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食记
查看话题 >秋风起,青蟹肥
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蛮珍海错闻名久, 怪雨腥风入坐寒;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丁公默送蝤蛑》苏轼
这首诗中的“蝤蛑”,指得就是青蟹。东坡先生不仅是诗人、画家,还是一位喜吃、善吃的美食家。他留下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饼”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美食传说,但他吃了“青蟹”自称自己是馋太守的事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苏东坡与丁公默,是同科进土,友谊甚笃,又沾亲带故,交情更深。有次,苏东坡寄诗给丁公默,丁却送来了青蟹。于是,苏东坡风趣地说,这是由于自己的“馋”,才得以用“诗”换来青蟹。
东坡先生曾自嘲平生功业是——黄州、惠州、儋州,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几乎穿越大半个中国。见多识广的他,自然吃过不少方外之物,比如江瑶柱、河豚鱼,比如岭南荔枝、海南牡蛎,对于这些美味珍馐他可从未用过“馋”字,唯对青蟹,竟自称馋太守。可见,东坡先生对青蟹之美味,倍加青睐。
青蟹是我们台州海边的特产,也是一道美味海鲜。它栖息于泥涂及近岸浅海中,平时随潮水进入泥涂,喜穴居于河口有淡水流出的地方。青蟹一年四季都有,但以每年农历八月时的青蟹最为肥美,脚钳圆壮,只只都是双重壳子。
秋季是吃青蟹的最佳季节,每当秋风吹黄菊花、催肥青蟹之时,吃蟹便成了一等一的风雅事。而中国古代的文人们对吃蟹可谓情有独钟,元代大画家倪瓒还特地写了《云林堂饮食制度集》,里面有专门讲做“蜜酿蝤蛑”(青蟹)的方法:
先把青蟹加水煮,蟹壳一变色就捞出,取出蟹脚和蟹身里的肉,蟹黄蟹膏也取出,单放。再把余下的蟹肉剔出,置于蟹壳之内,以鸡蛋黄和蜂蜜搅拌后,撒在蟹肉之上。然后再在上面铺上蟹黄蟹膏,上屉略蒸,鸡蛋一凝固,取出就吃,非常之鲜美。
倪瓒算是吃青蟹的行家,但与李渔比起来,这些都是小巫见大巫了。李渔,明末清初的文化名人,他在吃青蟹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先要吃什么,后吃什么的顺序。他有篇《蟹赋》便是按照这吃蟹的步骤写下来的,每一步都揉进了自己吃蟹的心得,可以说这是一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食蟹美文。
李渔对吃蟹,他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比如,他在《蟹赋》中说:“世间好味,利在孤行”,那就是所有煎炒烹炸加作料,都是画蛇添足,糟践东西。蟹就是应该清水蒸熟,端上桌来,只有自己亲手剥开才有味道,若让别人帮忙,就失去乐趣。
当然,现在我们吃青蟹不必像倪瓒、李渔这般繁琐,但也要注意一些吃法、禁忌。比如蟹肥正是柿子熟的季节,应当注意蟹与柿子不能混吃;比如青蟹性咸寒,所以吃时必蘸姜末醋汁来祛寒杀菌;比如青蟹的鳃、沙包、内脏含有大量细菌和毒素,吃时一定要去掉。
宰杀青蟹,经常会被一些主妇视为畏途,其实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在蟹桶里倒入少量白酒,这白酒即能去腥杀菌又能让青蟹昏迷,然后它就任你摆布了。
附:
“青蟹”这个名字是现在的书面叫法,而闽南人则称青蟹为“蟳”(xún,音同“寻”)。我一直怀疑我们台州人把青蟹叫做“yíng”(音同“银”)是闽南语“蟳”的讹音。



时有风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1945年中共浙南游击队下海筹饷始末
- 大陈岛流亡者,乱世夹缝中的生存困局(1949-1955) (1人喜欢)
- 陈光裕的1949: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2人喜欢)
- 海匪招安 (4人喜欢)
- 探访雁荡八老爷墓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