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饼与亲情
中秋月圆!佳节思亲! 已经写了千百年, ——团聚的节日,亲情的节日,思念的节日! 中秋节的月饼就如情人节的鲜花一样,是不可替代的礼品, 而月饼的发展历史同样悠久,据传最初是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在唐朝因李靖八月十五的凯旋而归成为祝捷食品。“应将胡品邀蟾蜍”大概是最早对中秋月饼诗意的描述了吧! 当然,也有传“月饼”一词出自杨贵妃,因唐太宗嫌“胡饼”难听,杨脱口而出“月饼”,自此流传! 我们关心的不是名字的由来,而是其成分的组成以及代表的意义! 也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离开家乡的人,在这一个节日,实在是煎熬,人家品酒食饼赏月,自己却在清冷的月光下品味着那份孤独,即使举杯,也是想起那句“金樽空对月”更不用说品出月饼的味道了,所以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是小时候跟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们围坐在奶奶的身边,等待分月饼的情形了! 那时月饼金贵,每次中秋,一家最多也就几个月饼,所以团聚时,坐在院子里,就着皎洁的月光吃好晚饭后,便是最令人兴奋的吃月饼的时候了,通常一个月饼切成数块,小孩子们人手一份,慢慢地嚼,那真的是“品”,很甜,直至心底。但好像从来没看到大人们吃过月饼。 中秋过后,我们也经常觊觎奶奶的那个纸盒子,因为她经常变戏法似的从中掏出一个月饼,掰一小块给我们,让我们享受只有月圆夜才有的待遇。 还记得那月饼,很硬,像石头,一点也不夸张的,留在记忆里的就是这样,而且只有一种,是五仁月饼吧 ,各种果仁以及红红绿绿的丝条夹杂其间,嚼起来特别的香甜,月饼做的很精致,纹理清晰,正面凸成嫦娥奔月的图案,宛如艺术品! 后来,忘了是哪一年,爸爸从上海带回来一盒月饼,什么莲蓉的、椰蓉的、豆沙的。。。我们竟没有把它当成月饼,因为在小孩子的记忆里只有果仁,果仁月饼才是真正的月饼,直到现在我仍不能回忆起首次吃其他月饼的感觉,不能回忆起吃它们的具体时间。 一九九二年,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我的许多亲戚来到了上海,纯朴的农村人,我的叔叔伯伯,我的堂兄弟,第一次走出农村来到繁华的都市,我带他们在大街上闲逛,处处新鲜! 突然,我的大伯在一橱窗前停住,掏出他那一条腿的老花镜,弯下本就佝偻的身躯,细细地看。。。 见他久久不肯离去,我从前面回过来,他抬起头指着橱窗问我:“这是月饼吧,好大啊。。。” “还很便宜,只要两块钱。。。”顺着他的手指看去,果然标价栏是2元。 “我们买两斤吧!”大伯一边说一边掏钱,我拦住他,掏出四元钱递给售货员。。 “是两块钱一个,你看清楚了,不论斤卖的。。。”售货员的话还没说完,我立时感到了自己脸上的温度,无地自容。。。 亲戚们感叹着:太贵了,然后拉我离开。。。 是的,农村里五块钱可以买一斤了,八个! 亲戚们回去时,我还是买了四盒月饼,每家一盒! 想到这些的时候,我看了看手里拎着的月饼,一盒金茂君悦的,镶嵌着珠子的金穗,皮质的面子,包装精美,就像一个上佳的首饰盒,一盒静安面包房的冰皮月饼同样大气而高贵。。。 现在的中秋节,已经失去了很多,已无暇去赏月,不知道是没有时间还是没有心情,抑或是有了时间具备了心情却难得见到月亮出来。 不禁感叹,时代在发展,一切都在变化,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月饼却总也吃不出以前的感觉了! 弟媳曾经埋怨弟弟,所有的月饼都不喜欢吃,唯独喜欢吃五仁月饼,而且非杏花楼的不吃,因为那里的果仁最正宗,便也笑他,忘记了当初跟我争吃一小半月饼的时候了? 却猛然醒悟,这或许也是一种情结吧! 到了母亲那里,看着厨房里的她忙忙碌碌,看着漾在她脸上的笑容,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冲动,迅速拿出一盒月饼,撕开包装,然后掰一块递给她,母亲张开湿漉漉的双手退让着,一边嘴里说着:“我不吃。。。” “不行,你一定要吃!”我不由分说把月饼送到她的嘴里。 母亲于是一边咀嚼着一边停下来,擦干双手,然后很自然地拿起剩下的月饼,一掰为二,分别递给孙子孙女。 两个小家伙好像并不领情,拿在手里,却不吃。。。 “奶奶给的,快点吃掉。。。”我和弟弟几乎是异口同声。 我们对视了一眼,是啊,肯定想起了奶奶! 中秋节,月饼的概念似乎已经渐渐淡漠了,但亲情却变得愈加深切。 不知什么时候,能携全家陪着妈妈,搬个凳子,坐在庭院里,看着天上的月亮,数着周边的繁星,掰着手中的月饼,细细品尝! 但似乎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