又是看又是与路人聊天,我却歪在车上沉浸梦乡。“日久他乡变故乡”,即墨之于我只是一个地点,于姥爷却是心心念念的根系;东北之于我只是一个衰败的地域,而父母在那里留下了童年和青年。也许有一天,中国对我的子孙而言也只是家里老太太念叨着的地名,甚至在未来,地球已经成为往事。
回程路上重温阿城的《棋王》,心境变化之后倒看出不少第一遍未领略的意涵,因此路途也显得不那么遥远。
晚上在能看到海的酒店吃饭,夕阳下的海真的很辽阔,风也很舒服。

晚饭里最喜欢的一道菜是海参酸辣汤,不喜欢海参,喜欢酸辣汤!


2017.10.3
今天特别冷,穿了外套还是觉得冷。
青岛天主教堂是古罗马和哥特式建筑的结合,只可惜因为当时希特勒下令禁止本国资金外流,高度被迫缩减。教堂前有好多拍婚纱照的情侣。教堂正面外壁花状的圆形组合中间画着鸽子,边上还有耳朵、戒指,另外的看不清了。鸽子大概是意味着人不要像蛇一样狡诈,而要像鸽子一样纯洁;耳朵应该是要聆听圣言。遗憾的是,停留时间太短,都没能进去看看。


小青岛的海域停泊着退役的舰艇。司机师傅年轻时在海军服役,说起这些如数家珍--吃水5000吨以下叫艇,以上叫舰。101号是苏联送给我们的最早的驱逐舰之一,105号是我国自己制造的。

岛上有轨道,我以为是曾经观光车的轨迹,后来听司机师傅说,那是安装鱼雷的轨道。
八大关是以中国八大著名关隘命名,都是德式建筑,只可惜人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